联想做了一件人们期待已久的正确的事情。
12月8日,联想宣布收购IBM的PC及笔记本电脑业务。纵观历史,先有走向世界的大企业,后有走向世界的强国,美英日韩概莫能外。中国既然有种把信息强国的话放出去,联想收购这类事,就早该如此接二连三地发生。邻国有架飞机起飞,曾吓死500只鸡。而国家作为一架特大飞机起飞,不闹出点响动反而不正常。与这个大道理相比,所有技术分析,都是一地鸡毛。
联想背靠中国市场,吸引先进生产力,再跃入国际社会。这是中国在实现后现代过程中,走向世界的一种新选择。其特点在于,在技术实力不足的国情条件下,把市场力转化为资本力,再用资本力整合生产力,以企业强国方式走向世界。以历史眼光看,有新意存焉。
我尝遍读李斯特著作,如芒在背。李斯特为德国崛起,殚精竭虑,非今人之可想。李斯特认为,英美德等大国崛起,无一例外,是从第一阶段自由贸易(相当于贸工技),转向第二阶段吸引先进生产力落户本国,使本国产生世界级大企业。据此,我在年初的《重估“贸工技”与“技工贸”价值》中,批评联想:“联想比较可惜的是,没有在贸工技的大好形势下,做好生产力转化工作,在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相持和反攻阶段)积累充分的生产力资源。这是它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这一点就不符合李斯特归纳的这一阶段典型后发先至者的特征了。李斯特主张的贸工技一定配以暗伏生产力杀机这另一面,才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上面,TCL、海尔比联想的意识更到位一点。”把TCL摆在海尔前面,就是专指他的海外收购。现在看来,联想当时并非不知道该怎么做,已经在与IBM接触,而且玩得比TCL还大。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这个路子,在大方向上是完全对头的。联想做的是一件正确的事。
如果光从形式上,把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与康柏收购DEC等相比,肯定不得要领,而且陷入了德鲁克批评的企业分析方法。我们要还原联想所处的语境,看他面对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也就是德鲁克说的“大的前提假设”。德鲁克认为,许多人分析企业成败,只看到业务、人事、战略这些内部原因;而没想到,根本问题在于,当初建立企业的大的前提假设,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企业能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看看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面对的“大的前提假设”,看他们的应对是否与之匹配。
中国要做信息强国,这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实际也是企业意志的概括。这是一个国家在崛起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英国、德国、美国初起时,就是这样。但与李斯特分析的历史不同,中国企业以技工贸的方式,正面交战,以求崛起,阻力重重。原因在于一个大的前提假设不存在,即以“市场换技术”这条路,美国死活不配合。这是李斯特分析各国当时没出现过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我主张,在技工贸的正面作战同时,开辟第二战场,转而采取以市场换标准(准确说是以市场为标准)、以市场换品牌的战略。目的与李斯特一样,就是吸引各国生产力,到中国安家。
从这个角度看,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成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次重大胜利。我们不要光盯着五年怎么样,你放在百年范围内想一想,IBM的生产力,为什么不选择我国的台湾,去找宏基;为什么不选择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进一步地看,联想为什么可以站在香港市场上,吸引IBM?原因还是在于他所代表的中国内地广大的市场这个根据地,这是联想走向世界的避风港,也是IBM“托孤”的避风港。这个问题相当于,纺织机这种当年的“IBM电脑”,没落户养羊的比较优势最好的法国,而落户在英国。这已经出现了李斯特说的那种成功。在这笔交易中,包括了IBM的电脑研发力量,是联想最缺门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中国缺少的技术生产力。显然,中国吸引生产力有两大优势,一是香港的自由贸易政策,对IBM的生产力来说,是一个可以托付的安家之处;二是以中国市场为背景的企业力量,是制造业生产力的一个较理想的巢穴。
我已注意到,这是中国人在现代化中开始采用的一个新路数,与英、德、美、日、韩的路数都不一样。即,首先,占有中国本土市场,形成原始积累;接着,用赚得的钱在金融市场上放大;最终,以这种市场资本与国际生产力在资本层面对接。联想、TCL、海尔……都在尝试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把市场优势和消费权力,发挥到资本层面,从而发挥了中国所长。同时,这条路径充分注意到中美关系与日美关系的本质不同,是一种化敌为友的方法。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复重演的东西。对美国来说,IBM电脑业务的流失,是一个失败。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双方的优势本来就不一样。谁叫你鼓动中国搞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起来了,你想叶公好龙也没用了,想不当中国人的朋友也晚了,中国把你粘上了。我们把这件事情,简称为和平。
中国和平发展,要靠大企业在谈笑间,用做买卖的方式实现。
姜奇平,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农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农民日报》十佳新闻工作者之一,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互联网周刊》名誉主编。数字论坛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