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我无奈的爱



   也许可以说“浮躁,是浮躁者的通行证”;“理智,是理智者的墓志铭”。因为,消费者欢迎急功近利的利益,不相信远期的承诺;也因为,理智认为需要某商品的消费群,恰恰是最理智的人群,从而也是最不受欢迎的消费人群。

  

(一)这些产品为何失败?

  北海有家企业,根据中央“本世纪末消灭碘缺乏病”的要求、开发、生产出了补碘的保健品。巨额的广告(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广告)、频繁的新闻炒作之后,市场—直打不开。后来通过公共关系,让各省市幼儿园强行向幼儿摊派,虽然销出去一些、但总体成绩仍不理想。笔者虽然经常去北海,但最近已经不大听说这家曾经赫赫有名的企业了。

 “浮躁”:我无奈的爱

  补碘如此,补钙的企业也几乎没一家成功的。有家“钙宝”、1997年在广西几大城市地毯式地轰炸了几个月:遍街都是张贴画,横幅、电视广告,动辄几千元一辆的巨幅全身广告、大报、小报,义诊……投入每市估计十余万。但销量比“0”大不了多少。企业见投入没有回报。就停止了广告。1998年,企业可能筹集到了资金、又开始“广告”了。我便对它的某市场经理说、“别投了。投入再多也是白搭”。

  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功效并无问题、用途也没有背离消费者的客观需要。问题在于,它们没有真正“理解”消费者的需求。

  消费者中的99.99%,不明白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它们要求保健品能“治病”,能感受到疗效。如果功效不能立竿见影、消费者就会怀疑。所以,补肾、补血、健肝等类保健品大都能走俏,只要广告投入有力、 广告招术组合合理,一年销个l亿不成大问题。而补碘、补钙,却是”慢功”,吃一天两天绝对感觉不到疗效。

  针对浮躁的消费者,如果你的产品不浮躁,不能供给立竿见影的利益,你就只有走“上层路线”一条路;如果政府、权威检测部门不肯采取强制性措施协助你(目前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你就趁早转行吧!满怀的“治病救人”、“提高民族健康水平”的抱负、还有“中国人缺钙率多少多少”的科学依据,都埋葬掉吧!

  笔者推销的博爱生命元(主要成份为melatonin),本来有很多功效,但笔者只敢说“睡眠”一条能立竿见影,用一条小好处拴住消费者,再告诉他,服久之后还有什么好处。但性急的消费者仍然与我们发生多起冲突。北海市大墩海村有名风湿病患者,听说博爱治风湿,就买了一瓶,八天没效,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我们的业务员再次进村宣传时,该患者大骂“骗子又来了”。动员村里人驱赶我们的业务员。我们讲解机理再多也没用。直到部分失眠兼风湿患者的风湿连同失眠一起好了,消费者才相信我们能治风湿。如果我们没有“睡眠”这项“30分钟见效”的功效为引子,许多功效都将会永被怀疑。

  所以,我相信“真理”,但我更爱“浮躁”。

  

(二)这些产品又为何失败?

  不知有多少统计学资料、企划大师的忠言告诉我们:我国青少年的保健品已经够多了、而中老年人所需的保健品缺口很大;特别是中老年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寿命在缩短、亟需保健品……

  但我要告诫同行们;千万别去开发或生产中老年用的保健品;更别去“为知识分子服务”。否则,赔本赔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宁可去挤青少年的独木桥,千万别走中老年的阳光道。

  理由很简单,前者浮躁,后者理智。

  父母亲宠爱子女,望子成龙,为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之前”,为了“让1亿人首先聪明起来”,别说冒几十元的风险,几万元的风险都肯冒——只要拿得出钱。所以,针对青少年、婴幼儿的保健晶,再多也不多。这类保健品的消费是冲动的,勇敢的。只要你的产品确实有效,勇敢试用的第一批“吃螃蟹者”就能顺理成章地变成回头客。别怕功效重复,别怕竞争者多过消费者,市场总有一份是你的。

  但是、老人是不太肯买保健品的。睡不好吗?反正人老了都这样;便秘吗,骨质疏松吗,高血压吗......通通没关系,反正人要死了,一死百病了。中老年人也是不大肯“保健”的(养容除外)。呼朋引侣地喝酒、卡拉OK、赌博,或节衣缩食孝敬父母、抚育孩子,总之有钱没钱都很少想到“保健”。

  中老年的社会“经验”还挺“丰富”:“这年月有几样产品是真的?等别人试了再说吧。” 

  知识分子更愚蠢。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曾对我说,“保健品?那不都是骗人的吗?”所以我告诫业务员,不要去碰知识分子,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书读得越多的人越蠢”,当然我这样的例外,是工农化了的知识分子。

  在一座商业城市,笔者亲眼见到一群便秘您者共同购买——小瓶保健品(只够1人使用一次)、看看试吃者能否见效一一当然是立竿见影的效。 由于所有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对所有人有效、所以,保健品与理智型消费者失之交臂的机率就非常非常之大了。

  如果你的产品不幸针对了中老年,不幸针对了知识分子,你就将十分倒霉。你得付出异常艰苦的劳动,投入大而产出小。

  所以,别管中老年、知识分了是否需要你、能躲多远就尽量躲多远吧。

  

(三)不是气话

  本文说的确实不是气话。改变社会风气,改变人的思维定势、不是我们单个的企业所能做到的。企业只是经济动物,只能“顺势操作”、无力“逆水行舟”。

  众多的企业“顺势”。或许能给自以为聪明的消费者以警醒。舆论若再加以引导;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基础。所以,抛弃不浮躁的产品、抛弃不浮躁的消费者,并不是不爱需要这些产品的人。“终极关杯,根本关心”,“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说的都是此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双刃剑;“抛弃”只是为了将来更融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5616.html

更多阅读

杨洋:我和杭州爱乐一起成长

杨洋:我和杭州爱乐一起成长文/汤葛月人(本文刊于《新西湖》2013年3月刊,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从小练琴,被爸妈‘忽悠’做音乐家。”在这个仍旧有些阴冷的初春下午,问起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对面的青年指挥家这样笑着说。这

田纪云:我从政的几点体会

田纪云我从政的几点体会  从1941年入伍至2003年退休,我从政六十二年,期间,在地方工作四十年,在中央机关工作二十二年。在我长期从政同各种人物打交道或相处中,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起码应具备以下政治品

普通话测试话题:我喜爱的书刊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什么《小溪流》啊,《儿童文学》啊,《少年文艺》啊,寓言神话小人书,都会使我着迷。现在,我仍然喜欢看一些书,《格言》、《读者》、《意林》、《人生与伴侣》、《微型小说选刊》、《青年文摘》,都是我喜欢的书刊。这其中我最

车继铃《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1989年 最远的你最近的爱歌词

车继铃一直被称为“台湾歌手”,但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只是当年签约了一家台湾公司。唱了《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的歌曲后,一别就是15年。15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连线他时,他道:“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做,家庭、生意,都没有,一个人过苦日子,年

朱天衣:我眼中的胡蘭成

朱天衣:我眼中的胡蘭成【新華網/新華新聞】“朱家三姐妹”在文壇,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們分別是朱天文、朱天心和朱天衣。近日,朱天衣的新作《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簡體版被海峽書局引進,書中講述了她近十余年來與貓狗等動物同伴的山

声明:《“浮躁”:我无奈的爱》为网友廻憶裏菂餘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