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2004年的6月,在曾经火热的中国车市里,降价成为一个火热的词语。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以前一降就灵的伎俩,已经打动不了消费者的沉默与期许了。灵验的价格寓言在现实面前,首次遭遇尴尬。这说明了什么呢?
是车市消费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吗?对于这样的猜测,肯定会遭致许多行家的一致驳斥,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胡说八道,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是,构成销量的金字塔的塔基,是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前几年销量的疯长,一个原因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另外一个是消费氛围的扇情,甚至可以说消费者的违背理性的疯狂。结果,许多消费者在经不住厂商的种种扇情手段的诱惑,纷纷加入制造中国汽车市场神话的行列,使汽车消费成为一个时髦的流行词。当然,车市也许还没有达到饱和,但是,间歇性消费已经呈现出疲软迹象。而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追根至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虽然被调控的是一些重点行业和热点项目,但是,其发生的关联效应可能就产生巨大的波及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和“海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起薪较往年低,而且许多用人单位的薪资下降,也使消费信心受到打击。而这必然会相应地打击购车热情,购车显得更为谨慎与小心。
但是,在很多专家眼里,好象消费者有无穷的消费力量,而这样的依据来自“人多力量大”这个早期的自豪认识。的确,中国GDP增长速度很快,人均达到1000美元,甚至一些专家和厂商都在以此来买弄自己的判断:中国车市必然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而事实是,经过半年来的多轮价格战,车市不仅没有由井喷实现火山喷发,反而愈显冷清与萧条了,于是,一些人开始找车市洗牌这个借口来搪塞。这真是一块无比华丽的遮羞布!而实际上,这是毫不负责的。拿GDP来笼统地一概而论,其结果必然是与现实背道而驰的。因为,大家忽视了一个跟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大的差别:贫富差距之大显著地位居世界首位。这就使表面数字回到现实的土壤:巨大的财富拥有者是极少数的人!或许,我们的分析师这时更应该理性些,保持清醒:不要一味地陷于表面的数字游戏里。
所以,我认为笼统的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当然,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消费者的持币观望。这部分消费者是占大多数的,而且对价格也相对敏感,为什么这样呢?除了现实的经济压力,大概还有就是对厂商的怀疑。一次又一次的降价,让消费者看不到真实的价格。所以,这也消费者愤恨:既然厂商不诚实,那就一直熬吧,看谁的耐性大。
这是一个比赛。当然,对于刚进入不久的民营企业来说,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民营企业大多从低端车入手,有三个好处:一是因为没有强悍的竞争对手,竞争不是非常激烈,为民营企业留下更多的表演空隙,二是因为是低端车,对品牌的要求不是很高,这刚好可以掩盖民营企业没有形成品牌的弱点,三是避免技术上的不足,同时也为向中高端进军埋下伏笔。而现在车市的低迷,刚好可以使民营企业大试身手:以超低的价格入市,打消消费者的疑虑,因为这时的价格差距使其低价有了坚挺的理由。同时,此次低迷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力留下了更多的余地,有了更多的回旋空间,至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做好车市再次爆发的准备工作,而这些观望的消费者,也可能倒戈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上帝。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