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摩托车企业的凄美舞蹈?



  把摩托车运动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进行盘点、考量,回顾以及展望,也只是想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全面考察摩托车对一种体育精神和人生状态的承载,考察赛场对摩托车品质性能的全面检验。当这样的想法出现在脑海里时,在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两条并列前行的双轨:一条是摩托车运动的飞速发展之轨,另一条是摩托车的改良创新之轨。而这两条轨道组成了摩托车最最精彩和壮观的动态界面。

  引起记者关注的是来自隆鑫集团的两则消息:一是隆鑫集团以1.2亿元人民币入股新华人寿,成为新华人寿12家中资股东的第一大股东;二是隆鑫跟印度尼西亚的第一大财团——力宝集团的双向式战略合作。而早在前年10月份,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向外界宣布力帆集团筹建了国内首家地方性民营银行,欲在资本市场掀起风暴。后来,由于与重庆客车公司联姻失败,力帆又斥巨资收购了成都一汽车厂,欲进军汽车行业。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某些摩托车企业巨头已经意识到单项产品线的单薄,尤其其利润增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逐渐显出疲软乏力的态势,而运营资本市场,以实现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还能有效化解产品过于单一集中的巨大风险,为企业的二次创业插上腾飞的强劲翅膀。

  然而,目前的摩托车行业还极不成熟,整个行业虽规模庞大,但因为品牌繁多,杂乱无章,整体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作为制造型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则有点像三国时关公的单刀赴会一样,气概非凡,但不免英雄气短:仅凭摩托车这把已经逐渐失去最初的锋芒的单刀,在中国市场上的作为也就被限定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势力范围,鸿图远大而难以实现。这也是摩托车企业面临的困惑:突围,前途难定;不突围,风云叵测。一句话,英雄抚刀,却是四顾惘然。从隆鑫集团传出来的两则消息,向处于混乱状态中的业界发出了这样的一个信号:摩托车行业的战略突围从融入资本市场开始。

  其实,中国的资本市场早已是风起云涌、好戏不断了,众多国内著名企业翻云弄雨,呼风唤雨,而其中却绝少摩托车企业的芳踪。仔细回想,原来摩托车企业一直在默默无闻里耕耘、播种与收获,一直沉醉在昨天的阳光里,遥望今天的晚霞。当风云突变时,我们的摩托车企业除了大叫市场日下、辉煌不再外,还能怎么样呢?最多也不过是多生产几辆新车型,以图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厌倦了的眼光,再或者降降价,为已经够浮躁了的市场再增添一些杂乱的噪音。但是,这样究竟能改变什么呢?能改变的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而改变不了的是摩托车企业视野逼仄、思路狭窄所导致的萎缩命运。所以,摩托车企业应该在激动与火热的情绪里冷静下来,仔细而认真地思考一下,面对逐渐国际化的中国市场,摩托车企业该选择怎样的路径来拓展整个行业的崭新的战略版图。

  摩托车,星光再难灿烂的岁月

  有关人士预测,目前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曲线的顶端,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完成了摩托车企业的最大跨越,再往前走,风光渐稀,好梦难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来决定的:一是摩托车价格普遍下降,使整个摩托车行业的单车赢利水平逐年下降,价格回升的可能性近似于零,所以,暴利下的繁荣景象便一去不返;二是国外进口摩托车占据着高端厚利市场,尤其是价格昂贵的高档赛车,基本上都是国外品牌的阵地;三是摩托车的年产销量在1200万辆以上,并呈逐年增长的势头,使具有购买力的消费者市场临近饱和;四是中国人口众多,尤其是农村人口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但是农村的普遍购买力不高,还有相当多的人口处于贫困水平;五是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镇公路状况的改善,价廉物美的家庭经济型轿车的不断推出,再加上国家对汽车消费的政策支持,使家用轿车这种交通工具成为新的宠儿;六是国外市场既有出口国的政策限制,还有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内外夹攻,市场前景有限,长远发展搁浅。如此等等,总体赢利水平的低下,使企业的资本积累受到抑制,维持生存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因利润支持的长远发展又从何谈起?

  摩托车行业经过销量与利润的曲线的顶点后,必然会随之下降,尤其是曾经的巨大利润空间,必将被大幅度压缩。这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具有购买力的摩托车市场需求减少。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向河里的水流一样,当上游的水流过大,下游水位也将跟着上涨,水位差变小,其流势可以想象得到。同样,每年的销量都保持在1200辆以上,而据说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还一度超过了产量,并且一鼓作气地化去了去年的5万多辆积存。这样,市场空间也必然在这种旺盛的销量里被强行压缩,而那些剩下的空间则可能是购买力欠缺的一相情愿的想象空间了。其二,价格不断下滑导致获利能力减弱。近年来,价格战频频发功,价格一降再降,关键在于价格降下来了,品牌也等于降下来了,而最重要的是降下来的价格如往低处流的水一样,只会越来越低,而且,在对价格异常敏感的农村市场,价格成为主导因素,所以,销量的增长就理所当然地来自于低廉的价格。价格一路往低,好日子也便一去不回头了。其三;核心技术的缺位使高端产品成为想象中的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拥有国外哈雷摩托车大约600多辆。拥有核心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可以支撑起高额利润,而国内摩托车企业也只能望而兴叹,徒添伤感而已。

  摩托车行业必然会经历最后的残酷洗礼才会日渐成熟。拿家电行业来说,在高度市场化的家电行业,经过市场的激烈竞争,整个家电行业重新洗牌:倒闭、转行、并购、重组。在市场风雨无情的洗礼下,家电行业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 TCL、康佳……屈指数来,无一不是在国内市场长袖善舞的企业骄子。而摩托车行业现在的品牌多如牛毛,而且还呈增长势头,无论怎么样,这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企业品牌多必然导致竞争无序和混乱,市场法则也会在激烈的非理性竞争中被决绝地屏弃,这样,受害的不仅是某些企业,而是整个行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品牌企业的增多会瓜分市场,从而使单个企业获利降低,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强。都在竞争,都在“拼尽最后的一份力气”,而都在浅薄的利润支撑下,维持着日见艰难的生存。

  生存都显艰难,发展就成为充饥的“画饼”。整合是摩托车行业的必然趋势,由大变强,从而跻身国内强企。不整合就难以完成由大到强的跨越,只能像缺水的花一样凋零。而这一切必须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完成。只有通过最惨烈最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大吃小、快吃慢”的竞争法则,最后才完成市场所承担的任务:除去杂草,培育鲜花。

  这个过程也许是曲折而坎坷的,但却必定是最动人心魄的。

|!---page split---| 

  资本资本,给你一个美丽的憧憬

  在国内目前的状况下,摩托车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性的非技术行业,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这也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区别不明显,所以,大而不强不说,反而显得臃肿,混乱。作为摩托车行业的巨头,除了在行业内占领了相当的市场外,还要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来实现企业的集团化战略发展。摩托车企业普遍将资金投入在跟摩托车相关的项目上,这就跟曹操的百船连横一样,风险过于集中,防范风险难度太大,而且导致反应能力缓慢。因此,有效引进资金,合理调整规划,寻找新的战略着力点,使单一性企业变成复合型综合性跨行业企业,就成为摩托车企业的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

  由于摩托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局限性,使其很难在高端技术上有所作为,没有高端技术的领舞,再加上它的尴尬处境,使摩托车一直被置于社会视野的边缘位置。而且就摩托车行业来说,其延伸领域不够宽广,不像家电等行业那样,不仅相近领域很多,而且社会影响力较大,摇身一变就可以拓展出一些新的领域,以获取新的利润。而反过来,如果利润不能快速增长,企业以更强劲的势头实现滚动式发展的战略鸿图就特必然受到致命的遏制。

  近来,在报刊杂志的财金版面最风光的大概是顾雏军君。此君如横空闪出的晴天霹雳,动辄挥舞资本大旗,在资本市场上收发自如,游刃有余,堪称资本运营高手。他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出人意料地将格林柯尔所收购的美菱一举扭亏为盈,所有怀疑的眼光全在这奇迹般的转变后消失。令美菱起死回生的是顾雏军,更是其深厚资本所代表的更深层次内涵。纵横连合,资本完成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市场奇迹。这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应该带来某些启示。至少,摩托车行业人士可以从中领会:谁占领了资本市场,谁才能够实现最宏美的憧憬。

  其一,资本的高度集中,使资金的使用率大大降低。目前,摩托车企业把几乎全部资金都集中在摩托车的生产线上,当利润变薄后,资金却照样被套在利润稀薄的生产上,这样就导致有限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过于低下的回报率使企业整体效益大大降低。

  其二,产业链过于单一,不利于企业的平衡发展。比如家电行业会先向相近的产品线上转移,度过适应期后,再大步向跨行业跨越,最突出的是TCL 和夏新,他们在做好各自的基业的基础上,向通讯业大胆跨进,很快便成为业界骄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既要学会做减法,如万科用了10年时间将战线进行大幅度收缩,集中到房地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也要学会做加法,尽管这样难度很大,但对于某些传统企业来说,发展禁锢很多,阻力很大,必须谨慎而果断地小选择,从而使企业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展业平台更加稳妥与宽广。大多数摩托车企业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将战略重点全部集中于单一的产品线上,身手受到束缚,动弹不得。

  其三,风险过于集中,风险防御能力脆弱。产品线的单一与资金的集中,使企业的发展呈单腿独立之势,这样,当企业遭遇行业市场的风暴袭击时,紧绷的资金链极易崩裂。同时,在单品利润被稀释的情况下,整体获利狂跌,对于已经规模化的企业来说,无疑是被套上了“紧箍咒”。当市场风险转化为企业风险后,企业的防御能力又有几层呢?

  其四,产品隔离性强,转行难度大。摩托车行业不象其它行业,有相近行业可以跨区作战。这也是摩托车行业单军作战所面临的困境。由于摩托车跟其它行业的隔离性较大,这个给跨行业发展增加了无形的难度。另外,摩托车行业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从属于汽车行业,因此也使其受社会和资本市场的关注度较小,所以,这也为其融资或者跨行业重组设置了门槛。

  力帆、隆鑫先后跨过行业的门槛,谋求在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和资本市场的重新布局,企图通过资本的高效利用和企业运营的战略转移,实现企业的滚动式战略突进。一句话,动则生。动则活。动则火。生命在于运动,而企业也必须进行二次创业,无论面临的将是什么。

  二次创业,对于摩托车企业巨头来说,事关生死。摩托车企业能在资本市场上走多远?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希望它们走得越远越好。我们相信,资本市场上的行走肯定是越远越美丽。

  美丽不仅在于憧憬,而在于那些勇敢地迈出的步伐。

  凤凰涅盘:烈火中的舞蹈

  资本市场对于摩托车企业来说,还是一片陌生的水域,尽管某些具有战略预见的摩托车企业已经涉足其间。事实上,这是就像体育运动中的高难度动作,具有极高的难度和极大的危险性。成则全身而进,败则无功而退。关键的是如果真的一败涂地还能否真的抽身退出,退出了到底有没有退路?这些都是至关紧要的问题,也像铁钳一样牢牢地卡着企业的脖子。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吃午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如果付出了代价而又吃到了意料中的午餐,那也是达成所愿了。既然要吃丰盛的午餐,冒一下险,付出些代价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日子尚且乐哉,冒险便显得毫无必要了。这样的居安且过的心态恐怕不在少数。所以,敢于开创新领域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力帆、隆鑫等敢为行业先的创业精神投去敬佩的目光。缺少激情,缺少创造,缺乏勇气,这也使企业被逼迫到了仅为温饱的生存线上。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的行业利润仅数千万元,如果分摊给这一百几十家企业,其利润令人扼腕。这样下去,又会有多少好日子可过呢?

  另外,摩托车企业因为丰厚的利润支持已经走到辉煌的顶点,其规模也达到了一定程度,而要长远发展必然要需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支持其战略发展,否则,行业的萎缩必然会殃及企业本身。在企业正常消耗、运营成本见长的情况下,利润的稀薄使企业陷入一个越陷越深的泥潭。这也逼着企业寻求新的突破途径:不突围,等于是坐以待毙。

  谨慎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所以,这就需要以非常的勇气来重新部署战略突围的路线图。而融入资本市场则是进行二次创业的崭新起点。一切从零开始,除了陌生外,更多的应该是冷静与理性。在冷静与理性的合理范围里,开始了烈火中的翩翩舞蹈。

  这舞蹈肯定很艰难,至少,一个全新领域的进入,绝不是往桌上再加一道菜那么简单。然而,舞蹈之后的企业也必然是浴火而生的金凤凰。这是升华的必然过程,不可缺少。包括风光无限好的美菱,以及其母体格林柯尔。也许被掩藏着的往往是痛苦之下的内幕,而没有被掩藏的则是舞蹈的美和涅盘后的新生。过程是艰难困苦的,结果却可能(不是肯定,所以才最是需要勇气)是最美的。

  最美的结果存在于最艰难的过程之后。这样的道理,想必所有的经营者都懂。都懂但不一定都会做。毕竟,那是某种意义上的冒险。在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前提下,保守尚情有可原。所以,对于力帆、隆鑫来说,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对它们寄予更多的期望了:经过火光的冶炼,呼之欲出的会是一幅怎样的壮观图景呢?预想总是快于事情的进展,那预想是什么呢?——大家肯定都知道。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5850.html

更多阅读

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

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 (2012-02-10 11:18: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304a600102dwrf.html  《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加拿大)丹尼尔·伊斯图林著,姜焜、郭津京译,新星出版社2009年8月版,30.00

威权的强化抑或民主的转型:新加坡政体的新诠释1

威权的强化抑或民主的转型:新加坡政体的新诠释摘要:学术界对于新加坡属于威权政体这点上,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对于新加坡威权政体的发展和动态研究上,不少研究新加坡问题的专家和学者认为,新加坡已经或者渐进地由威权政体向民主化政体转型

肖说、方说:谁说的是真的?

肖说、方说:谁说的是真的?肖传国的记者发布会如期开了,还报告了美国医院进行肖氏手术后三年的结果。然而,根据方舟子《新语丝》复述的《长江商报》报道,这同一个三年的结果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肖传国出具了一份美国泌尿学会(AUA)

育人之道:班组长——企业的基石

  圣山李雄实战系列育人之道:班组长——企业的基石企业的生命力是人,核心是干部,最底层的员工是最听话也是最好管理的一个层面,在多层面的干部团队里,班组长无疑是最基层的干部,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那么如何选择班组长,看去好像无所

专栏:大企业的边界

专栏:大企业的边界成志明大企业有自己的边界吗?大企业大到多大的规模是有效的,是经济的?大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是不是大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这是我最近思索的一个问题,中小企业看起来好像有很多问题,天天日子过得比较

声明:《战略转型:摩托车企业的凄美舞蹈?》为网友我们都来自地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