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21日,北京平治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商务智能电话COM2008”,是一款集PDA功能于固定电话的信息终端,声称“要革传统电话的命”,号召“手机换了,办公电话也该换了”。
但时至今日,市场反映却不佳,有的经销商甚至只销出数台。
风吹浪不起虽然平治东方的产品推广乏善可陈,但其市场策划应该是其中不多的一个亮点。其实,平治东方的创建人范坤芳是恒基伟业的元老之一,并一度负责“商务通”的市场销售和推广策划,其独创的小区域代理制、利用垃圾时段长时间密集电视广告教育市场、“A计划”促销活动都大举成功。显然,“商务电话”的市场策划也是范的杰作,不乏“商务通”的秉性。
在“商务电话”上市的时候,“恒基伟业又一创始人出走”、“范坤芳出走恒基伟业,平治东方浮出水面”、“范坤芳苦心研制三年的‘神秘’产品即将面市”等报道便屡见报端。范坤芳更是屡放豪言,要“三年之内再造一个商务通”,并且声称要在当年投入一亿多的资金力推市场。
2002年12月20日,《中国经营报》刊出了《平治东方商务智能电话火爆,飞利浦扬言收购》的文章,紧接着下一期又有老范出马声称“我还是想单干”的回应文章。市场炒作又入新一轮。
在此期间,平治东方在《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导报》、新浪网等媒体上投入了不少软文,声势虽不及当年“商务通”,但也不弱。
2002年底,平治东方和电信运营商联合推出存IP话费,送商务电话的促销活动。2003年初,更是炒作国家旅游局有意将"商务电话"列为评定三星级以上酒店的硬件设施标准之一。并且,针对礼品市场带红了“商务通”的经验,平治东方也尝试以“商务礼品市场新宠”来推广商务电话,但效果至少还没显现。
公正的说,平治东方在市场策划上功力深厚,长袖善舞,炒作也算成功,但可惜的是,风吹不起浪,和当年商务通“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的”宣传下的火爆销售局面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消费者理性度的提升使得拷贝“商务通”的神话相当困难,范坤芳在故伎重施时也深恐谋略不成。
有消息称,目前为止加上滞留于渠道中的产品,商务电话销量不足一万,离预期的十万台相去甚远。
|!---page split---|
失败皆有因虽然“好酒不怕巷深”的时代早已过去,但好的产品永远是成功之本。商务电话在定位高端的同时,很多方面却很不高端。其一,在彩屏风暴渐近的2002年底采用黑白屏就是一个失误。从硬件成本来看,不过两百左右的节省便把产品档次降了一大截。其二,在宽带普及的大势所趋下采用日渐示微的拨号上网方式无疑是没有远见的。这一技术路径的选择错误注定了商务电话的价值增值只能局限于PDA功能,没有办法在更大程度上和互联网接合在一起。例如其所宣传的“通话时可同步进行文字图形的双向交流”的“手写板”功能就因为PSTN通讯信道的局限而没有办法和通话同时实现,如果是ISDN或ADSL接入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并且,从经典的战略观点看,产品的成功策略无外乎“低价”、“差异化”和“细分市场上的重点突击”。如果从这几方面来看的话,平治东方的失败就不足为奇了。
从价格来看,商务电话是从高端切入传统电话市场,采取的是“高位取脂”的导入策略,高价是必然的(刚上市时的零售价为¥2860)。而且市场上又不存在价格更高的类似产品,所以,相对最高不过八百多元的传统电话,商务电话没有价格优势可言。并且在采取高价的同时,高促销却没有配合上来,这显然影响了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渗透速度。除了数量有限的软文外,平治东方不过在北京电视台、央视做了点零星的电视广告,平面广告虽然广泛散布于《参考消息》、《南方日报》等全国或地方报纸,但对于启动商务电话市场无疑是杯水车薪。最近虽然和牡丹信用卡的对帐单等一起做了点DM,但还略显小家气。显然,范坤芳放言的一亿多的推广费用不过是空头支票。笔者在和广告公司的接触中就发现,平治东方曾与其商谈过“产品销出后再付广告费”的合作方式,被其拒绝,可见平治东方的广告费用预算并不充裕。
在差异化上,商务电话虽然号称“要革电话的命”,但只是在传统电话上加了PDA功能,拨号上网但不能浏览WEB网页的信息功能充其量是个绣花枕头,很难建立起能体现用户价值的“差异”。虽然和传统高档电话比,商务电话的液晶屏大得多,有5.7英寸,并且是可触摸的、支持手写输入,而且有来电名片自动弹出功能显示详细信息,但和¥2860的零售价相比尚显不足。并且,12级灰度的黑白屏也令人泄气。
在细分市场的选择上,平治东方的“商务”定位也很值得商榷。虽然商务人群是很可能的潜在用户,但其购买模式和购买心理和普通消费者有很大的不同。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分离,采购决策流程的理性和复杂化都使商务电话远离了目标人群。而一词“商务”等于白白把“家用”人群拒之门外。在新产品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再细分并不理智,针对性的提高助涨的销量无法祢补市场细分带来人群流失的损失。
而关键问题是,平治东方的广告宣传力度对于新品推广来说明显不够,其“成功快人一步”的主广告语基本上没能得到用户认知。柴不够多,任凭在市场炒作上长袖善舞的平治东方也是“巧妇难为无火之炊”。
|!---page split---|
成功也有道众多战略和营销专家的共识是:“夹在中间”是最难推销的。商务电话的功能不及电脑、移动性不及PDA和手机、价格不及电话、PDA甚至中低档手机便宜,但各者的功能又都沾一点——不是夹在两者中间,而是夹在众者中间。这也正是它营销之困苦所在。
同时,价格难题也是急待解决的。预期销量不大,高单位成本和分摊费用使企业不得不定高价,但高价确实阻碍了销量的增长速度,特别是现在消费者越来越理性。
但成功并不是不可能的。
解决营销难题,就应该在消费者需要和行为模式上下功夫。5W1H法就可初步分析消费需求和心理:谁会在何时何地使用产品的那些功能?为什么购买或使用(主要购买原因)?而对购买角色和购买行为的分析也有利于宣传和渠道的选择:
谁是购买者? 谁自己购买自己使用?
谁是使用者? 谁自己购买别人使用?
谁是影响者? 谁决定购买别人使用?
谁是决策者? 谁别人购买自己使用?
只要把消费者研究透了,营销的基本问题和方向就解决了。
另外,就是如何攻破价格难题。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规模生产。日本战后曾有个企业家觉得生产自行车灯具有市场。开始生产1万只的时候,价格太高没有人买;于是他决定把规模上到10万只,价格低了但买的人还是不够多。第三年,当生产规模上到100万只,结果就卖疯了。为什么?价格阻碍了需求。记得手机叫做“大哥大”的时候销量也很小,现在卖到六七千万部,还不是因为价格降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格兰仕的成功也是一个例子。
虽然商务电话不是大众产品,我们也可以想当然地认为目标人群价格敏感度不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电子产品无法成为奢侈品,很难将价格需求弹性变成正数。如果高价下的需求不足以支撑赢利的话,那就只有降价拉动需求提高利润的绝对值。
日本的电子产品素以高质价低而称雄于世。其一个有力的武器就是“超越产品生命周期法”。众所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量和销量是呈一个先逐渐递增再递减的曲线,而成本是在规模效应和经验曲线的作用下不断线性地下降。日本产品“高质价低”的秘密在于一旦其认为一个产品能够成功,就在产品上市时一次达到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生产规模将成本降下来,然后在价格优势下进行高促销,打跨竞争对手。虽然这样做风险很大,但只要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的决策分析,风险其实大大降低了。而且,商场如战场,“狭路相逢勇者胜”。
商务电话的成功就需要投入的决心和勇气,“商务通”就是明证。
虽然,高价低促销的缓慢撇脂也不失是一种导入策略,可以在一个相对小的销量上实现盈亏平衡,国外手机厂商早期在国内也是这么做的。但事实证明,商务电话这样做至少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行不通。汉王比平治东方早一年多就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汉王e风智能信息电话和e风电脑电话。但一直试试打打,推广费用极小,几乎没什么销量,几近放弃。而平治东方同样走进了这样的怪圈:“怕风险”61664; “小投入”61664;“销量小”61664; “更怕风险”61664; “更小投入”。最近,港资背景的深圳威艾德(Wellgain)也推出了叫“网讯通”的电脑电话,今年四月份的时候就在《中国经营报》上做了诚征经销商的广告,但不幸也进入这样的泥漳不能自拔。
对于商务电话这样全新的概念产品,一方面,消费者需要教育,市场需要启动;另一方面,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很短,需要不断升级。成功就需要短时间内大量的投入引导消费认同并激发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予者来推波助澜,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且,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使更大的利润空间成为可能,从而提供足够的价差于流通环节,并在产品快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降价空间。在产品上市初期收割高端消费者并以少量高额利润支撑高推广费用,然后通过不断降价逐层收割各级用户扩大市场份额。这样,高价瓶颈实际上就解决了。
另外,大规模投入也是在短时间内建立竞争优势,防御潜在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特别对于象平治东方这样的小公司来说更为重要。在平治东方商务电话推出后不久,TCL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回答记者的访问时就曾不以为然地提道,对于此类产品其从研发到投入销售只需三个月的时间。言下之意昭然。而且,在传统电话行业以“甘为人后,后发制人”著称的步步高也是商务电话市场的一大窥食者。“狐狸找到猎物被狼或老虎赶走”的事例在自然界或商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虽然说商务电话或者电脑电话市场需要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但问题是实力弱小的先行者如果不能取得足够的先发优势和市场主动权,很可能没来得及烤火就被别人“请”出去。
总之一句话,商务电话要想成功就需要从大里想,从大里做。
商务电话离成功有多远?
只有一小步。
附录:范坤芳资料
北京平治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198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1995年成立平治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998年加盟恒基伟业,任市场销售副总裁;
2001年离开恒基伟业,专注领引平治东方。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