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哪里都有“名牌盲流”,但说到其虔诚程度,中国的善男信女,就伟大多了。
只要厂商们一个小小标签,就能有“足以支撑精神文明,慰恤日常生活”的神奇效果。时至今日,外省慕名而来王府井沾光的国内游客,仍有戴着迎风飘扬的标签逛街示众的。那仁兄确实买了副RayBan太阳镜,而他保护那印着牌名的标签,竟保护得比镜片本身还好,是的,既花得起钱,那何不证明一下呢?要牛仔裤好卖,不只价钱要够“显赫”,最好还能一眼让人看出这牌子的“显赫”特色。低调多冤枉啊,太不够明显了,路上的行人要很靠近很靠近才能看出你究竟在穿什么。所以,一个有分量的名牌标志确实重要,因为一目就能了然。 每周的《北京青年报》,都名正言顺排列出那个星期的名牌龙虎榜,兴致勃勃列出北京消费市场上风头最健的品牌。榜上还有名言,云:“如果不过分追求‘与众不同’,那么,跟随大众沙里淘金得出来的结论还是比较安全的。”噢?原来还有分“大众化名牌”和“小众化名牌”?穿大众化名牌,就可以跟“穿名牌的大众”看齐。假如是穿“小众化名牌”,那岂不是就跟大众脱节?搞不好识货者少,还挺寂寞呢。明白了,既然花钱嘛,就要花得给全世界看懂,是,是的,就是这道理。 有天,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带着几捆粗活的农民,坐在一位穿着所谓名牌的男士对面。农民一脸疑惑,良久,自言自语:“这京里的生活也不见得好吧!衣服怎那么单薄呢?”车上有人偷笑了。看,这才是大众。13亿的人口里,还有9亿是农民呢。唉,难怪这时候也只有像皮尔卡丹这类等次的所谓“名牌”才能真正赚到钱。尽管世界顶尖牌子都提早抢滩,到现在亦只不过是极力摆开阵势而已。热衷于中国市场是等待时机的真正成熟,但也无需紧张,他们总有一天会买的,甚至不必等品味提升,够钱就行了。 不过,一只名牌假如连阿花阿军阿红阿兵都抢着买,那么它还是名牌么?算了,泛滥就泛滥吧,70年代严重亏损的皮尔卡丹早豁出去了,难得就赶上中国80年代经济开放的翻身机会,20年不断迎合不断适应地翻下来,现在的善男信女是越买越进步,中国今天本身就是一个“专买名牌”的名牌,看来沾光的反而是皮尔卡丹了。中国市场不只是个天堂,假如大家都抢同样一个名牌,也可以同时是个热情难挡的快乐焚化炉。 不过,该清醒的事实是:只要有名牌盲流的地方,就不可能再有名牌存在。这是最容易理解的简单道理。别说13亿人口,就算3亿人口的需求量,产品制作就已经可以“泛”到天昏地暗,连包装纸都足以填海,哪还“名贵”些什么呢? 讽刺的是“名牌”两字,都清清楚楚告诉你了,这货品摆明就只是名气大,是你自己愿意赞助广告费的。 谢谢,快去排队吧。(吴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