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只有产品差异,没有品牌差异。经常在网上消费的网民普遍持这样的观点。
在网上当商品的一切参数成分被网民了解得一清二楚的时候,他们很难在差不多的东西中挑选所谓的昂贵名牌。他们不认可一件产品因为品牌就比同一品质的东西贵许多,他们认为品牌的身份意识是网下的人惯出来的毛病。诸如生产灯泡、卫生纸等产品的公司其品牌被侵蚀已经不可避免。毕竟,从消费者的观点来看,大部分的照明灯泡和卫生纸是可以被替换的。
毫无疑问,强势品牌是获取巨大利润的机器。与弱势品牌相比,强势品牌更能提高产品价格,扩大市场份额。强劲的品牌能够吸引许多对该商品的详情并不了解的消费者,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一道防护墙,使自己因为品牌而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有些强势品牌公司开始忧虑,互联网对产品性能毫无保留的检验,会打破品牌的神秘性,侵蚀已经建立的客户关系和原有的消费人群,并使他们失去以品牌为基础的价格优势,互联网将企业的品牌置于一个灯光明亮的全新竞技场地,目前的品牌承诺也将会受到诸如客户或竞争对手运用他们手头掌握的丰富信息进行的严格检查,品牌承诺的兑现也变得比以往更难操作。简而言之,有些企业害怕互联网会使品牌变得无关紧要。
这种忧虑不无道理,当互联网把一切变得透明的时候,对品牌的威胁的确存在,并且这种威胁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将加剧。
有人于是断言,在网上对品牌维护毫无行动的公司将会面临品牌优势的逐渐丧失——无论是在价格优势还是在市场份额方面。
毕竟,对于一个采购代理而言,当客观资料显示可以从一个名声平平的商家处以少于20%的价格购买一件产品(一般消费类产品)时,他便觉得若花高价从别处购买,他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但是,互联网对于增强品牌效应,也提供了相应的机会:经营品牌产品的公司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作为区分他们品牌的工具,从而将互联网带来的威胁转化为竞争优势。大部分公司目前依然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利用这个机会。
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诸如打破公司内部原来的有关品牌抽象化的做法,量化品牌;诸如搜寻市场信息,重新精确定义自己的产品是如何以明确优势来吸引客户来购买的,然后将这种优势作为确定独特品牌承诺的基础。有企业对品牌承诺重新进行了定义,然后着手重新调整竞争计划以增强品牌竞争实力,选择品牌胜人一筹之处,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诠释,并想方设法传递出去,传递给每一个目标客户。
其实,互联网在瓦解品牌的同时,也可以重塑品牌——重塑它能够表达的品牌。无动于衷的企业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或许会逐步失掉品牌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