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卫信平台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 第1章 移动金融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移动金融也成为学术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要领域,受到了颇多关注和探讨。相关研究主要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集中在移动金融的业务模型、技术模式、风险、安全性等方面。

Wu和 Hisa(2008), Anckar和 D’Incau (2002)以及 Dholakia和 Dholakia(2004)从理论的角度给出了移动金融、移动市场的概念,并给出了电子金融与移动金融的差异,以及移动市场的关键特性 (如:便捷性、个性化、本地性、灵活性、可接入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基于这些特性,其又进一步深入探讨移动业务模型、移动价值链的构建。 Scharl、 Dickinger和 Murphy(2005)研究了使用 SMS的关键成功要素。 Wang(2007)研究了整合了 SMS消息和网站渠道的跨媒体成效,证明了使用移动媒介和网络共同运营的有效性。 Nysveen、 Pedersen和 Thorbjornsen(2005)研究了移动渠道对个性化品牌关系的影响,发现 SMS是主要补充渠道。

在对移动金融各种策略的研究基础上,其更细化地深入到具体移动市场应用的设计问题和特点问题。从银行开展移动金融的理论角度出发, De Vos、 Haaker和 Teerling(2008)给出了利用位置信息提供本地服务的手机银行服务所创造的客户价值。 Laran和 Lin(2005)研究了使用手机银行的行为意图。 Rtten(2008)则侧重从业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一个 WAP银行的概念模型。 Barati和 Mohammadi(2009)提出了一个用于改进客户对手机银行接受度的模型,将影响接受度的因素加以考虑,形成一个改进模型。而在移动支付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作为基础的移动技术角度的系统分析,以及实际应用中的用

Mobile Banking:Creating New Financial Service Model in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户接受情况两个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 Kalliola(2005)从技术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要求; Nambiar、 Lu和 Liang(2004)讨论了移动金融中支付交易的安全技术; McKitterick和 Dowling(2003)较为完整地讨论了移动支付技术。而另一方面,从用户接受度的角度出发, Viehland(2007)利用技术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来检测用户对移动支付服务各方面的接受情况,表明尽管用户对其认知度很高,但是在新西兰的实际使用用户却很少,潜力较大; Va l c o u r t、 Robert和 Beaulieu(2005)通过对四种移动支付模式的用户购票体验,得出七成多受访者倾向于使用手机来完成这一交易; Mallat(2007)通过定性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对于紧急和地域限制情况下的支付具有优势,然而其还面临着支付价格、支付过程过于复杂、商业接受度较低和风险等问题; Zmijewska、 Lawrence和 Steele(2004)总结提出了影响移动支付系统的因素,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另一方面,从银行业实践的角度出发, Goddard、 Molyneux、 Wilson和 Tavakoli(2007)给出了欧洲银行的发展和整合的重要性。 Bouwman、 Carlsson、 Castillo和 Walden(2007)给出了在芬兰应用移动服务的问题和驱动力,进一步肯定了移动化的需要,也表明了移动化所面临的问题。 Riivari(2005)指出了手机银行是一个有力的提供公司金融服务的新型 CRM工具。 Pousttchi和 Schurig(2004)则提出了如何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评估当今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手机银行应用,从而为手机银行的推进提供了评估方法。 Karnouskos和 Vilmos(2004)给出了欧洲开展移动支付的尝试,通过这些指出一些在欧洲范围内成功实施移动支付所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移动金融发展的起始阶段,如何使用户能够快速接受这一新型金融服务模式,不但是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国外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Laforet和 Li(2005)认为,影响移动金融发展的两大阻碍因素包括:市场对这一服务方式不熟悉,以及政府对私营企业和个人进入这一领域的限制。 Goldfinger(2002)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移动金融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用户规模较小,不利于移动金融的规模化发展。而用户规模小的原因是对移动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够。国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移动金融的市场接受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部分学者应用了技术接受度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移动金融 TAM的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用户认为使用移动金融服务能够对其有所帮助,比如说,能够提升其工作效率,那么移动金融服务被采纳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另外,如果移动金融服务使用起来很便利,则用户接受度就会提高。

Ve n k a t e s h、 Morris等 (2003)在对历年 TAM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UTAUT中的 4个核心维度主要包括:

Mobile Banking:Creating New Financial Service Model in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绩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PE),是指 “个人感觉使用系统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程度 ”;付出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EE),指“个人使用系统所需付出努力的多少”;社群影响 (Social Influrence, SI),指 “个人所感受到的受周围群体的影响程度 ”,包括主观规范 (Subjective Norm)、社会因素和 (对外展示的 )公众形象 (Image)等三方面;基础环境条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FC),则指 “个人所感受到组织在相关技术、设备方面对系统使用的支持程度”。 UTAUT模型相关研究表明,用户采纳移动金融的驱动因素包括:一是移动金融应能够帮助用户提升其工作效率;二是移动金融服务应方便易用;三是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移动金融的先进性深入人心,使用移动金融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这将促使移动金融更好地广泛普及。尤其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时尚和潮流的年轻用户群体来说,通过对移动金融科技、新潮和时尚的宣传,可以推动这一用户群体更倾向于采用移动金融服务。另外,移动金融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比如商户的拓展,在公共服务中推广使用移动支付等服务。

Laukkanen(2007)的研究为商业银行移动金融服务的客户定位提供了参考。他认为,移动金融的最初使用者通常是那些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收入、职业以及具有长时间、高频率的网络银行使用经验的用户群体。 Laukkanen(2007)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那些能够采取更有力的市场推广措施、更好地了解移动金融对客户的服务的商业银行能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移动金融卫信平台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 第1章 移动金融
8226;8226;8226;

8226;8226;8226;

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在竞争激烈的手机银行移动金融市场上,如何在用户心中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 Ram和Sheth(1989)认为,用户对于创新产品使用的一大障碍是,新产品的性价比不够好,相比替代性产品没有明显优势。当前,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资费问题。手机银行相关资费较多,包括上网的流量费用、月功能费等。相比之下,传统的电子银行渠道则收费相应较低,比如网络银行一般不存在流量费用的问题,电话银行只需要缴纳主叫的市话费用。因此,在移动金融产品推出的初期,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培育市场,在使用费率上需要给予用户一些优惠,不断强化用户的使用习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1982.html

更多阅读

转帖 《极限脱出:9小时9个人9之门》游戏结局及迷题探讨。

《极限脱出:9小时9个人9之门》游戏结局及迷题探讨。说明:没玩过的千万别看,这里严重剧透。各结局及其解释这里从BAD END开始说……END3  斧头结局。淳平未能揭开厕所的死者不是尼尔斯而是S男,未能挽救四叶的心灵。结果四叶黑化,并推

声明:《移动金融卫信平台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模式》 第1章 移动金融》为网友我还想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