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胎于国家邮政局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第一任行长陶礼明被正式批捕结束了2012年。对于正式成立已有六年之久的邮储银行来说,首任行长的落马彰显出邮储银行在各方面的乏力。
由于没有历史坏账包袱,成立之初的邮储银行曾被寄予厚望。希望这个出身不同的银行能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新的气息。的确,拥有庞大的存款规模、遍及全国的网点、良好的公众形象的邮储银行具备成为与众不同的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美好的希望在六年之后看来只是一个破灭的肥皂泡而已。如今的邮储银行,不仅资产规模从全国第五降到了第六,其经营水平和经营业绩也是乏善可陈。迄今仍未上市的邮储银行内部运营情况并不为人熟知。尽管其在宣传中声称自己在网点覆盖、资产规模、客户资源、资产质量等方面表现突出,但业内对邮储银行运营能力的评价普遍不高。相对于其他躺在金山上赚钱的银行而言,邮储银行差不多是一副捧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样子。 就内部经营管理而言,与许多贪腐与经营能力同样出众的官员不同,因涉嫌贪腐落马的陶礼明并未有太多过人之处。邮储银行迄今所表现出的经营水平如同它们的出身一样—外行得让业内人士不好意思。 这并不难理解,从邮政局分家出来的邮储银行的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太多的银行从业经验,简单的揽储上存是他们过往唯一的盈利经验。转型为商业银行之后,虽然中国银行业的竞争还是野蛮原始和粗线条的,不过显然,邮储银行连这种比较简单的竞争环境都没有适应好。 邮储银行号称有近4万个网点,遍及全国各地,但仔细来看,这一数字明显存在相当多的水分。原因在于这些网点中的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县城以下的网点,都属于邮政局代办性质。这固然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客观上却给邮储银行带来了几大难题。首先是内部管理上的,人事和机构并不隶属于邮储银行的邮政代办点只负责揽储,实际并不关心邮储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以及客户资源拓展;其次邮政代办点与邮储银行的利益存在冲突,对邮储银行而言,开展和银行相关的业务最符合它的利益,而对邮政代办点而言,在代办手续费之外,代办点和临柜人员热衷于如代卖保险、推销报刊乃至益智玩具等其他经营活动来增加收入,这对邮储银行的形象和经营活动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松散的代办模式使邮储银行在面对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要求时手忙脚乱,很多日常监管要求因为代办点和临柜人员的不熟悉以及有意无意的不配合而无法按时完成或达标,这使得邮储的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受到巨大挑战。 而且,邮政体制改革仍在进行当中。对很多地方的邮政系统而言,邮储银行的代办手续费收入早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部分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邮政系统的不安全感始终存在。并未理顺的邮政体制能在多大程度上对邮储银行提供支持成为难以判断,邮储银行对邮政输血性的利益输送又能维持多长时间也是一个未知数。 存款过多不是值得银行骄傲的事情,一味地靠违规贴水揽储也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经营方式。邮储银行需要学会充分运营自己的资产,按现有的运营效率,邮储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是存疑的。邮储银行的短板表象上是产品线和对公业务的落后,实质上反映出的却是经营思路的问题。 以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存款规模,要适应中国银行业竞争并非遥不可及,存在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问题在于,以邮政系统出身为主的管理层是不是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带领邮储银行适应银行业的现状。中国的银行业虽非完全市场化行业,政策红利是客观事实,但竞争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对邮储银行来说,适应躺在金山上赚钱这种竞争环境的要诀在于理解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类型和产品线,按照适应这种政策空间和竞争规则的环境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改善自己的人才队伍,抛弃原先邮政体制政企不分的思想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邮储银行的经营规范性和持续性才有可能得到改善,而这对现有的邮储银行管理层而言,是可以做到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