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利弊 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



     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推进工业化的难度更大,因为长期以农立国,工业化的资本、技术、人才门槛太高,难以逾越。比较之下,“城市”却是老早就有了的。发展城市也没有什么名堂,似乎工业化之后,城市化自然就会加速。

  倘若工业没有长足的进步,“消费性的城市”再多,对经济也没有好处。由此,前辈学者皆重工业化。笔者一向尊敬的、去年高龄辞世的张培刚教授,上世纪40年代在哈佛的成名之作就是《农业国工业化》。

  “不匹配”的经济逻辑

  中国的工业化历经艰难曲折,终于在全球搞出了名堂。比照之下,倒是原先普遍认为门槛不高的城市发展,成为落后于工业化的一条短腿。本文讲的就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的现实,其中包含的经济逻辑,值得深入探查。

  先简要交代一下,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城市化呢?当然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这两个“率”,一个经济,一个人口,当然无从直接比较。不过,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率又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让我们先从最新的数据看起。今年国家统计局宣布我国城镇化率51.3%,那是2010年人口调查的结果。同年的工业化指数是多少呢?46.8%。这是说,2010年我国不但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且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工业化率。这当然是了不起的成就。不过拿全球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工业化率相对城市化率而言,还是偏高了不少。用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市化率为50.9%,而工业化率不过26.1%,而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全球的平均比值是多少呢?1.95。中国的工业化率相对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一倍,统计口径的细节差异就不重要了。从大的图像看,中国工业化推进的城市化率的提升,远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的区别就更为显著了。201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高达工业化率的4.1倍。同年同一比值,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市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的比值,也都比中国的高。

  不可小看这个比值,工业化活动引起人口分布的改变,在空间上总有相应的表现。城市化率大大高于工业化率,描绘的是随着工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的提高,会有高得多的比重的人口居于城市。这幅图像背后,有规律在起作用吗?

  在中国经验里失灵?

  让我援引道格拉斯·诺斯的一项研究成果。这位后来以制度变迁理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早年是研究美国经济史的。1988年他与一位合作者发现,在1970年美国的全部产出中,来自交易部门的贡献高达46%~55%,比一个世纪前的美国状况——交易部门贡献了26%的总产出——整整提升了约一倍。这与经验的观察很一致,就是与“发展中的美国”相比,发达后的美国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从直接生产部门转移到“交易部门”工作。后者通常聚集于城市,所以城市化率比工业化率有更快的提升。

  研读这项发现的时候,我问过一个问题:如果交易部门不是比工业生产部门更发达,美国还能拥有世界第一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更发达的交易部门,工业品无从在市场上实现转手,很快遭遇“产能过剩”,那就再也谈不到继续发展了。毕竟,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技术进步可以很快,产出的规模也可以迅速翻番再翻番,可是,打通市场的“技术进步”一般就没有那么快了。简言之,是无数的“推销员之死”,才成就了现代工业革命的。

  受此认识的提升,我对交易部门相对更快的增长,多少有了点敏感性。1996年回国,“下车伊始”的当晚,我就前往济南看一家洗衣机厂,对这家当时生产规模不大的制造业公司向几十个城市派出庞大的销售、服务和修理团队,印象极为深刻。1998年有机会访问TCL,李东生的副总介绍他们遍布全国的营销人员总数远比车间工人多得多时,我就不觉得那么吃惊了。交易部门的加速扩张,是工业化进步的可靠征兆。

  可是,就整体而言,中国还是上述经济规律的一个反例!不是吗?作为当今全球总量第二大的经济体,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为18.8万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工业总量中的最高份额,也说明“世界工厂”名副其实。可是,若论工业化推动交易部门的更快增长,以及其空间投影——城市化率更显著的上升——中国却不但敌不过美欧日本,甚至在金砖诸国中也甘居下游。这里冒出来一个谜: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率更快增长这个规律,为什么在中国的经验里失灵?

  内地企业“借城出海”

  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读者都知道,今天的中国工业为全球市场供货,但是,中国制造的工业品之所以大步流星地走向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帮助。离开了香港、新加坡、汉城、东京、法兰克福、汉堡、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商务、物流、技术和融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中国制造要坐上天下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应该没有那么容易。

 全球化的利弊 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
  看来,内地企业的“借船出海”,首先是“借城出海”。世界上当然没有白借这回事,服务费总是要付的,学费也不能不交。来来往往之间,中国制造刺激了境外交易部门的繁荣,推动了相关经济体的城市化更上层楼。我们要明白,今天发达国家的城市,服务的可不仅仅是它们本国的实体部门,这些声名远播的世界城市中心,也为中国制造提供服务,并在服务扩展中成长。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中国内地交易部门的更快增长。投影到空间表现上,中国的城市化率就没有表现出相对于工业化率的更快提升。虽然自己和自己比,近年内地的城市化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人认为已经偏快了。可是拿全球的情况作为参照,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可以在中国现状中看到“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本文要说的是,经济规律未被违反,只不过是开放与全球化不再让它显示在单一国家的账面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2220.html

更多阅读

暧昧男女关系与亚偷情的利弊分析图 暧昧男女 韩国综艺

暧昧男女关系与亚偷情的利弊分析(图)现在在大多数城市流行着男女保持暧昧关系亚偷情的情况,这种流行的趋势还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到底这种社会现象对人们存在多大的诱惑力,今收集网络一些有关专家的分析文章与各位博友交流,并欢迎回帖发表

新闻自由的利弊 法制和人治的区别

新闻自由下谁最不自由继续新闻自由的话题。上篇谈到了新闻自由与公义存在的逻辑关系,还谈到了一点新闻自由的利弊。确实有很多平民也担心新闻自由会损害到公众利益. 新闻自由会不会损害到公众利益?当然会。然而,到底是新闻自由更容易损

原创 李鸿章:“谤满天下”的治世能臣与“裱糊匠”

李鸿章:“谤满天下”的治世能臣与“裱糊匠”【原文刊于《粤海风》2014年第6期,有删节】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世。的确,19世纪中后期,身陷内政外交危机中的大清帝国,还能够苟延残喘半个多世纪,端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与经典诗句 秋天的经典诗句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与经典诗句 2012-02-043、秋天秋天到了,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蓝玻璃;一群大雁往南飞,它们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公园里,枫树阿姨脱去了绿罩衫,换上了红外套,秋风吹来,枫

声明:《全球化的利弊 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为网友梦里寻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