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分包制度,虽然不是桂林独有,但肯定是桂林旅游做不了高端的主因之一。 目前,桂林已有150多家旅行社,有一个行业内“潜规则”——部门承包+挂靠的经营模式。 一家旅行社最多能有98个部门,就相当于98个旅行社。比如张三承包了一个部门,叫电子一部,他要交给旅行社2万元承包费,他让李四再开一个电子一部(A),再找一个王五,叫电子一部(B),李四、王五各交5000元。 这种承包机制下,分社无极限。反正是独立核算,甚至根本不发生业务往来,只有承包关系,没有隶属关系。最大的好处是挂靠总社的背景,是否缴税,缴多少,是否按规定给员工买五险一金,自己说了算。在这种不公平的税收体制下,造成不同旅行社之间所产生的表面收入相同,实际利润的“含金量”却不一样。 旅游行业有一个显著特征是业务跟着业务人员走。有些业务人员,甚至包括主管领导,利用原旅行社提供的业务发展平台,建立起自己的业务关系网,一旦时机成熟,立即脱离原来旅行社,自立门户单干。曾有一个从桂林国旅日韩部出去的人,自己带走了客户,一年可以挣80万元。 这种粗放式“扩张”,造成桂林旅游的“虚假繁荣”。这几年桂林旅行社数量的快速增加,已经超过到桂林旅游游览游客的实际人数,“僧多粥少”,竞争惨烈。蛋糕没有做大,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这也是桂林旅游环境多年来没有改进与提高的根本原因。 以做韩国市场的旅行社为例,虽然韩国市场不是桂林最大的入境客户群,但是操作该市场的桂林旅行社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按道理,这个市场最好整合,只要本着“规范市场、一致对外、提升品质”为原则,就可在桂林入境市场树立“标杆”,进一步净化桂林入境市场的风气,进而影响桂林国内游市场。 遗憾的是,桂林旅行社彼此之间相互压价甚至拆台,结果白白便宜了韩国当地的旅行社。 比如,韩国旅行社可能每个人收300美元,但只给中国地接30多美元,他们一个人拿走200多美元。 接这样的团,桂林地接差不多每个人亏500元。20个人的团,就要负债1万。怎么办? 一方面节省。正规的游船票价210元,野船(不在市统一管辖之内)只要80元。另一方面开源,每个购物点,人头费给60元,去8个购物点就持平。客人不可能一个都不买,基本都会买,平均消费500元。 加菜,则是利润来源。一个客人平均加到600元,少的也有二三百元,比如吃野味,野猪,穿山甲。穿山甲是国家保护动物,在日韩他们不可能吃到,但是只要听说在中国能吃到,几乎每团必吃,每个人加一两千元,可以吃到穿山甲宴,一个穿山甲可以做出15个菜。这样能挣2万元。 在恶性竞争和零付团费盛行的旅游环境下,旅行社生存之道花样百出:正规游览漓江线路和游船被换成局部小漓江和“野船”;闻名天下的国宾洞——芦笛岩被换成穿山岩;船游两江四湖被换成徒步两江四湖等等。 在这种“偷梁换柱”中,旅行社已经把亏损的差额赚回来了,却导致游客没有看到真正的精华桂林美景,桂林旅游整体形象也深受其害。
![娱乐无极限 分社无极限](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90022499561.jpeg)
这就是桂林旅游的潜规则。在这种规则下,大家想到的就是接团,购物加点,更换游览景点,至于什么高端不高端的,跟他们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再说了,一个只有四五个人的承包部门,连正规公司完整的资质和组织架构都不具备,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做高端旅游? 其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签署发布的《旅行社条例》中,明确禁止这种分社承包的行为,但是却在桂林遍地开花,政府也不管不问。毫无疑问,政府的管理不力才是潜规则大于明规则的根源。 另一方面,政府对旅游规划无序,景区建设发展进入无序扩张,同质化很严重。旅行社除了比价格,别无选择,旅行社要想保证这一点点利润,除了暗箱操作和偷漏税,也别无选择的。大家都在用尽可能低的竞争手段抢一杯羹。 桂林的旅游已经出现了一种顽疾:按照明规则做事的,类似游轮行业,基本是平庸至死,难以创新;而按照潜规则做事的人,个人发财了但整体没提升,蛋糕没有做大。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些潜规则,但是当潜规则大于明规则的时候,基本就是到了难以治理的地步,你不知道那一个群体背后究竟牵扯了多少人的利益。 比如漓江上有几十条野船,船票价格不到正规价的一半,但是每条船的背后都牵扯到巨大的利益输送,把他们纳入正轨?不可能。韩国团只能坐80元的船,坐不了210元的船,否则更赔本,那就让地接提高韩国团的价格,但十几家地接社,谁提高成本谁出局;那就让十几家分社合并,主意不错,问题是:市场经济下,人家凭什么听你的? 这就是个死局! 这就是潜规则造就的利益平衡,十几年发展下来,根深蒂固了。 附文2 没有高端服务意识, 只有挣钱意识 最近,有一位祖籍桂林的华人在桂林建设了一个超豪华酒店,花了8000万元,历时一年,一共只有37个房间,最大的房间400m2,卧室就100m2,最小的60m2,标准远高于五星级。 服务员更是精挑细选,从1300名星级酒店中只选了68个人,培训半年才可以上岗。而他需要150人——只有37个房间,就需要150个服务员,每个客户都有一个贴身管家。 这家酒店请了一个德国酒店管理公司委托管理。这家德国公司有全球32万名富翁的会员信息,他们代管的酒店,没有超过50个房间的,都是超豪华酒店。他们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都仔细考究,比如雪茄屋,不同雪茄的摆放方位都是有规矩的;家具全部从美国进口;客户的保密服务必须到位;每一个顾客都要全天候24小时安排专人值守。 不仅如此,他还希望打造一站式无缝对接服务,从顾客一下飞机接触到的第一个人,直到离开,顾客感觉到的服务是一致的,是不分旅行社、景点、酒店的,这些都需要信息系统和人员培训等诸多环节的对接。 然而,当这个老板与桂林的旅行社接触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只有一个:你跟我合作吧,我们怎么怎么分钱。 这位老板很是摇头,他终于明白桂林为什么做不了高端了。他想,我要是只为赚钱,还用得着这么费劲?还用得着建这么豪华的房间?他们为何不想着如何提供高端服务,如何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他们的思路就是来个客人,怎么分钱。” 旅行社观念的滞后,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