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以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网上炒成一片,专题报道不断推出,但有报纸人士在微博中透露,自己所写的评论竟被枪毙,因为上面说对此事“只报道,不评论”! 笔者理解,之所以有此安排是因为前段时间中国政府几个月前拒绝颁发挪威前首相访华签证,引发一场风波。此举明里是按规则办事,暗里则被人指“因两年前该首相对诺贝尔评选委员会将和平奖颁给中国的一位犯人态度积极耿耿于怀”。现在如果态度突然转变,似乎是在自己打自己的意思,间接肯定诺贝尔的影响力与权威性。 这样的担忧确有几分道理,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主管们的官员去控制几家报纸已无法阻止事件在国人中的影响,相反,这种做法似乎有阻挠民意的嫌疑,无形中将政府树在大众的对立面上,得不偿失。 按说,一个外国民间组织的评选,其实如同民间组织发起的奥运会一样,我们不必如此介怀,但我们往往将之提升高国运民生的角度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挂帅的旧思维。其实,奥运会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需要举国关注(解读),举国承办;诺贝尔奖也是,它颁给谁代表他们评选委员会的想法,这些想法也是由一个个人根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得到他们的肯定不太表犯人不能服刑,没有他们的肯定不代表中国没有杰出的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色列为什么凭他们弹丸之地可以影响甚至左右美国?因为其犹太人控制了美国经济?不是。同样华人控制了马来西亚、印尼的经济,为什么我们的政策不能影响甚至左右它们?经济是基础,但并不必然决定意识形态,以色列是凭着他们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熟悉以及对国民的爱护等一系列价值观影响美国的。因此,这里面一个国家执政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样,熟悉其运作流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运作更是关键。两者不可偏废。 过去的3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我们过分埋头于经济反而让世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误解。过去我们凭借历史悲情可以让许多国家宽容,但现在我们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不可能再装可怜相。一个富有的国家想得到世界的尊重肯定不是因为有钱,或帮助别人赚钱,一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一定是我们的文化,一定是我们的人格魅力。 一个批评让我们介怀很久,甚至全面否定,那么,一个表扬也会让某些官员如坐针毡,如临大敌。这就是诺贝尔奖照给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国家如此强盛,但又如此虚弱;我们的物质如此丰富,我们的精神却如此扭曲,这是政治(或只是某些陈旧的宣传官员)介入过多领域的结果。
![诺贝尔奖什么时候颁发 诺贝尔奖照出了什么?](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290940552742.jpeg)
如果我们某些官员无法改变这些观念,那么我们一直严格控制的传统媒体会加速衰亡,新媒体加速崛起。届时,我们的媒体生态也将变得扭曲,建设文化大国,提高国家软实力也只是一句空谈。 届时,人们会问谁造成的?其实是官员们自己。正是他们的管制,让大众媒体失去了活力和竞争力,正是他们一统的观念,让文化的多样性无法呈现,世界由此产生沟通上的不信任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