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持续下行之下,我国9月份出口额的强势反弹,可谓给我国经济打下了一剂强心针—海关总署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出口额为186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经季节调整后同比增长为11.4%,创下时隔四个月的月度历史新高,贸易顺差更因此扩大至276.7亿美元。 9月份出口数据的强势反弹,固然可喜可贺。因为,由此,不仅告别了此前两个月的出口负增长,更对过度依赖出口的我国经济增添了一份复苏的希望。 但是,就事论事容易造成思维的狭隘,而因单月出口反弹即过分乐观,则更容易陷入对我国当前出口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误判。

必须强调,我国9月份出口额的强势反弹,除出口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将出口市场侧重于新兴经济体外,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由宏观环境的向好和政策环境的助推所导致。 之于宏观环境的向好而言,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明显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的阶段性趋稳,全球经济已从一片恐慌中走出,各国新一轮投资需求亦已恢复,而由此带来的进口需求加大(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则必然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宏观的利好。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的单向升值停止、且一度进入小幅贬值区间,亦使我国出口产品相对廉价,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在此前依靠廉价劳动力(及资源)的基础上,更添相对的汇率优势。 之于政策环境的助推而言,在近两年出口经济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政府不仅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补贴等政策,而且针对出口企业,更于今年7月1日推出了针对性的出口退税新政,对出口企业的退税领域、退税优惠和退税流程,均释放出明显的利好信息。此外,近几年,央行推动人民币境外结算的加速,亦对出口企业的境外贸易增加了显著的便利。 因而,我国9月份出口额的强势反弹,并非出于实体经济内生能力的自然修复,亦并非完全因出口企业调整出口战略所导致,而是基于全球经济复苏明显、人民币汇率进入相对均衡区间等宏观环境,在政府加大中小企业信贷、补贴力度和推出退税新政等政策环境的利好推动下,两相结合所导致。 固然,在我国经济持续下行之下,及时推出针对性的政策优惠,以挽救一度无比艰难的出口企业,从而稳定过于依赖出口的我国经济,应该说,之于我国当下而言,是相对必要的。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策优惠仅是助推我国出口经济的权宜之计,亦仅是强化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的辅助条件。这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变幻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之下,过于通过政策优惠强化出口经济,亦会带来相对的负面作用—针对出口企业推出的补贴和退税政策,如果力度过猛,则必然会加大全球贸易摩擦和纠纷;信贷政策过于侧重出口企业,则必给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带来相对的不公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资源要素成本已大幅上升之下,如果各种资源仍过于倾向出口经济,则不仅会逐渐弱化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更会给推进多年而未果的经济转型增加难度。此外,人民币的单向升值停止、甚至呈现出小幅贬值趋势,虽然对我国出口经济利好明显,但是,这种利好在我国资源贫乏之下,极易因进口原材料的汇率成本增加而对冲。 实际上,在今年以来出口疲软、经济下行明显之下,我们应在相对加大出口企业政策优惠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推出针对整体经济的制度改革。与助推出口经济的权衡政策相比,诸如利率市场化改变、行政职能改革、以及财税制度改革等,则不仅是更为普适性的,亦是更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 面对我国9月份出口额的强势反弹,我们不宜过于乐观,更不能因此蒙蔽眼睛,而失去对我国当前出口经济、以及整体经济的客观判断。 其实,之于当下,我们不应对短期出口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波动过于敏感,而应切实认识并推动更为普适性的制度改革,从而在制度层面,真正激发我国出口经济乃至整体经济的内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