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期刊查询 谁在引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服务?



   2012年12月4日,美国风投KPCB合伙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Mary Meeker)发布了《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她重构“杂志”的概念,即它们不再是当初成堆的印刷拷贝,而是可随时随地阅读及分享的最新、最全、最富有个性化的文字、视频等。这个报告向大家宣示:数字出版是未来杂志的主流走向。

  虽然直到2005年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我国才对“数字出版”有了明确界定,但是,出版业内人士对数字出版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借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一批企业先后涉足期刊数字出版,如维普资讯、万方数据、龙源期刊、同方知网等,它们通过创建数字出版平台,将纸质期刊内容数字化,并加以整合,借助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十余年间,这些平台在数字出版的大蛋糕上,尝到了不少甜头。但是,它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相互之间的竞争,还是外围数字出版商的冲击,都是它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基本格局

  1990年开始,我国互联网发展势头不断加快,一些人通过网络了解了国外的数字出版,同时嗅到了这个产业在国内的无限商机,于是先后涌现出了多家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截至2000年,我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领域形成了四足鼎立之势。万方数据、同方知网、维普资讯都选择以学术期刊资源为主;龙源期刊则偏向综合类,涵盖时政、商业、娱乐、文化、学术及生活各个领域,虽然其内容资源中也包括学术期刊,但是学术期刊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从期刊数量及知名度来看,龙源期刊学术内容资源要落后于其他几家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说起为什么要进入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领域,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资源总监王胜海说,“对于万方数据来说,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过程。”

  万方数据是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起成立的,作为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股东,它掌握着非常全面的科技类信息资源。90年代,时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宋健提出,科技工作应当“稳住一头、放开一片”,他倡导科技信息服务业改制。“万方数据是顺应改革的发展趋势,从事科技信息资源市场化运作。”王胜海指出。

  不同选择决定市场地位

  做“广”,还是做“专”,这是各家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从入行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虽然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都被定义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但是在学术资源的覆盖面上又有明显不同。同方知网的内容资源可谓“全面”,涵盖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形式上包括数字化的(期刊、学位、会议)论文、标准、专利、法规、年鉴甚至工具用书等。而万方数据和维普资讯的内容资源相对要“专”一些,集中在科技学术类信息领域,但是二者在形式上又有明显不同。维普资讯的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学术期刊论文上,万方数据则拓展了内容形式,除科技类(期刊、学位、会议)论文外,还涵盖外文文献、专利、标准、法规及图书等。用王胜海的话来讲,“凡是科技人员期望参考的资料,我们都尽量收录到万方数据库中”。

  不同的路线,决定了三家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地位。

  记者了解到,这些平台的使用者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政府、大中型企业等,用户遍及海内外。

  用户量是检验平台受欢迎程度最有效的数据。目前,万方数据和同方知网都已经拥有2,000余万在线读者,数千家机构用户;维普资讯有800多万注册用户,6,000多家机构用户。

  高校是所有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最主要的机构用户。宁夏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任陈晓波告诉本刊记者,他负责本校图书馆期刊数据库采购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一直以“数据库信息完整、全面,学术质量高,具有公认权威”为选购标准。

  对此,王胜海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多次提到,在科技类信息服务领域,万方数据处于领先地位,是行业内的“领头羊”。

  陈晓波告诉记者,在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基本上规模较大的综合类院校,都购买了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两家的数据库,主要是期刊论文库、硕博学位论文库以及会议论文库等,一家的收费在百万元左右。宁夏大学因为资金原因,仅购买了同方知网的。

  数字出版平台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聚集海量优质的内容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数字平台控制海量信息资源,也是互联网企业制胜的利器。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陈晓波表示,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如果没有丰富、优质的信息资源,那么它就是一个空壳,用户也不会花大价钱去购买。

  万方数据、同方知网、维普资讯等都认识到了内容资源对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重要性,纷纷花重金投入数据库的建设、信息的更新以及技术的跟踪与研发等,但是由于维普资讯内容资源类别、形式的局限性,以及龙源期刊的大众化,当初的四足鼎立之势已经在无形中被瓦解,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佼佼者,并且一如既往地处在竞争中。

  知识服务转型

  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之间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体现差异化。而以往单纯的纸版转电子版的数字化模式,已经成为期刊数字出版平台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同时,中国数字出版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数字化技术在近10年来的发展中,显得急速而深刻,新兴媒体正在不断侵吞着传统媒体的固有市场,数字化已成为期刊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传统期刊看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强大力量,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摩拳擦掌,试图延续自己的生存及发展。期刊自身的这种数字化革命加剧了期刊数字出版服务平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于是,各个数据库平台不得不寻求转型,即由传统的数据资源营销向知识服务转型。

  知识服务是一个很大的行业,有了信息资源,如何把资源更有效整合、分析并为他人所用,这是知识服务研究的范围。王胜海说,目前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的出版资源数字化,即卖资源层次上,“在用数字化形式传递的业务模式上,我认为数字出版还应当关注读者拿到资源后该如何使用,怎样才能促进读者对资源的有效使用,这一块将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更大的市场。在未来,知识服务更具有卖点。”

  关于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知识服务新使命,各家企业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尤其在净化学术氛围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2008年和2009年我国集中爆发多次论文抄袭事件后,各企业先后研发并推出了论文引用相似性检测系统,虽然各自系统的名称及涵盖的信息资源大小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净化学术环境,帮助用户规范学术论文,支持创新。

  当然,在市场竞争中,各家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在知识服务上也不忘体现差异化,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新鲜招数。

  同方知网市场部负责人周震凡向本刊记者强调,“我们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源整合平台,而是在各种信息资源基础上做知识服务”。这种知识服务在一场展示会上悉数亮相。

  2012年12月,同方知网在北京举办“2012 CNKI资源建设新成果展示会”,在数字知识资源支撑下紧紧围绕其“服务型出版”的理念,推出了10多款最新产品,表示将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与之配套的内容增值服务功能。

  同方知网副总经理刘学东告诉媒体,学术出版产业普遍存在上游内容生产商与下游用户“沟通不畅”的现象,形成了学术知识文献越来越丰富、一些机构或个人却越来越感到“知识信息饥荒”的怪圈。因此,未来学术出版产业要想实现突破性、规模化的跨越发展,向“服务型出版”升级的产业转型势在必行。在此之前,同方知网就已经面向各期刊编辑部推出了“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服务”,不但迎合了期刊出版业态创新的需要,更拓展了业务范围。可谓“一箭双雕”。

  万方数据不但推出了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服务,更多的知识服务还建立在新媒体思路上。早在2010年,万方数据建立了一个免费服务的数据库——学者博客索引库,将新鲜的学术思想与正式的学术资源做关联和指引,使新媒体形式的学术资料和传统学术资源连接起来。

  王胜海解释说,之所以定位为免费,“是想搭建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学术信息服务平台,并与其他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服务。我们更关注资源建设、知识服务功能建设、学者网络社区建设,营造一个学术科研环境。通过研究这个环境到底需要怎样的服务,什么服务对他们有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建设,其中有些点可以直接用来销售,有些则免费,这是有策略的,是一记组合拳!”

  记者了解到,万方数据正在建设科技视频数据库,目的是将大学老师授课、大型课题报告等用视频收录;同时,受互联网社区的启发,万方数据正在建设自己的万方学术圈,给学者们提供一个社交的平台。王胜海透露,万方学术圈已建成一定规模,正在不断增加功能,认证学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大刀阔斧地开展知识服务转型期间,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也并未闲着。维普资讯网建成了自己的企业情报馆以及学者空间等,龙源期刊根据移动互联网和3G时代的特点,推出了手机版和手持阅读器版,尤其在2010年全面推出了IPAD、IPhone等手持终端的阅读服务,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阅读到喜欢的期刊。

  重构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期刊数字出版创造了必要条件和基础。这些条件可以重新定义信息内容的出版和消费方式,并一定程度上扩大内容阅读和消费市场。与传统出版相比,新技术条件下,从信息内容的创作、编审,到新媒体的内容组织、快速传播、分析利用,以及基于内容的社交等方面,都有了全方面的进步和提升。而这些都为我国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新闻出版期刊查询 谁在引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服务?
  虽然,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等第三方的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不可避免地将受到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冲击。但是,王胜海表示对此并不担心。

  他说,“期刊编辑部从传统的期刊出版变为数字出版,并不意味就不需要我们的平台。其一,它们不一定有能力单独实现平台,因为平台的建设、升级和运营需要持续的投入。其二,作为一两种期刊独立运营的出版平台,对于用户不方便,并且市场推广服务等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最终还会形成多条腿走路的局面。即,它们在自己数字出版的同时,还会存在委托我们出版发行、服务的形式。”“对于万方数据来讲,我们会依靠信息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服务优势等,把自己建设成为联系资源源头和信息用户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2012年12月7日,《德国金融时报》停刊,走向数字化,而在12月15日,美国ipad电子报《The Daily》在上市不足两年时关闭。对于期刊数字出版,这两件事可谓一喜一忧。但是它们透露出了一个信号,即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适合数字出版。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期刊数字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认为数字出版在某种程度上肯定要代替传统出版。”王胜海说,“传统的图书馆和出版商是分离的,而在数字化时代是分不开的,图书馆的定位肯定会变化,但是并不一定是被数字化出版平台所取代,二者的关系在将来被重新定位,即重构。一个是管信息生产、整合、推荐等综合的知识服务平台,而图书馆要利用这种平台,为本机构的信息环境建设做出个性化的努力。”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数字出版业内人士的共识。

  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告诉本刊记者,“数字化肯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电子书不能代替历史遗留下来的原件,传统图书馆可以长久保存文献资料,并且无须借助阅读工具即可阅读,很多读者依然喜欢纸质阅读的感觉。所以未来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仍然会共存,电子书是阅读和书籍的延伸。”

  童之磊还说,数字出版未来是一个上万亿的巨大蛋糕,这不是任何一个企业能一口气吞得下的。一个产业真正要做大,需要有大量的重量级公司参与。“我认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应该成立一个联盟,这样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行业的关键问题,比如标准怎样定,数据格式是怎样。现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企业还太少,大家的合作远远大于竞争。”

  然而,目前已有的期刊数据出版平台只是数字出版的第三方平台,其收录的信息资源都来源于期刊杂志社等其他合作单位。陈晓波说,这是我国数据库与国外数据库最大的区别,国外数据库收录的信息资源基本都是自己出版的图书、刊物。

  目前,国家正在主导出版行业的改制,期刊杂志社逐步走向企业。“如果时机成熟,未来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与期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更多,或并购传统编辑部,或在期刊企业参股,那样的话,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收录的内容资源就不再全是别人的了。我们很期待那一天!”王胜海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3360.html

更多阅读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上 郎咸平看2016中国经济

演讲主题: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  演讲时间:2009年8月22日  演讲地点:中国昆明  郎咸平:今天这个题目叫做“中国楼市的疯狂急涨”,大家知道今天已经不是楼市问题了,随着楼市涨的还是股市,还有汽车,还有奢侈品,我们就以股市为

谁发明了中国的第一台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是谁发明的

谁发明了中国的第一台地动仪?宋韵文早在公元132年,中国就发明了地球的探测器——地动仪。它是中国古代科文并茂的巨星——张衡创制发明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台会测报地震方向的科学仪器,它首开人类科学测报地震的先河。在此之后的100

金融超限战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

这是我的新书《金融超限战》的序言,该书将在二月中下旬有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的披露了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真正背后的黑手的阴谋的操作手法.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1928年写下这首

声明:《新闻出版期刊查询 谁在引领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服务?》为网友曾经直盗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