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解读曹洵国画



     对人类居处的思索源于一个遥远的神话传说,筑巢而居的创意在有形的生命繁衍中功绩卓著,我们对那个神话中引领始祖们躲避野兽攻击的有巢氏的长久纪念也彰显了人们对文明与进步的无比感恩。“居”的安逸与温情无需过多的考量,“处”在无形的精神世界中引发的种种沉思却是一个值得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们永生感悟的主题,从而我们对“处”之境也完全可以有一个形而上的关照与论道。

  在曹洵老师的画作中看到了这幅《有巢氏》,伟大的始祖驻足在山林间,遥望远方,若有所思。水墨的世界调和着天地阴阳、日月流转,也调和着人类生死存亡的纠结,我们很难体会那些关键性的瞬间天地会怎样配合人事,惊雷急电、鬼哭狼嚎真正的发生的时候,个体的生活会依然风平浪静,无多改变。出此刻,眼前的这幅《有巢氏》静默如消逝的往古流年,我们也只是在一幅一幅品读的过程中逐渐明了,关于“处”的哲学在这位知天命之年的艺术家意念中形成了一个完整融融的世界,我们一走进去,便心有所动,流连忘返。

  “淡”处

 “处”境:解读曹洵国画
  年龄似乎是人心智成熟的最大力量,但又并非所有到知天命之年的人都会收获精神的熟稔与洞达。苏轼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或者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不仅仅为艺术的审美境界立下一尊创作和鉴赏的圭臬,对于人事,平淡依然是一种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那样的从容与淡泊在艺术中表现的直白而又让人咀嚼不尽。在曹洵老师的画作前,我们感受不到自恃才华而露出的锋芒和凌厉,只是如清泉般被打动被感染,和他淡然的艺术风格一样,世俗生活中激起的急切与焦躁也可在与这样的人的淡淡的交流中得到平息,疲惫的时候,有什么能比心灵的宁静更让人向往与享受的呢?

  这幅作品是曹洵老师的“逸园”,山石有态,草木含情,他们都是逸园主人的性情寄托,屋舍简约无华,如霜雪覆盖,皎洁明丽,主人与书卷为伴,氛围自在,闲雅。

  “野”和“逸”从来都是紧密相关的一种情致,这种野逸之风可以上溯到伯夷和叔齐,但是我们更乐于相信,野逸之境所有让人向往的特性源于庄子,野逸是种逍遥自在的状态,在传统文人心目中,远离庙堂的忧戚,远离案牍的烦扰,远离尔虞我诈,远离卑躬屈膝,远离所有违背意愿的事物便可以得到珍贵的自由和轻松。

  《野处》是一幅让人不禁会心一笑的佳作,喜欢这样的树木,遒劲有骨,阴凉有韵,为野逸到此的高士们遮挡了所有让人厌烦的尘埃,无比清净,无比自在。席地而坐,畅快清谈,仿佛松林间的“竹林七贤”。超凡脱俗是那些大富大贵的人体悟不到的精神的自足,回归山野的逸乐是争执荣华的人永远抵达不到的本心的返回。

  “淡”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外界的静默,经过世事跌宕起伏的历练和选择取舍后所抵达的淡泊势必为生命最为壮观的风景。热血沸腾过,慷慨激昂过,嬉笑怒骂过,抗争过,失望过,悲凉过,起起伏伏之后,从容观望眼前平湖如境,饱经风霜的长者们淡如清水的处事方式所掩藏的内心力量是不可度量的。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是这幅《贤而后乐此》的典故出处,画家很巧妙的选取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忘我之后的平和为主题,画图中所表现的从容闲散让人惊愕。曹老师一贯的风格,人物所处的环境在画面中得到精心的熏染与布置,那颗茂密的大树充满怜爱与好奇,为树下闲聊的人笼起那么一大片阴凉与宁静。用笔、用墨的厚重恬淡使画面暗藏的悲壮寓意淡化成为一场挥扇平宁的对话,新颖大胆而又意味深长,颇具创作中解构手法形成的艺术张力。“鸿雁麋鹿”之乐的淡泊被突出,曾经对国计民生的忧愁便成了读者无限遐想的情怀。淡而不淡,影影绰绰。

  “闲”处

  品性不俗的人似乎都乐于贴近那个闲字,闲了便可以读书写字,作画喝茶,闲了可以抚琴对弈,把酒清谈,闲了便也淡了,闲了便也雅了,最为可贵的是,闲了“我”就是“我”了。

  曹洵老师的画作里,主人公多为闲人,即使不是闲人,场景必定也是闲时。《和风》中在大树半掩的庭院中,几个老年人在消遣时日。最近处是一半蹲身体,练太极的老者,不远处有两位老者围桌而坐,满面笑容,在观看品评,一位年轻女子为他们端来一盘东西。这是一幅很寻常的生活画面,在平淡无奇中,画面所洋溢的生活的自足与祥和会在每一位读者心中召唤起一缕对人生的宁静品味。在这个庭院里,关于生命关于流年,沧桑的时光沉寂为最为灿烂的夕阳,明媚而不刺眼,挥洒自如。这样的品味自然是诗意的,美好的,这是艺术的力量,艺术,化平淡为神奇。和其他有树木的画作一样,《和风》里的树木枝叶新绿像庭院里享受生活的人们一样充满生命的新鲜气息与活力。那个练太极与观看太极的瞬间,那个有和风轻轻吹拂的树下,在我们的品读与向往中也许会成为艺术的永恒。

  《和风》里是一群闲人,《绿荫》则在画纸上留下了一段闲时。“草木同人共清凉,日午闲时又书香。”这是绿荫下的故事,绿荫是一片清凉,是一种清凉的心境。“闲”处的人自然是不会觉得燥热难耐的,树荫掩映之下,两人围着树桩,摊书而坐,有猫狗在旁闲卧,一切都自然流畅,一如飞逝的白驹。

  国画像中国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大胆的删减,在虚虚实实之间,读画的人读到“境”便可以拊掌回味了。在《绿荫》中,环境的用力渲染是艺术家一贯的风格,墨色的皴染流露出油画功底的痕迹,饱和有力,富有感染力,就此,自然而然,人事便呼之欲出,那是一片让人身临其境的“闲”处之境。人物刻画的简约老练,似一种白描的手法,忙碌之余的小聚,沉浸在书卷里,交流学习,琐碎乏味的倦意在书香中遣散,虚无的瞬间在思索中填满。书本身的风教指向在艺术语言的指引下,润物无声,“闲”处有诗有味,闲处有书有智。

  “知”处

  像“处”值得换一种语词品读其形而上意蕴一样,“知”的哲学也是一种阅尽洪荒的澄澈之境。忘记是哪位哲人说的了,形而上的体验是最高的幸福。经过艰苦卓绝的思想蜕变,化蛹成蝶的幸福无法止于平淡或者平和,品读《论道》这幅作品,我们所有的赞美都将与“知”的绝妙体验紧密相关。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彩之绿。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紣。是故云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的一段话,水墨的深刻寓意在《论道》中尽情释放出引人入胜的神秘气息。这是一幅和《野处》构图颇为相似的作品,但呈现出的韵味却迥然不同。淡墨氤氲的飘渺烘托着《论道》中“道”的高深叵测,木叶凝重深沉,聚拢着一片思索的山林,论道的高人也并没有像野处的人那样闲闲散散席地而坐,而是正襟对坐,此处的氛围内敛而恭谨,艺术家在用墨上的一丝不苟也充满沉思的痕迹,细腻流美而又深刻含蓄。因为环境的精心烘托,论道也成为一种让读画的人津津乐道的“处境”,“道”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高妙的哲思,此处的道也定然非特指老庄,宇宙与生命,时间与空间融合的地方会有多少发问,我们完全不必去刻意附会任何一家具体的哲学,或许在那种境况中了,我们便也形成了自身的道,论道之处是一种最为鲜活的知的方式,知道或者知使“道”像我们一样在不断成长,不断清晰和丰富。

  传统的文化题材、审美情趣是所有从事国画创作的艺术家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和前面所读到的画作一样,《古韵》还是这么一件意蕴传统的作品。“古”是时间的积累,是一种资质,“古”因为更接近本原而暗藏着无限的智慧。一位朋友对曹洵老师的《古韵》的评价是“气高意古”,很恰当的评论,值得仔细玩味一番。

  画家一改用墨淡雅清和的风格,不论是虬曲的枝干,还是色调浓密的枝叶,《古韵》整体呈现出深沉凝重的气象。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止于愉悦耳目的,在强烈的古意中任凭神思做一番远游,往古的漫长与遥远飘渺的像一场梦一样,会遇到什么高逸神人,会听到什么明心道语,这些都需要我们亲自思索与体会。

  不论神思游历到何方,我们也淡淡的知道了古韵也是一种处境,因为不是愉悦耳目,所以追求形而上的幸福的人都会在其指引下身临“知”境。关于宇宙,关于浮生,艺术家对“知”境没有给出一个定论,像这幅《古韵》一样,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片圆融,“知”处只是一种思索的处境,根本不需要任何语言来说破。

  回过头去看“淡处”和“闲处”,或许她们就是“知处”的回答,也或许远远不是一个回答,反而只是一个思索的过程,然而即使我们再怎么把曹洵老师的艺术风格定义为淡泊,闲散或者清逸,对“处境”的洞明与不自觉的问答始终是其艺术创作中一道无法忽略的光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3828.html

更多阅读

国家税务总局: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2号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的公告》的政策解读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3日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为了进一步规范出口退(免)税管理,优化出口退税服务,持续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支持我国外贸出口发展,税务总局

三国典故:“说曹操,曹操就到”有何来历?

·电视连续剧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时的精彩剧照。说起“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让人不由想起2008年央视春晚中一个叫做《火炬手》的小品节目。这个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题,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答:“曹操,说曹操

《止杀令》丘处机:一言止杀,功德无量

《止杀令》丘处机:一言止杀,功德无量姜春康二狗说,他听说山东迄今投资最大的奇幻史诗大片《止杀令》上映了,他立马钻到影院去看,看完却沉默许久,丢下一句“一言止杀,功德无量”而去。浆糊我深知二狗肯定是被《止杀令》震撼了——这部电影根

何新:解读共济会的神秘符号二 更新补充稿

何新:解读共济会的神秘符号(二)共济会员参与各国城市设计留下暗码(上篇)一、重庆同盟会旧址的共济会暗码重庆桐轩石室建造于1911年,曾经是中囯西南地区同盟会员的一座集会密舍。孙中山的同盟会和洪门是与国际共济会有关的外围性组织。桐轩

声明:《“处”境:解读曹洵国画》为网友哇塞哦买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