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穷苦的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鲁迅的《祝福》,既是讽刺,也是诅咒,实际是在诅咒这世间的恶。在《祝福》中,有一段“我”跟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对话。其实,笔者认为,这里“我”跟祥林嫂的对话,实际是鲁迅自己两个人格的对话,是同一个自我的两面的对话,也就是鲁迅自己跟自己对话。《祝福》中祥林嫂的遭遇,实际是鲁迅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遭遇所进行的一种独白,而《祝福》中的“我”则是鲁迅所表现的外部的“我”所呈现的言行。 对于灵魂的有无,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鲁迅有疑惑,祥林嫂有疑惑,其实任何人都有疑惑。在中国文化中,灵魂是现世的,不是来世的。而祥林嫂关心的,则是来世的灵魂问题,而这恰是中国文化的短板。但就是这个短板,却一直深层困扰着国人的心。不管是上层人,还是下层人,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一般大众,都脱离不了这个困扰。 祥林嫂关心来世的灵魂,这说明祥林嫂比“我”更深刻,是内心世界的“我”比外部世界的“我”更深刻。中国需要这种更深刻的拷问。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一些“思想家”甚至不如祥林嫂,既不知道拷问灵魂,也不舍得“捐门槛”赎罪,而祥林嫂却舍得,也在追问。 中国的有些“思想家”,只知道做权力的婊子。为了博得暂时肉体的欢愉,却将自己的“儿子”搭上,这是一种比祥林嫂更愚蠢的悲哀。 小时候,学《祝福》,讲解的老师就嘲笑过祥林嫂(可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关心这样一个小儿科的问题?灵魂明明是没有的吗!祥林嫂怎么这样愚蠢? 其实,愚蠢的恰恰不是祥林嫂,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太“聪明”。“聪明”到了极点,从而也就愚蠢到了极点。
中国需要真正的思想家,中国也需要老实的祥林嫂。求真的思想家和老实的祥林嫂,是国家强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