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讲座、作家对谈、演出、电影分享……这些类型的文艺活动在城市里已经很常见。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干脆将32场文艺活动密集地放在两天里展开,办了一场“思想·广场UCCA文化节”,试图让“思想”探讨集中进行而产生合力。对于文青们来说,这是一场“思想派对”。而他们讨论的话题内容,也是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趋势风向标。 每个议题都和现实相关
![周末星派对 一个周末的思想派对](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322957199011.jpeg)
这场名为“思想·广场”的文化节在9月中成了城中文艺青年的一大盛事,参与的学者、艺术家们有60多人。讨论的话题不外乎“艺术”二字,看上去高高在上,实则每个议题都和现实息息相关。 作家格非讨论“作者”的文学发展中的变化,着眼于时代变化而催生了专业写作者。诗人王家新讨论诗歌,说的是“诗歌与消费社会”,因为文化和消费社会、大众传媒、网络联系在一起,王家新甚至一度“羞于说自己是个诗人”。音乐的话题似乎是纯艺术,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强调的是这个时代对好声音的误判:现在的歌唱确实都像“不好好说话”一般,非要比赛、竞技大嗓门。每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歌唱,但现在的歌唱都让每人成了他人。刘索拉和朱哲琴则讨论了音乐和传统的问题,刘索拉强调本土文化,朱哲琴的讲座题目类似:音乐与土地。在设计类的话题方面,设计师们讨论的都是实用问题:用设计创造公共领域、城市建设里丢失掉的中国传统。电影和戏剧则都是清一色的“先锋艺术”分享:独立电影《五加五》、《老狗》,易立明音乐剧《阅读雷雨》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的“创新单元”。 各种话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现实产生联系,但是却可以窥出两种常见的思路:一个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时代特征,例如网络时代、消费社会,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几乎渗透进了所有领域议题的新形势里;另一个则是“中国”,不是现在的城市的中国,而是过去的乡土的在逐渐丢失的中国。 强调大众参与 话题都和现实息息相关,这些艺术活动也不仅仅是只让参与者听而已,多个项目是完全互动的。知名编剧史航和影评人卓别灵用“小猪和狼”的故事当母本,成了小朋友的导演,给他们说戏,讲述故事的不同可能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杨宏伟则现场教观众如何做一张自己的版画。即便是在设计、历史等专业话题上,演讲者们也努力让话题深入浅出,跟普通人产生联系。 这场两天的艺术节,所有话题都是面对大众展开,除了在现场参与之外,艺术节还会在结束之后把所有讲座的视频全部都上传到网上,这是一个“网络公开课”式的做法,主办方希望这些讨论能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