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电影完整版 银幕上的白鹿精魂——初谈电影《白鹿原》
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坛公认的标志性作品。自出版以来,将其搬上银幕的呼声和相应的运作便络绎不绝,虽几度排上拍摄日程,却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为什么?一个字,难。难度太大,期望值太高。
近20年过去了,一个年轻的电影人,我们敢于负重的三秦汉子王全安,终于挑起了这副担子,担当起亿万人的期盼。 13年前,我在评论长篇小说《白鹿原》的文章中,曾以禁抑不住的激情写道:“《白鹿原》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打开了夕阳西下的中国宗法社会,展示了中国古典村社文明的终结,提供了许多民族精神的信息和文化心理素材、人物感情素材,极大地拓深了我们民族对自身的认知。” 可想而知,集编剧、导演两副担子一肩挑的王全安,给自己肩上置放的担子有多么重,而观众的期待又是多么殷切。 王全安不负重望,向翘首以待的观众奉献出了一部有力度、有质感的好电影!正如原作者陈忠实看过电影后说的:“电影要比根据《白鹿原》改编的话剧、秦腔好,它不雷同于其他改编的任何一部作品,能到这个程度真是很好了。” 王全安,好样儿的。 电影方式弘扬原作精魂 王全安作为多次获得世界大奖、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导演,亲自担任《白鹿原》文学剧本的改编,是我始料不及的,而这次剧本改编的成功,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从影片的文学内容上看,电影抓住了原著之魂,并且通过电影的可视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提炼和强化了原著之魂。 影片像小说一样,全景地打开了沉寂而丰腴的关中大地,打开了它的深层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近现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整体性世界。这里有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有润物无声的文化交织,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冲突,有微妙或变态的感情激荡,有幽深甚至畸态的心灵展示,还有流淌在这一切深处的那种氛围、感觉和味道。 所有这些,编导没有以理性的清晰缕析来结构、组合,而是力图寻找到一种有张力的电影叙述方式,融事件、动作、心理、情绪为一体,动态地、全维地朝前推进。那背后的力量看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却又分明在冥冥中主宰着社会的风云变幻。 影片遵循着原著写作的聚焦点,集中笔力表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塑造中华文化精神涵养的人格。以可视性和行动性为优长的电影,当然不会忽略以大量的实景来再现具体的乡村生活和社会运动,但在这些艺术图景背后,编导更为痴迷的是塑造丰富的有文化价值的人物,是人物的性格、命运,最后呈现出一个斑斓而浩瀚、翻腾而沉郁、曲折而又流向清晰的历史河流。陈忠实也感到:“影片把人物性格化的东西和精神负载的东西都展现出来了。” 当电影的主要人物谱系被结构为以白嘉轩和田小娥两人各为中心的一个网络,而鹿三、鹿子霖、白孝文等人则在网络的两极之间冲突、辐射、衔接、粘连,又交织又对峙,《白鹿原》的主旨和意蕴便被强化到了极致。 精到表演,塑造人物群雕 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到位而有一定的质感,在揭示人物的文化人格上,每每有精彩之处。 张丰毅扮演的白嘉轩有如刀镌斧削的圆雕留在我的脑海里。他用控制而含蓄的表情,音调不高而铿然回响的吐字,尤其是不怒而威的眼神,将一个农村精神领袖那种沉着、内敛、坚执、豪狠和自信自强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传承千年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威严储存于自己心中,可谓“内圣”。而这种个人精神上的“内圣”,在开始,因为恰好处在一个相应的传统的社会环境和道德环境中,便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外王”。 “内圣外王”使白鹿原上的白嘉轩有一股精神和道德强大的气场,使他自信到自负,自尊到自傲。不幸的是,白嘉轩又恰好处在中国古典农本社会的终结时代。他面对着一个正在来临的新时代,异质性的道德、文化、社会势力和现实行为如潮奔涌,常常使他陷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尴尬。 田小娥形象的表演难度很大。她身上有着一个扭曲的社会中一个扭曲的灵魂全部的复杂性。她灵魂中的纯真洁净,常常不能不以污秽的形态表现出来;她精神上的美善,又常常不得不用丑陋来显示。 在表演中要自如地把握人物这种复杂性,是大考验。张雨绮通过了这个考验。演员舍弃了“演谁象谁”的表演理念,以自己的气质渗进角色。角色的魅力与演员的魅力融冶一体,给观众双重的审美愉悦。 刘威扮演的鹿三,记得小说作者陈忠实在看过样片后,有一个脱口而出的评价:“刘威的鹿三演得很好,演成了中国最好的长工。” 陕西汉子刘威和关中佃农鹿三,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便有着文化上、气脉上更多的相通。刘威以质朴的表演基调,在鹿三身上传达出一股浓郁的“土香”和“老味”。 在社会角色上,鹿三和白嘉轩处在尖锐对立的地位,在人生处境上却有着类乎兄弟的情份。这种奇特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旧的宗法礼教已经转化为所有“鹿三”“白嘉轩”们的内心认同和文化无意识。另一方面,又与鹿三与白嘉轩具体的个性有关。当恤人以仁、知恩图报这样一些传统道德中的光环,转化为两人的性格后,便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为友朋,有了一种道德上的相知。 黑娃的形象既不同于传统的草莽英雄,也不同于由农民反抗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朱老忠。他毁族规、砸招牌、上山落草,在国、共、匪、儒、释中游荡,最后却又回到宗法礼教的“金钟罩”下,跪在宗祠的列祖列宗前忏悔。这个精神上的浪子始终没有跳出宗法文化的樊篱。 段奕宏将这样一个人物演得很传神。黑娃鲜明的性格表征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刚毅的个性和永远在受愚弄的命运,在他的表演中自如地融汇贯通,传达出深湛的悲剧感。 而成泰森扮演的白孝文则和从小在麦地里一道玩耍的黑娃一样,也属于浪子形象,但却是另一类浪子。 他背叛父训,以田小娥的性为诱因,从旧文化中冲决出来,经历了自毁、自救,终于归入了历史的进步潮流。这个人物的意义也许不在于他如何有了进步的归属,而在于“性”如何释放了被礼教压抑的生命,从而使一个将要死去的灵魂得以在社会大潮中有了再生的可能。这些信息通过成泰森的表演,一一传输给了我们。 电影是靠视觉形象说话的,当一个个可见可感可思的人物在银幕上站起来,在他们的命运、搏斗、性格、思绪、感情、言行所组构的可视画面中,陈忠实在小说《白鹿原》精心营造的天地,便一点一点弥散在、印烙在观众心里,是那样的鲜活而丰富! 史笔、心象、宏韵 王全安集编剧、导演二任于一身,为他将自己对《白鹿原》的解读、对关中大地、对那一段历史、对那一大群人物的总体感受和深度理解贯注到影片的艺术创造中去,提供了绿色通道。 我想以“史笔、心象、宏韵”来概括对影片艺术特色的感受。 史笔,注重于从历史大格局中从作墨;心象,聚焦于人物内在的文化冲突和心理活动;宏韶,执着于整体风格的恢宏把握,而不追逐小技巧的炫耀。用电影对特定中国历史阶段作文化解读,传递原作精魂,才是王全安之所求。 艳阳之下的八百里秦川,旋转的大地和翻滚的麦浪,风的抚摸和云的流动——王全安以这样动态的大全景和鸟瞰图,反复穿插于社会事件和人物故事之中,在不断迭加的过程中融汇为一个象征性图象。这个图象中几乎深藏着影片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 历史无论如何风云,命运无论如何纠葛,感情无论如何起落,心绪无论如何变幻,山川、土地、粮食和劳动者,永远在默默地托举着这个世界,托举着历史、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繁衍、精神的提升。这是一种大美,大音稀声、大彩无色之美。它们以明确无误的镜头语言表达了编导的价值观。 赵季平先生很早就一口答应为影片作曲,但迄至我看第一遍、第二遍样片,仍没有动手,他说他要等到片子最后完成,有了确定而完整的艺术印象才进入创作。后来,果然一气拿出了十二段有浓郁秦地色彩的音乐,由中国爱乐乐团演奏。 导演、表演、摄影、音乐、美术都很到位,各种电影艺术元素之间也十分协调。更可贵的是,艺术上的一切手段都注意了与磅礴的史诗气魄相呼应,因而能够将原作的史诗气魄具象化、可视化。 据资料统计,自2010年以来的近两年中,从类型上看国产电影,重点十几类,而真正具有史诗和文化追求的影片,却是凤毛麟角。论者分析,从电影文化角度看,娱乐至死的媚俗倾向,智慧乏力的雷同现象,仍然有增无减,社会和市场对追求艺术之美、人性之暖和意蕴之深的影片,呼声日渐高涨。 在电影审美和电影市场这样的背景下,影片《白鹿原》的诞生,可谓正逢其时。曾经给关中平原带来惊喜和灵气的白鹿,当她美丽的身影从小说而闪现于银幕的时候,会给电影界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曾经以他的作品多次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王全安,这次又将用他的《白鹿原》给中外影坛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更多阅读
“总有一些事情是我需要铭记一生的”——电影《返老还童》台词 返老还童经典台词截图
夜幕已经降临,关上窗拉下帘,没了嘈杂喧嚣。在静静的屋里,想起了“晚安”这温情的祝福语,想起了这祝福语贯穿着全片的电影——《返老还童》,想起了我之前的一篇博文的首段: “我前博结尾这文字:‘夜深了,城市逐渐安静下来。但人们的议论刚刚
看电影《逃之夭夭》和《致命伴侣》 致命伴侣高清完整版
法国电影《逃之夭夭》2005,美国电影《致命伴侣》2010,两部电影情节一样,前者是苏菲玛索演,后者是德普和朱莉演。影片讲述一位黑老大的会计携吞款隐匿,经历黑白两方的围捕依然携美女脱逃。挺有意思,可以都看看。
对电影《后窗》的观后感 后窗电影下载
对电影《后窗》的观后感在课上看了电影《后窗》的一部分后,又回去将剩下的一部分也看完了。起初在出现凶手夜间诡异行为的时候,我就第一个喊出是分尸。当然,最终也确实是这样一件杀妻分尸案。然而希区柯克却运用了很特别的创作手法,给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 落叶归根电影完整版
电影《落叶归根》观后感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正要准备睡觉的时候,那等忧伤推荐我看一部电影《落叶归根》。他告诉我明天再看,我因睡意不大,忙完手头的事情,下了QQ,就打开了电影。一小时四十多分种后,我看完了电影,关闭了电脑,却关不了情绪
微电影《红领巾》导演向歌访谈——一部佳作的诞生历程 红领巾 光辉历程
“神作”、“真实”、“很讽刺,但很现实”、“这就是我们童年的红领巾,给力”……一部8月1日被上传到土豆视频网站的短片电影《红领巾》,短短4天的时间播放次数超过130万次,数千条评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真实并讽刺”。这部被网友誉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