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的原因 SOHO中国转型的原因和三个挑战



     SOHO中国为什么要转型?潘石屹的说法是“战略性的布局,内外部压力都有,销售税高,每年利润一半以上都交了税”;张欣表示,最大的动力是受租务市场的“召唤”。个人认为,潘、张两人基本说出了SOHO中国转型的原因(在房地产企业家中,能坦诚面对媒体的,为数不多,潘石屹算是其一),但在此还是想全面剖析一下其转型的真正原因。

  第一个原因,SOHO中国的散售模式确实难以为继。

  我们知道,SOHO中国自开发第一个项目“现代城”以来的十几年里,一直采取散售模式。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前溯到更早期的万通商业广场。关于这种模式的弊端,已有很多专业分析,在此不在赘述。突出问题是房产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分离,利益诉求不统一,难以形成品牌和市场合力。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在散售模式下,作为开发商的SOHO中国赚取了高额收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透支了未来的物业增值收益,进而导致所有者难以获得预期投资。在高房租压力下,经营者也难以获得预期经营收益。大凡单赢的模式,都不可能持续太久。

  第二个原因是,SOHO中国的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都过于单一。

  SOHO中国的市场布局集中于京沪两市,主要是在核心地区开发SOHO商住房。虽然其产品不在限购之列,但其项目所在的京沪两市却是限购政策较严厉的城市,而且其目标客群以投资投机性需求客户为主。这类客户在过去几年里大都已“离场”。

  如果说2011年是因为货源少而导致销售额下滑的话,今年SOHO中国可销售的存货并不少,而楼盘滞销问题却比较严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SOHO中国的营销能力,这只能归因于其开发模式有问题。

  第三个原因是,SOHO中国的项目数量少,会因结算资源不均衡导致业绩波动大。

  房地产开发销售特点和财务政策决定了,如果期内结算资源少,就会出现营业收入随之也少的情况(虽然有可能合同销售额挺高)。例如,2012年中报显示,万方地产的营业收入为“0”,原因就是期内没有项目可以结算。如果是非上市的小企业,这种情况实属正常,但是,一旦成为上市企业,则会导致业绩曲线波动很大,这是投资者难以容忍的。SOHO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相信这也是潘石屹所说的压力之一。

  同是上市企业的万科、保利、恒大等,因为企业规模大、项目数量多、市场布局和产品结构多元化,就能对冲这种波动。当然,也不排除有计划、有目的地“预留”结算资源的可能性。以万科为例。2010年万科合并报表范围内已销售未结算资源面积为680万平方米,对应合同金额820亿元。2011年,万科的这两项数据则达到了1085万平方米和1222亿元(超过同年1215.4亿元的合同销售额),分别增长了59.6%和49.0%。如此高的预收账款足以支持万科2012年度的销售额、营业收入和利润率增长。在房地产业内,削峰填谷式的“调剂”是普遍现象,并不违背财务政策,尽管有“粉饰”之嫌。

  但如果企业规模小,项目数量少,想粉饰也都难,比如SOHO中国和万方地产。

  对SOHO中国,要对冲业绩波动,使业绩增长曲线更漂亮,只能转向以租赁为主,哪怕业绩短期有可能降幅很大。但不这样,就难以获得投资者青睐,今后融资也将会比较困难。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显在的原因,是商业租售市场的此消彼长。

  当散售模式遇到“天花板”且难以突破时,2011年至今,京沪租务市场却表现强劲。相关数据也不再罗列,相信SOHO中国肯定也做了大量的市场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如果经济基本面依然不乐观,企业投资信心指数将会进一步走低。表现在办公物业市场上,销售增速将会放缓,而租务市场将会进一步走强。从这个意义上说,SOHO中国转型的确有主动成分。

 转型升级的原因 SOHO中国转型的原因和三个挑战
  如果因市场变化而要求企业必须转型,那么就尽快转——转总比不转好,早转总比晚转好。无论是SOHO中国,还是其他企业。

  很多媒体问,SOHO中国转向“开发-自持”模式后,150亿元的期末现金量能不能支持转型。在此再次强调一下我的观点:SOHO中国肯定是经过缜密测算了,说不定也做过资金压力模型测试了,凭SOHO中国谨慎有余的风格,我们没必要替人家担忧。

  其实,SOHO中国在转型期内面临的真正挑战可能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模式的挑战。我们知道,SOHO中国的主流产品是亦商亦住产品,但反之也可以说是非商非住,甚至不宜商不宜住产品。今后京沪租务市场上,这种产品肯定还有市场空间,但毕竟不是高端租务市场。绝无任何偏见地说,客户是卖咖啡机、咖啡豆的三五个人的创业期小微企业,还是壳牌(中国)这样的大企业,产品定位的区别很大。恰恰,去年以来强劲的租务市场是中高端办公物业。SOHO中国是继续在自己熟悉的市场上做自己熟悉的产品,还是转向高端租务市场,还是细分出新的“蓝海”市场,无疑是一大挑战。

  二是经营管理模式的挑战。由散售为主转为持有经营为主后,SOHO中国的经营管理模式必然也要做相应调整。以管理模式为例。首先是组织管控及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设计,比如增设租务管理部及项目招租部。其次,转型后价值链延长了,业务重心也发生了转移,除了优化调整既有的开发流程外,还要新建经营流程。而且,新流程体系运行的效果要满足转型后企业绩效目标的要求,即能为企业转型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第三,是人力资源团队的调整和配置。转型后,原来的销售团体可能要遣散部分人员,要转岗部分人员,同时还要组建规模更大的经营团队。调整和配置好新团队后,要使新团队成为一只权责清晰、紧密协助,具有较高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才是目的,这无疑也是一个挑战。

  三是思维理念转变的挑战。通常,企业战略转型期需要1-3年时间,新产品模式的定型和新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可能只需不到一年。但战略思维和开发、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往往最长,也最难。对SOHO中国来说,因为转型后仍然有部分物业要销售。今后租售物业及比例如何切分,不仅是技术问题,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在战略转型上游移不定。人最难改变的是什么?是思想,企业亦然。

  SOHO中国是近年来房地产企业转型潮中的其中一家。万科涉足商业地产市场,恒大加快推行标准化战略,万达大举进军旅游地产和文化产业等等,其实都是转型。只不过,SOHO中国更显高调和毅然,才引起高度关注。

  无论转型是主动还是形势倒逼,无论今后面临什么挑战,个人认为,SOHO中国转型都是必要的,而且早转肯定比晚转好。正如任志强所说的,“这是聪明人干了聪明事”。个人也希望并预祝SOHO中国转型能顺利成功。

  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将会越来越低,房地产企业的业绩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形势下生存发展,实现逆市突破,就必须尽快做好战略调整、转型和“练内功”工作,包括企业定位的调整,战略规划的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调整,等等。谁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谁能及时做出战略转型,谁能加强创新,谁能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谁就可能尽早实现逆市突破,也就可能实现领先,成为持续稳健发展的优秀品牌企业。(推荐阅读《房企“转型、练内功”要想清楚的20个问题》)

  或许几年后,潘石屹笑看地产江湖时,他又会得意地说“2012年转型是英明的、果断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5404.html

更多阅读

什么是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所谓"三个世界"的划分有明确的界限。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

FMEA的历史和几个实施中的误区 高中历史教材误区

FMEA的历史和几个实施中的误区深圳市智杰科技信息有限公司资深管理咨询顾问 苏铁军FMEA(Failure Mode EffectAnalysis——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是最常用的一种设计分析方法和质量管理工具,在多个行业(如军工行业、通讯行业、汽车行业)和多

声明:《转型升级的原因 SOHO中国转型的原因和三个挑战》为网友勿念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