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企业命运的“七习惯”



   庸庸碌碌的人会长时间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徘徊。因为不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而虚耗了生命,这样的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会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来作为自己做决策时的指导。

  有意思的是,庸碌平凡者与高效能人士之间存在一种神奇的效应,俗称“马太效应”。顾名思义,这个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于是穷者愈穷,富者愈福。

  在企业经营中也有类似的效应存在,比如,明明某个企业不缺资金,但是每天还是有投资商挤破头地想再投一点;而对于那些缺钱的企业,需要面对的就往往是银行、借贷方的催债,简直是雪上加霜。我们周围还会存在这样的想象;越强大的企业吸纳的人才就越多,外面的人才还会源源不断地来投奔,规模不大的的企业本就缺人,人才还要不停地流失。

 改变企业命运的“七习惯”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倒过来,性格的改变也可以让自己的命运发生改变,而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习惯。于是我们得出了这样的公式:改变习惯-改变性格-改变命运。成为高效能的人士是这样,做公司也是如此。

  如果一个公司或者个人已经陷入了负循环,那么想要跳出马太效应的怪圈,首先要做的是“be proactive”,即积极主动。小企业缺品牌、缺钱、缺人、缺生意,越缺这些资源,客户就越容易对其产生不信任,也就越不易得到生意机会。这时需要做的是找准细分领域,积极地把每一件小事扎实做好。

  第二是以终为始,一个企业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才可能脱离原地打转的怪圈,不会沦为一个朝不保夕的机会型成功企业,而是让成功成为稳定可积累的企业资源。

  第三是要事第一。做企业需要清楚地了解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这样才能将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记住,这也意味着需要远离自己的舒适圈,投身于自己本不喜欢、或竞争压力大的任务。

  第四是要建立双赢思维,一个健康的企业应寻求互惠的合作。在商务谈判中往往有无法达成双赢的情况,此时记住“不成交”可能才是最佳的选择。在发展企业文化时,要奖励员工中的双赢行为,避免无意中奖励单赢行为。

  第五是知彼解己。这个话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先去理解别人,然后才能得到理解。史蒂芬·柯维认为这个习惯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原则,有效聆听不是简单的附和,而是要以自身经历去体验别人的话。所谓“体悟”,由来如此。

  第六是统合综效。通过彼此信任的交流,寻求平衡个人差异的途径,创造出一个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体。通过相互信任和理解,人们可以发现比个人单独解决更有效的群策方案,并最终解决矛盾。

  第七是组织的不断更新。从工作中抽点时间出来,通过在身体、心智、精神方面的自我更新来构筑生产力。对企业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刍,才能够把组织经验和知识贯彻到企业的每个机体中去。

  当企业做到了以上的“七习惯”,就一定能够尽快脱离负向的马太效应,进入马太效应的正循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5568.html

更多阅读

改变命运的演讲能力 正确认识战略,改变企业命运

记得,我在伊利的时候,跟一个大区经理讨论关于“战略”的话题。他却出乎意料地向我说:战略就是一个衣架,衣服可以穿,而衣架却没法穿,而且,衣服你想挂就挂,不想挂就不用挂。当时,我几乎目瞪口呆,只好出于礼貌,勉强点头。   后来我接触的企业

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企业文化的七个错误认识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虽已近30年,但由于国内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理论比较散乱,没有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案例和学术研究,导致中国企业到现在在导入企业文化时,还对企业文化有很多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是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拿来主

改变思维改变命运 极限思维创造企业命运点

第一版块:改变思维,突破极限(写企业)极限就是极点,可以控制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极限就是颠峰,可以发挥资源效应的最高程度。1、极限思维就是推行企业创意风暴。极限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当我们的企业受到某种极限限制时,那么极限就是阻

声明:《改变企业命运的“七习惯”》为网友我的未来我决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