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迎来21世纪的曙光之时,音乐产业(终极热门制造机器)仍在志得意满地展示着自己的力量。从“小甜甜”布兰妮到后街男孩,流行偶像们的巨大成功证明了这个行业已经牢牢地抓住了青春文化的脉搏。唱片公司最终完善了制造热门的流程,它们的营销部门现在也能以相当高的精确程度预测和创造需求了。 2000年3月21日,摇摆唱片公司(Jive Records)向我们展示了这门绝技。它发行了《振翅高飞》(No Strings Attached),也就是当时最新、最火的少男演唱组合*NSYNC(超级男孩)的第二张专辑。*NSYNC原来的东家甚至比摇摆唱片还要大,那就是BMG。但是在营销专家的建议下,乐队改签到了摇摆唱片公司以谋求城市年轻群体的更大认可(顺便也改变一下略微有点疯狂的形象)。这一行动大获成功。新专辑在第一周就卖掉了240万张,一跃成为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唱片。它一连8周雄踞流行榜首,到年末,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 100万张。 这个行业已经解开了商业的密码。他们已经发现了制造大热门的秘密公式,事后一想,这个公式原来是如此的简单:把魅力四射的年轻男人卖给年轻的女人。曾经把猫王推上巅峰的秘诀现在开始在整个行业内发挥作用。成功的要点无非就是帅气的外表和打造出的个性。音乐本身被外包给了一小组专家(《振翅高飞》是52个人创作的)—几乎成了无关紧要的事。 唱片公司有理由自信满满。歌迷们对唱片店趋之若鹜,从1990年到2000年,唱片销量翻了一番,创下了行业史上最快的增长速度。在娱乐业内的利润排名中,音乐仅次于好莱坞的电影。 但是,就在*NSYNC高高兴兴地庆祝自己的开门红时,行业地壳开始移位了。受累于网络泡沫的破碎,纳斯达克市场在*NSYNC新专辑发行前的一周已经崩溃,而且纳指在2000年的剩余时间里一直在令人沮丧地下跌。这一年中,再也没有其他唱片创下销售纪录,整个音乐市场的销售总额竟然也下滑了—连同这一次,销量下降的事在此前的20年中只发生过3次。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音乐产业一蹶不振,甚至在整个经济恢复元气之后依然不见起色。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已经在2000年改变了。唱片销量在2001年下降了2.5%,在2002年下跌了6.8%,而且一直颓势不改。到2005年(又下降了7%)年末,美国唱片的销量已经比巅峰时期低了1/4还多。历史100大畅销唱片中有20张是在1996~2000年间问世的。但接下来的5年中却只有两张:OutKast组合的《大喇叭/爱乱来》(Speakerbox/The Love Below)和诺拉·琼斯(Norah Jones)的《远走高飞》(Come Away with Me)—分别排在第92位和第95位。 *NSYNC的首星期销售纪录很有可能永远也无人超越。不妨想象一下:假如这个男孩乐队最终名垂音乐史册,那也许不光是因为它造就了贾斯汀,还因为它缔造了流行音乐泡沫的历史巅峰—这最后一点流行产品终于让20世纪呼风唤雨的营销机器耗尽了能量,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图2–1所示的是1958年以来的所有热门唱片:黄金唱片(销量超过50万张),白金唱片(100万~200万张),超白金唱片(200万~1 000万张)以及钻石唱片(1 000万张以上)。

2001~2007年,音乐产业的总销量下滑了1/4,但热门唱片的数量却下滑了近乎一半。2000年时,五大畅销唱片—包括布兰妮和痞子阿姆的超热门大碟,共销售了3 800万张;而到了2005年,五大唱片的总销量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1 970万张。换句话说,尽管音乐产业整体上在衰退,但热门音乐市场的衰退更为惨痛。顾客们转向了一些不那么主流的选择,分散到了上千个五花八门的亚音乐流派。至少对音乐来说,这看起来像是大热门时代的终结。 图2–1?热门唱片(黄金、白金、超白金、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