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



      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一对情侣的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在现实中是一对好朋友。《罗马假日》上映之前,派克要求制片方在海报上把“格里高利·派克主演”改为“奥黛丽·赫本主演”。凭借《罗马假日》,赫本荣获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在领奖台上赫本激动地说:“这是派克送给我的礼物!”

 赫本结婚,派克参加了婚礼,并送了一枚蝴蝶胸针。两人对各自的婚姻十分忠诚。1993年,63岁的赫本因癌症去世。在妻子的陪同下,77岁的派克来到瑞典参加葬礼,在棺木上印下一吻,深情地说道:“你是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2003年,苏富比拍卖行举行赫本遗物慈善义卖活动,派克亲自前往买回了那枚蝴蝶胸针。

 暧昧的男女关系:比爱情浅一点,比友情深一点;比情人远一点,比朋友近一点,为什么?因为“爱情需求”和“友情需求”常常彼此渗透。暧昧,有时很浓,有时很淡——男人找女人好说话,女人找男人好办事,仅仅如此而已。人们常说,女将出马,一个顶俩。

 凡是顺着生命过程的,就是利益;而凡是逆着生命过程的,就是弊害。如此,人与人之间具有两类基本关系:相顺型关系和相逆型关系。相顺型关系,产生积极性的相顺型情感,比如,信赖、依赖、友好和友爱等;相逆型关系,产生消极性的相逆型情感,比如,猜忌、排斥、敌视和愤恨等。

 友情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在人与人之间追求积极性的相顺型情感状态和避开消极性的相逆型情感状态的欲望。

 友情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友避敌(趋乐避苦)。

 

 为什么有人喜欢“小人之交”,有人喜欢“君子之交”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如此,朋友有两种类型:友情式朋友和社交式朋友。前者是君子之交,像河水一样清淡——以快乐为杠杆(受制于趋乐避苦动力机制),满足友情需求;后者是小人之交,像甜酒一样甘烈——以利益为原则(受制于趋利避害动力机制),满足社交需求。

 友情式朋友追求“快乐互动”——乐我和乐他,快乐是双向的,然而,快乐所代表的利益并非也是双向的。友情式朋友之间,给予的是利益,得到的可能是快乐;得到的是利益,给予的可能是快乐。比如,富裕的恩格斯几十年来一直资助贫穷的马克思。

 社交式朋友追求利益互动——利我和利他,利益是双向的,当然,利益所滋生的快乐未必也是双向的。社交式朋友之间,给予的是利益,得到的一定是利益;得到的是利益,给予的一定是利益。比如,商业上的合作伙伴,有时一方会因利大而高兴,一方会因利小而生气。

 如果都有利益所在,那么,友情式朋友的利益互动是随意的、随机的、偶然的,而社交式朋友的利益互动是对等的、约定的、必然的。友情式朋友在处理利益互动时表现为“主观为他,客观为我”或“出于利他,归于利我”——利他是主观目的,利我是客观结果(一个不期而遇的回馈)。社交式朋友在处理利益互动时表现为“主观为我,客观为他”或“出于利我,归于利他”——利我是主观目的(一个孜孜以求的回馈),利他是客观结果。

 感性的趋乐避苦动力机制的特点是:快乐是双向的,利益或是单向的,或是双向的。理性的趋利避害动力机制的特点是:利益是双向的,快乐或是双向的,或是单向的。

 人类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无法实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双向利益互动。如此,友情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社交式朋友的利益互动常常是清晰的,而友情式朋友的利益互动往往是模糊的——或许,只是几瓶啤酒。

 不妨欣赏2005年新装喜力啤酒在北京公共汽车站所做的户外广告。

 广告一

 画面:七瓶啤酒并排站一起,另有一瓶单独站着。

 文案:老板可以换,好朋友始终在一起……

 

 广告二

 画面:三瓶啤酒并排站一起。

 文案:三人同行,就应该找一个地方喝一杯……

 

 广告三

 画面:一瓶啤酒露出上半截。

 文案:出头了,就该找朋友喝一杯……

 喜力啤酒的几则广告告诉人们:友情,就是几个伙伴在一起黏糊。

 与朋友一样,夫妻也有两种类型:爱情式夫妻和社交式夫妻。公元前罗马帝国时期,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与罗马帝国先后两位统治者恺撒和安东尼结婚并生育孩子,以此换取了埃及王位。

 丘吉尔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付出,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给予。”人们之所以愿意付出、愿意给予,或是因为快乐回报,或是因为利益回报。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都是如此。

 

 为什么有人善与“强者”为友,有人善与“弱者”为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此,强者喜欢同强者在一起,弱者喜欢同弱者凑一块。

 强者与弱者,弱者与强者,似乎不太好相处。中国有句谚语:“恨人有,笑人无。”当看到他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富的时候,有人会产生一种消极性的情感,比如怨恨,即妒忌。于是,弱者总会挑衅,挑战强者,让强者不自在。当看到他人比自己弱、比自己穷的时候,有人会产生一种消极性的情感,比如嘲笑,即鄙视。于是,强者总会找茬,欺负弱者,让弱者不安生。

 但是,对某些比自己强、比自己富的人,有人不是妒忌而是羡慕(积极型的情感);对某些比自己弱、比自己穷的人,有人不是鄙视而是同情(积极型的情感)。为什么会如此?

 人与人之间,消极型的情感是一种相逆型情感,源于相逆型的利益关系,即矛盾型或竞争型的利益关系;积极型的情感是一种相顺型情感,源于相顺型的利益关系,即统一型或合作型的利益关系。相顺型情感比如妒忌、鄙视等会导致敌意——疏远型的情感,比如猜忌、排斥等;相顺型情感比如羡慕、同情等会引发友情——接近型情感,比如依赖、关爱等。

 因为习惯于羡慕,有人喜欢与“强者”交朋友;因为习惯于同情,有人喜欢与“弱者”交朋友。习惯于羡慕强者的人,常常会依赖强者,并向强者索取利益,比如,获取强者帮助;习惯于同情弱者的人,往往会关爱弱者,并向弱者施与利益,比如,给予弱者帮助。羡慕强者的人,愿意充当弱者,处于从体地位;同情弱者的人,愿意充当强者,处于主体地位。如此,一强一弱,一主一从,往往很容易相处。

 喜欢强者的人,或许讨厌弱者,所以,碰到这样的人,一定要“示强”;喜欢弱者的人,或许讨厌强者,所以,碰到这样的人,务必要“示弱”。“遇弱示强”,以此接近某些弱者;“遇强示弱”,以此接近某些强者。

 

 趣味链接

 为什么有人“热心肠”,有人“冷心肠”

 

 “热心肠”的人,“乐”于助人;“冷心肠”的人,“苦”于助人。“热情”和“冷淡”是两种利益模式在情感上的反应,前者反映了“群居”的利益模式,比如狮子;后者反映了“独居”的利益模式,比如老虎。

 非洲的狮子,喜欢合作狩猎。一头狮子或许可以单挑牛羚或疣猪,然而很难逮到一只羚羊。而面对大象、犀牛、野牛等庞然大物时,狮子们必须合作,有的正面攻击,有的侧面包围,有的背后袭扰。显然,狮子尝到了“群居”的甜头——分享食物。

 亚洲的老虎,喜欢单独狩猎。老虎的猎食对象既有食草兽如马、鹿、野猪、野牛,又有食肉兽如黑熊、雪豹、猞狸,或小或大,一头老虎都能一一单挑。显然,老虎尝到了“独居”的好处——独享食物。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
 如此,群居的狮子对同伴显得“热心肠”,独居的老虎对同伴显得“冷心肠”,正如俗话所说,一山不容二虎。

 动物学家发现,一只体重40克的吸血蝠往往需要吸食20克以上的血液才能填饱肚子,于是常常饱一顿,饿一顿。如果接连三夜吸不到血的话,准得饿死。于是,吸血蝠进化出了一种互助机制——饱汉常常通过反吐部分血液接济饿汉。当然,饱汉在日后成为饿汉的时候也会得到接济。但是,这种双向利益互动既不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也不发生在同一对象上。

 互利在时间和对象上常常是分离的:你现在帮助他并不是一定马上要得到他的帮助,反过来,他现在帮助你也不是一定马上要得到你的帮助;你现在给予他帮助并不是一定因为上次他帮助了你,反过来,他现在给予你帮助也不是一定因为你下次得帮助他。

 最后,这种暂时的分离会变成永久的分离,于是,“双向的利益互动”渐渐演变为“单向的利益输送”。然而,无论“双向的利益互动”还是“单向的利益输送”的背后都有“双向快乐互动”。亲情,是有亲缘关系个体之间的“双向快乐互动”;友情,是无亲缘关系个体之间的“双向快乐互动”。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双向的快乐互动”维系着“单向的利益输送”。

 无论动物还是人类,有两种行为动力机制:趋乐避苦和趋利避害。任何行为,包括利他行为的动机只有两种:快乐和利益。合作——双向的利益互动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利益,施舍——单向的利益输送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快乐。当然,“趋利避害”和“趋乐避苦”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对动物来说,凡利益,都是快乐的;凡弊害,都是痛苦的。如此,对动物来说,“趋利避害”就等于“趋乐避苦”。但是,“趋乐避苦”不等于“趋利避害”。

 按照行为生态学的定义:(单向)利他行为是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来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如此,吸血蝠的接济行为不是“趋利避害”而是“趋害避利”。一见金雕,一只鸟儿便鸣叫着向同伴报警;一见狮子,一头羚羊便蹦跳着向同伴报警。然而,报警者往往会引发猎者的注意而首先遭遇攻击。所以,动物的行为有时既有“趋利避害”,又有“趋乐避苦”——两者融合,有时只有“趋乐避苦”,没有“趋利避害”——两者分离。如此,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受制于趋乐避苦行为动力机制。

 动物的一切行为以“趋乐避苦”为原则——某种行为如果没有“趋利避害”,那么一定“趋乐避苦”。

 人既是作为动物的人(快乐人)又是作为人类的人(利益人),前者主要受制于趋乐避苦行为动力机制,后者主要受制于趋利避害行为动力机制。对快乐人(十二种需求)来说,一切行为以“趋乐避苦”为原则,当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趋利避害”——某种行为如果没有“趋利避害”,那么一定有“趋乐避苦”;对利益人(十二种需求)来说,一切行为以“趋利避害”为原则,当然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趋乐避苦”——某种行为如果没有“趋乐避苦”,那么一定有“趋利避害”。

 如果任何一种利他行为都要得到一种回报,那么有些行为的回报是“利益”,当然也有“快乐”;有些行为的回报是“快乐”,或许没有“利益”。

“冷心肠”的人,习惯于为了“我”的利益——倾向于以“趋利避害”为行为原则;“热心肠”的人,习惯于为了“我”的快乐——倾向于以“趋乐避苦”为行为原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5681.html

更多阅读

《修电脑修出来的艳遇》 艳遇修真笔趣阁

易读 | 杂谈 | 舞文 | 鬼话 | 情感 | 同行 | 奇幻 | 商道 | 军事 | 历史 | 全集 | 全部 | 排行榜《修电脑修出来的艳遇》   作者: 王铁五   分类: 杂谈   [连载中]第1节第4节第2节第5节第3节第6节第7节第10节第8节

《娘啊,我的疯娘》读后感 疯娘电影

《娘啊,我的疯娘》读后感湖北省水果湖第一中学 八(3)班 李怡雪周五的政治课上,陈老师讲了《我爱我家》一课,后来又给我们看了一篇文章——《娘啊,我的疯娘》,这篇文章使我颇有感触,让我对母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娘啊,我的疯娘》这篇文章

声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第一篇 需求心理学 第一章 为什》为网友乱的很有节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