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品牌 先做大,再参股,后品牌



     我的公司也是代理商,案例中谈到的困惑,我们也是时常有所体会。与强势品牌合作很痛苦,又有合作,又有冲突,互相博奕。

  去年年底,我的一个做代理商的朋友也很难过。

  这一年,他与强势品牌合作,结果却亏了不少。

  这个供应商也是德国的B公司,电动工具行业的第一品牌。他们在市场终端的推动力上,全国第一。每年在市场上投入最大的广告、最大的路演、最多的活动。在市场上,形成了第一品牌。而在四川,他们有九个代理商。本来我公司要成为这第九个代理商的,最终是我的朋友夺得了。

  他最初签了600万元的全年合同,B公司就是每个月发50万元的货,而且是全系列的产品,不管在大陆市场上是否畅销,很多产品的价格是国产价格的三四倍,有些甚至是十多倍。

  付款方式上,前期要先款后货。同时,承诺我的朋友:完成多少的销售额,就会有多少的返点。

  我的朋友,为了冲量,把返点算成是现金。就以市场最低的价格出货。结果B公司给的返点是货,而不是钱。

  现在导致的局面是,我朋友的公司,畅销的货进不来,滞销的货还有很多。现在双方不怎么往来。

  我们公司,很多时候是从我朋友那里进货。他是分销中心,批发商,我们作为零售商,他给我们的价格便宜,还有账期。

  现在B公司来找我们谈合作。我们也只是愿意做他们的间接合作商,不愿意做直接的合作商。

  我们几个朋友都讲,与强势品牌合作没有多少钱赚。他们是强势品牌。他们不会保护你的独家经营权。在一个市场上,他们会开设很多的代理商。只要是能拿到订单,他们都会愿意与你合作,只是没有一个利益的保证。对于我们而言,国际一线的品牌,仅是提升一下形象。发自内心里,我不愿意去推动。

  作为代理商我建议这样做:

  第一,尽量与总部联系

  很多外资公司在国内市场操盘的人,大都是中国人。他们的做法与内资公司有些相似之处。

  B公司在四川的市场上,就是一团乱。

  我一个区域市场的朋友,也是B公司的经销商问我:“B公司是不是故意把省会市场搞乱,广泛撒网,重点培养。然后再从中挑选最强大的经销商来整合市场。”

  我回答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战略。是因为这里的业务经理,每个月都有销售的目标。他们不会关心公司长期的发展,但是,他们会努力去完成每个月的销售目标,拿到奖金,拿到绩效。”

  B公司的很多业务经理,在四川市场上,并未有长久打算,干不好,就跳槽。业务经理,一年总是会出现新的面孔。他们考虑的,仅是公司的考核,而不是公司长远的战略与规划。

  有好几次,我们拿他们的货来冲市场,没有加利润就开始冲。以至于其他的代理商没有利润,投诉到他们区域经理那里去。他们区域经理来找我谈判,我以为是要骂我,结果反而是暗中支持我冲货。对于他们而言,量是冲出来的。

  很多时候,市场的乱象,未必是总公司搞出来的,而是当地市场的操盘手搞出来的。

  所以,我觉得前面的建议,要与德国总部建立起联系,是很好的建议。S公司的高层,与供应商的高层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相对而言,会更加有优势。

  第二,与国产公司合作

  虽然外资企业有强大的质量优势,但是,我们的民族企业,也有价格优势,性价比优势。每个行业,总是会有一些执著的企业家,在不断地挑战国际品牌,挑战国际标准。比如国产的锐奇品牌,他们老板也是一门心思成为进口替代。不对其他的行业投资,二十年专注在一个领域。

  同时,国内的企业,更加有人情可以讲。

  如果公司做得大,国产企业的老板总是会过来见面,双方可以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

  有什么问题,他们会处理。同时,付款条件上也会有更大的支持。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时候,有时候资金紧张,他们也很支持,能够理解。今年我们新开了几个店,付款上吃紧一点,工厂都允许我们从一个月的账期变成是两个月的账期。

  对于一些新的机会,工厂也愿意过来帮忙。例如我的几个朋友搞机电市场,缺乏资金,工厂贷款出来,给他们作为股本金,并且一起投资项目。

 先行品牌 先做大,再参股,后品牌
  所以,我虽然也卖国际品牌,但是骨子里,更支持国产品牌。愿意花时间,花精力,花人力去推动国产品牌的销售。

  第三,进口替代,向上游整合。

  在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一次,S公司帮助供应商吃下这批货,并不代表就有友谊。如果有更加好的经销商,更高的价格,德国E公司还是会给其他人供货。

  而且,他们的总经理会换,人走茶凉。新来的经理不会记得S公司曾经帮助过他,而只会记住公司考评他的绩效。

  德国E公司要的是发展,是订单与业绩。如果S公司能做大,越做越大,那么,双方是强势合作商。如果订单做不大,那么,他们还是会换人。

  所以,我个人觉得,一个方向是向上整合,进入到制造业,向贸工技转型。

  当年联想也是代理起家,通过代理业务,发展得很好。但是,他同时也开始了自己产品的研发,自己品牌的制造。更到后来,把分销业务分拆给了神州数码。自己进入到联想品牌的打造中,并且并购了IBM。

  可以考虑收购品牌。中国动向,也是从代理Kappa,到买下Kappa品牌的中国区、中国香港区、中国澳门区、日本区的品牌所有权。思捷环球,不断收购Esprit的中国香港、澳洲、欧洲的代理权,并最终收购美国的企业。

  也可以考虑进口替代。案例中的代理公司是国企,这么强大的公司,有强大的资源,可以整合起来,自己进口,相信政府也会支持。

  也可以考虑收购,互相交叉持股,市场换技术。杭州的机床厂收购德国的机床厂,吉利收购沃尔沃,复星参股地中海俱乐部。这些都是很好的先例。

  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但是,外资进入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还是很多。他们也很想找一个伙伴,来帮助打开中国市场。如同啤酒行业,选择华润创业的成功了,自己进来的,却退出中国市场了。

  国企实力这么雄厚,互相参股是可以,然后再成为他们的代理商。又是他们的老板,又是他们的代理商,这样关系就会更稳固了。

  第四,打造渠道品牌。

  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制造业遇到了瓶颈。瓶颈在于商贸与流通。销售网络的建设、品牌的建设将会带来很大的价值。

  代理商的发展有很多路径。看过一个做酒的代理商的案例——华致酒行,他的老板最早是五粮液一个品牌酒的湖南总代理。然后,再通过品牌策划,打造出了金六福酒。品牌属于他,代工由五粮液来进行。再后来,他又成立了一个酒行:华致酒行。把批发业务,变成了连锁加盟,一下子开出了几百家华致酒行。现在几大基金公司都入股,准备上市。

  有一点值得注意,打造品牌的时候,要打造渠道品牌,而不是打造供应商的品牌。

  打造出苏宁、国美这样的品牌,就是打造一个强大的事业品牌。渠道品牌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沃尔玛、百思买、苏宁、国美,甚至是如杭州大厦、银泰百货、华润万家、万象城等,都是在打造渠道品牌。这样,就不仅是招商,而是选商。

  另外,特许经营,连锁加盟,也是一种代理商的升级方式。我们自己也在尝试这条路,在摸索中前行,先做再说,边做边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341.html

更多阅读

搞笑的歌舞类小品 小品类做大,怎么搞的?

从小品类到大品类,从边缘品类到主流品类,是高度竞争条件下的一条普遍规律。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小企业常常在强势对手面前不知所措,其实先从小品类做起,做好从小品类到大品类、从边缘品类到主流品类的转化,实现小品类逆袭,能量照样惊人。

先行品牌 先做大,再参股,后品牌

     我的公司也是代理商,案例中谈到的困惑,我们也是时常有所体会。与强势品牌合作很痛苦,又有合作,又有冲突,互相博奕。  去年年底,我的一个做代理商的朋友也很难过。  这一年,他与强势品牌合作,结果却亏了不少。  这个供应商也

合伙企业先分后税 先做好人,再做好企业

     接触稻盛哲学,是在2009年。当时,我们觉得企业有很多问题,一直在寻找一些方法,来管好一个大的企业。在企业管理上,我们有很大的困惑。最大的困惑是,企业赚到了钱,但矛盾挺多。企业越大,心越来越累。每个人都在寻求,如何从企业中解脱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查询 企业应该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企业应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一致的公认是:企业应该“先做强,后做大,大而不强是虚胖,虚胖的企业难以做强、做久”。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行为却告诉我们:企业应该“先做大,后做强,在做大的过程中解决做强的问题”。企业和政

声明:《先行品牌 先做大,再参股,后品牌》为网友孤胆英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