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伦敦金融城,占尽天时地利。从东京到伦敦,从伦敦到纽约,全球金融,就此流动顺畅。伦敦金融城,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世界各地的金融家们在此洽谈业务,切磋技艺,激烈竞争。他们就是全球金融日复一日运转的驱动力。这,至关重要。他们协助政府募集资金,使政府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他们协助企业募集资金,使企业能发展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进行风险管理;他们为普通大众提供按揭和养老金业务;他们购买及销售各种现有的金融产品;他们为解决新问题创造更多新型金融产品。人,是伦敦金融城最宝贵的资产。是他们,使伦敦金融城成为全球金融的领先品牌,一个伦敦金融城市长和市政府努力推广的品牌。伦敦金融城不仅是全球金融精英尽显才华的舞台,而且其国际大都会的无尽文化魅力可令人工作之余在其中放松身心。伦敦城市节奏活力四射,堪为全球最佳的商业城市。—迈克尔·斯耐德(Michael Snyder)图2-1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斯耐德资料来源:伦敦金融城政府媒体图书馆。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不可错过绝对是的矗立在伦敦金融城数百年的“双子天骄”—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和劳合社(Lloyd’s)。追忆往昔,伦敦金融城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随着海上运输和相关金融业务,诸如保险等发展,伦敦金融城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的聚集地、世界的金融中心。其中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埃德保险大厦内的劳合社是伦敦金融城的重中之重。图2-2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标志。图2-2 伦敦证券交易所标志下列数字不仅可以充分说明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表明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处于世界级领先地位4:全球外汇收入的1/3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6000多亿美元,是华尔街的2倍。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300家外国银行在此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集中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同时还管理着近3万亿英镑(合约近6万亿美元)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交易所。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1.伦敦证券交易所英国有两个令人瞩目的LSE,一个是著名学府—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英文简称LSE),另一个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位于伦敦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英文简称也是LSE)。2004年7月前,创始于公元1773年、堪称世界之最的伦敦证券交易所5旧址已经成为了一栋摩天大楼的一部分6,向专业人士和游客展示股票和证券的历史,矗立在英格兰银行附近。伦敦证券交易所现已搬到伦敦著名景点圣保罗大教堂的旁边。图2-3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新址大楼。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著名的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主要证券交易中心之一。它在世界三大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中历史最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17世纪末伦敦金融城交易街上主营咖啡饮品业务的露天市场的一个名为乔纳森的咖啡店。1773年,这个咖啡店由露天市场迁入伦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内,并正式改名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正式批准。据相关机构统计,伦敦证券交易所经营的各种债券、股票以及股权证等近万种,总值超过了1万亿英镑。“我持有证券,我便拥有发言权”是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格言。图2-3 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址大楼由于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系统的重视,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没有掉以轻心。至今,没有人知道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机房在何方。不过,一些传言也令人神往:距离伦敦证券交易所步行10分钟;200多平方英尺的面积;采取世界上最先进的保安措施。当然,拥有一个备份机房是不可缺少的,据称,这个备份机房建在伦敦的东区。关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上市的规范等详见第四章。2.劳合社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劳合社—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就诞生在伦敦金融城。从伦敦金融城金融服务业的角度来看,除了闻名世界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外,就是以劳合社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和再保险市场。17世纪伦敦金融城重要的海运地位使得当时的商人对船只和船货的保险需求大大增加。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Tower Street)开了劳合社的前身— 劳埃德咖啡屋。这段历史可以在《伦敦公报》1688年2月18日至21日的报道上查到。在1688年的《伦敦公报》还可以发现爱德华·劳埃德为咖啡屋做的广告—“如果你提供被盗手表的消息,你将从位于塔街的爱德华·劳埃德经营的咖啡屋获得一几尼7的酬劳”。同时,爱德华·劳埃德说服了众多的船长、批发商、贸易商以及船主在其咖啡店公布有价值的船讯,此举使得劳埃德咖啡屋远近闻名,成为希望得到海运保险和再保险信息的商人们的必到之处。由于业务的扩大和商人汇聚量的增加,劳埃德咖啡屋于1691年搬到了伦巴底街(Lombard Street)。1769年,一些志在海事专业保险的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Popes Head Alley)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在新劳埃德咖啡屋,船只举行“烛光拍卖”,即拍卖时,点燃一支小蜡烛,蜡烛熄灭前的最后一次喊价,就是成交价。不过,咖啡屋很快不再使用,劳合社于1774年搬到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直到1928年,劳合社才搬到郎德豪街(Leadenhall Street)。表2-1详细叙述了劳埃德咖啡屋、劳合社和劳埃德集团的发展轨迹。表2-1 劳埃德咖啡屋、劳合社和劳埃德集团的发展轨迹年 份 大 事 记1688年 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开了劳埃德咖啡屋。1691年 爱德华·劳埃德将劳埃德咖啡屋搬到了伦巴底街。1688年 爱德华·劳埃德在伦敦金融城的塔街开了劳埃德咖啡屋。1691年 爱德华·劳埃德将劳埃德咖啡屋搬到了伦巴底街。1713年 爱德华·劳埃德去世。1769年 一些专业保险从业人员在泊鹏海埃利巷建立了“新劳埃德咖啡屋”。1771年 79名保险商和经纪人订立了100镑的保费标准并收购了劳埃德咖啡屋。由此,劳埃德咖啡屋结束了其经营咖啡作为咖啡馆的历史,从而转变为合约签署者所有— 劳合社。劳合社第一届委员会由9名合约签署者构成。1774年 合约签署者在皇家商业交易中心租赁房间内进行保险交易。1796年 劳合社第一届委员会决定次年必须召开两次会员公众大会并提交年度报告和财务报告。1811年 在合约签署者的一次会议上决定,劳合社应该制定章程。此举使得进入劳合社进行交易的门槛变高。1824年 英国国会同意现存的保险公司可以在皇家商业交易中心和伦敦担保公司以外进行交易。1838年 皇家商业交易中心以及早期劳合社的交易资料被1月10日的大火所“毁灭”。1844年 劳合社重建皇家商业交易中心。1857年 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由劳合社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保证金制度建立。1871年 劳合社一体制被一项国会方案同意并通过。19世纪70年代中期 辛迪加8参与了劳合社商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中期 喀斯特波·海斯,一名优秀的劳合社保险商,为了英国公司在美国开展再保险业务规避风险而专门书写了劳合社的第一个再保险条例。(续表)年 份 大 事 记1887年 劳合社第一个有关非海运业的系列政策也由喀斯特波·海斯写成。1903年 劳合社委员会接受了第一笔非海运业保险的押金,从而在传统的海运保险业外建立了非海运业保险业务。1904年 劳合社第一个关于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保险政策被公布实施。1906年 劳合社因为旧金山大地震的爆发而及时对款目进行了赔付,建立了劳合社在美国的威望。1906—1907年 喀斯特波·海斯在旧金山大地震赔付案后发明了降低再保险损失的方案。1908年 年度审计和保费信托基金建立。1911年 劳合社第一个关于飞机航空的保险政策被公布实施。1925年 劳合社建立中央担保基金。1928年 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为劳合社在郎德豪街乔迁新址举行仪式。1939年 劳合社设立以美元保费为基础的美国信托基金。1958年 劳合社再次迁址至莱蒙街(Lime Street)的新大楼。新大楼的开业剪彩仪式由伊丽莎白女王于1957年11月14日举行。1968年 劳合社委员会同意接受来自英联邦国家或非英属等地区和国家的公司成为会员。1978年 会员公众大会同意建立工会来自我规范监测劳合社。1979年 亨利·费雪爵士任命了工会的主席。伊丽莎白女王为劳合社查塔姆(Chatham)大楼开业剪彩。1980年 劳合社第一届理事会成立。1983年 劳合社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任命了首席执行官。1986年 劳合社新大楼在莱蒙街一号的新址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开幕剪彩。大楼由理查德·罗杰斯设计。1988年 劳合社隆重举行成立300周年纪念活动。1993年 大卫·罗兰任命了劳合社第一位付与薪酬的全职委员会主席。1994年 第一批公司会员收取了15.95亿英镑的保费。1998年1月21日 英国政府宣布劳合社必须受到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监督,生效于2001年11月30日。2003年 劳合社建立特许经营者董事会,并任命了首位特许经营董事,这两项在劳合社的现代化方案中至关重要。英国财政大臣高登·布朗和美国财长约翰·斯诺到访劳合社时均赞誉了劳合社在英美两国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劳合社是一个联合体,根据“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2005年1月的统计表明,劳合社由44家管理中介公司和62个独立的辛迪加组成。“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多专业人士汇聚一堂使得劳合社能提供至高无上的专注于专业的保险技术;并利用其强大的创新能力、速度和更佳的附加价值为客户和参与者设计保险方案。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是劳合社的保险对象。有媒体在报道时还称,劳合社可以为人体的“零部件”保险,比如知名模特的腿、歌星的嗓子、影星的脸蛋,还有钢琴家和小提琴家的手等。劳合社的经纪人快速、果断的判断和决定使得任何风险对客户来说只是“一阵清风”。劳合社的经纪人将生意带向市场。来自全球的客户与保险商以及其他经纪人和仲裁者形成了系统的关系。就这样,劳合社内辛迪加式的保险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保险商和领先的再保险商。图2-4体现了劳合社的运作流程。劳合社这个名称是由于“保险”而闻名世界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合社并不仅仅是一家保险公司,而且也是一个拥有会员的机构。这些会员包括公司会员,也包括个人会员。在辛迪加的“支持”背景下,会员们熟知并擅长处理高风险保险业务并保持个性化和富有专业精神的服务。为了更好地理解劳合社的工作流程,笔者对构成劳合社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五大要素分别进行详细解释。这五大要素分别是:劳合社会员(Members of Lloyd’s)、辛迪加(Syndicates)、管理中介(Managing Agents)、劳合社经纪人(Lloyd’s Brokers)、本地经纪人(Local Brokers)。图2-4 劳合社的运作流程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劳合社会员。从准确的名词定义来说,劳合社不能称作是一家保险公司,虽然其在中国大陆成立的保险公司是公司制的。正如上一段中所提到的,劳合社由许多的会员组成,或被广泛地称为“资本供给者”。劳合社的会员们通过辛迪加在独立的基础上接受保险业务并自负盈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合社的会员们并没有联合起来共同承担风险,这是与一般的保险公司最大的区别。劳合社的会员除了公司和个人外,还包括苏格兰有限合伙企业。在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后,个人会员可以有机会更多地为辛迪加服务。而对公司会员而言,它们一般仅仅通过一个辛迪加来从事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会员负责将风险和负担平均分摊给认购人。辛迪加。劳合社会员通过辛迪加来管理他们的保险和再保险业务,而每一个辛迪加本身又是由管理中介运作的。目前,市场内的62个辛迪加所从事的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包括:船舶航运、飞机航空、网络责任、自然灾害、专业赔偿、海上能源开发、发动机及电动机等,这些都具有技术和创新兼备的世界领先地位。辛迪加会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保险方案,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量体裁衣”。同时,辛迪加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每个辛迪加都提供多种选择,为客户创造灵活性并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提供条件。根据保险客户经理和保险专业人士基于市场的实践、分析、判断,辛迪加在同一件保险或再保险业务上将承担全部或部分的风险。管理中介。管理中介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雇佣从事保险业的客户经理们并代表会员管理辛迪加。管理中介必须是一家为了管理辛迪加而成立的特殊公司,其可能并没有其他的公司功能抑或是业务。当然,一家管理中介可能服务于多家辛迪加。 劳合社经纪人。认证合格的劳合社经纪人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代表客户在劳合社市场中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最后签订合同以规避风险。根据2006年1月《劳合社经纪人服务》的统计表明,现在一共有162家劳合社经纪人公司在劳合社市场中从事业务。大部分的劳合社经纪人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业务。要得到劳合社市场的承认并成为合格的劳合社经纪人,必须完全了解劳合社市场并能为客户详细讲解。劳合社为经纪人候选人通向劳合社市场铺设了一条认证道路,所有申请者都必须首先满足相关条例的要求。其次,劳合社将对所有的申请者在个人信誉、金融知识、工作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在成为一名可以被称为“劳合社经纪人”的专业人士以前,经纪人必须经过三年的临时认证考察期。本地经纪人。任何保险经纪人都可以通过劳合社经纪人充分利用劳合社的资源并听取、采用其专业意见。劳合社的资本支持来自投资机构、特殊投资者、国际保险公司和个人。这些资本背后是辛迪加集团。根据“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Lloyd’s Members Services Unit)2005年2月的统计表明,公司资本于1994年引入并于2006年达到89.5%的市场占有量。“劳埃德会员服务机构”2005年2月的统计还确定了在2005年的劳埃德一共有705家公司会员提供了122.77亿英镑,与此同时,个人会员贡献了14.45亿英镑。在2005年,整个市场的保费超过10 000亿英镑,达到13 700亿英镑。图2-5说明了劳合社公司会员和个人会员在近10年提供的资本情况。2006年,劳合社公布的年毛保费收入(包括经纪人佣金)为164亿英镑。劳合社市场的总承保能力在2006年初为148亿英镑。图2-5 劳合社公司会员和个人会员在近10年提供的资本情况资料来源:劳合社官方网站。2009年是再保险业的丰收年。当年,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均利润大增并实现扭亏为盈后。劳合社在2009年共实现盈利39亿英镑,较2008年增加约20亿英镑,为历史最好水平,并继续领先于其他再保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利润是在2009年经济较为动荡的年份实现的。除了利润上的突出表现,低于同行的综合成本率也同样令劳合社自豪。2009年,劳合社的综合成本率为86.1%,较2008年降低了5个百分点。延续了2008年投资未现亏损的态势,2009年,劳合社投资收益增加了近一倍,达到17.69亿英镑,截至2009年12月,包括中央基金资产及劳合社社团的其他资产在内的劳合社中央资产总计为20.84亿英镑。当然其业绩得益于较为平和的大西洋飓风季以及相对较低水平的巨灾损失索赔。2010 年6月30日的数字显示,2010年前半年劳合社共实现税前利润6.28 亿英镑,较2009 年同期的13.22 亿英镑减少了一半多,综合成本率为98.7%,较2009年同期的 91.6%提高了7.1个百分点。2010年前6个月是自劳合社开始发布中期业绩以来成本最高的半年,这半年不仅在考验劳合社,也是在考验全球保险业,智利地震和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这两个赔案的损失非常可观。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劳合社实现投资收益5.97亿英镑,较2009年同期减少了近1亿英镑。但是,劳合社在中国的发展却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2010年遭遇了巨额赔付,但按劳合社规定,每个辛迪加每年需按当年承保数额的百分比缴纳一定资金至劳合社市场的中央基金,在辛迪加无法支付赔偿时,劳合社将动用中央基金进行赔偿。2010年上半年,劳合社的中央基金为22.32亿英镑,较2009年同期增加了2.24亿英镑。2011年9月,劳合社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劳合社中期税前亏损6.97亿英镑,而2010年同期税前利润6.28亿英镑。空前的自然灾害是造成亏损的主要原因,2011年很有可能成为保险公司经受的第二个损失最大的年份。尽管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波动,劳合社保守稳健的投资组合仍取得5.48亿英镑的投资收益。劳合社的中央资产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6月,总计为24.72亿英镑,同比上升了10.75%,这使得劳合社市场在高赔付的环境下依然资本充足。2011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美国的社会造成重大破坏。劳合社赔付数十亿美元以帮助这些地区重建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劳合社没有动用中央资本准备金,证明了其市场风险敞口管理的有效性。尽管在2011年上半年发生了创纪录的108亿美元的损失,但劳合社带着920亿美元的净资产进入2011年下半年,这足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赔付损失。劳埃德保险大厦(如图2-6所示)的大厅中央悬挂着名为“卢廷”的大钟。敲响卢廷大钟就意味着有重要的事件宣布—敲响一声代表坏消息,敲响两声则表明有好消息。卢廷大钟来自拉·卢廷货船,这艘由劳合社承保的货船载有黄金,1799年出航时却沉没……图2-6 代表伦敦劳合社现代商业取向的劳埃德保险大厦注:劳埃德保险大厦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不锈钢,独特的设计思想使各种管道“裸露”在外。这栋建筑于20年前的1986年“开张”。罗杰斯(R.Rogers)负责大楼的设计。这栋建筑为玻璃钢骨方形结构,外围有6个卫星式尖塔,中央是一个58公尺高的拱形屋顶。
在全球保险业和再保险业具有崇高地位和威望的劳合社是明星公司的追逐者,它们包括94%的富时100指数公司、93%的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公司、82%的财富50强欧洲公司、85%的财富500强美国公司、全球前7大制药公司以及排名世界前20位的全球性银行。2000年11月28日,劳合社北京代表处开幕典礼举行。这是劳合社第一次在没有自己营业机构的国家设立代表处,表明了劳合社对正在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保险和再保险中心的中国保险市场的重视。2002年7月21日其正式向保监会递交申请,寻求在中国设立境内再保险分支机构的许可。中国《保险法》目前规定的保险经营主体主要有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经纪人和代理人等。劳合社这样的机构或者市场,在中国的法律中并没有对应的规定。所以,如果劳合社进入中国,需要一定的安排。比如,在理赔的时候,可能需要劳合社一体安排,而不是由各个承保的成员负责理赔。当然,可能在承保的时候,如果在中国境内的交易,应该以劳合社而不是承保成员的名义进行。总体来说,中国《保险法》的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内容:将保险行业的一些基本原则予以明确化、条文化;对于影响保险合同成立、效力的问题给予规定;确定了新保险业务的性质;解决实际疑难案例和问题等。2005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批准劳合社在华成立一家再保险公司。当时劳合社主席列文勋爵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这是一张“信任票”。他没有提供劳合社期望在华获得业务量方面的数字,但表示“有巨大潜力”。列文勋爵称:“如果我们四五年内能在那里赚到大钱的话,将令我感到惊奇。但是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到二十年,无论是谁在掌管劳合社,他都会把中国描述为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2006年劳合社在中国成立的再保险公司是其首次成立此类公司—中国的保险公司可以本币形式从这家公司获得再保险偿付。劳合社旗下的再保险公司将从劳合社保险市场获得偿付。由于外汇兑换的原因以及中国对入世的承诺,中国再保险公司于2006年终结垄断之际9,劳合社适时入驻中国。2006年,劳合社决定将上海作为其中国境内再保险公司的落户地。这是劳合社在全球开设的首个分公司,但也将在北京保留其已经开设了6年的代表处,以维持劳合社在那里已经建立的强大的关系。劳合社不是保险公司,而是由个人成员和公司成员组成的承保社团,或者说是一个保险交易中心。劳合社提供数以千计的险种,并在每个工作日里从世界各地承保数百万美元的保费。劳合社理事会不但具有对其成员进行监管,制定自己法规的权力,并且还承担着制定法规和监管市场的职责。我国现有的《保险法》、《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再保险公司设立规定》等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对劳合社这一独特结构的监管细则。2007年,劳合社在迪拜表示,亚洲市场的发展使其全球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由此,劳合社希望在中东能源市场拓展业务。在保险世界趋向伦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了日益增长的将伦敦推向世界的需求。同年,劳合社再保险公司在沪成立,使中国保险业进入劳合社市场,也可使劳合社成员单位参与中国的保险市场建设。在2007年的中国保险市场,它的进入无疑于一个重磅炸弹,引爆了国内保险市场新地震。这从当初京沪“争劳战”中就不难看出。据悉,在子公司地点未被敲定前,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的市长和保监局官员分别与列文勋爵进行多次“亲密接触”,历数各自城市的优势。最后,上海以活跃的金融市场气氛而险胜。由于劳合社独特的经营模式在中国现有保险法律中无章可循,面对利润可观的中国市场,劳合社最后选择摒弃在其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贯经营模式,破例以设立子公司的形式落地中国。劳合社中国子公司的经营重点依然是它的优势业务:船舶、卫星、火灾、航空等再保业务以及顾问业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较多的卫星、航天等领域的保单基本都通过劳合社分保到国际市场上去。改革开放以来,劳合社一直为中国的保险公司在水险和航空险方面提供境外再保险承保能力。劳合社进驻中国的意义已不只“保险风向标”那般简单,其将提升整个城市的保险乃至金融行业竞争力,尤其将起到“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催化剂作用。劳合社进入中国最立竿见影的效应,就是为上海带来大量的经验、技术和人才。作为一个保险市场,劳合社落户上海,势必会吸引与劳合社有业务往来的国际公司相继入沪,为上海保险市场带来一股新鲜气息。而对于上海本土保险公司而言,劳合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劳合社在中国将坚持五项战略指导原则:长期和战略性的投资、传授专业经验和技术、承保追求财务健康而非市场份额、让所有保单持有人都充分享受到劳合社安全链的保障,以及发展保险经纪人。劳合社还将最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引入中国。这个平台能让劳合社在中国的再保险业务承保人与伦敦的承保人以电子化方式交换信息,为中国的保险经纪人和分出公司提供更加快速的服务。此外,劳合社设立在上海的公司将充分利用“伦敦市场的保险人市场资源”。这是一种电子文件存储系统,能够让赔款和保费的处理既快速、高效,又无需耗费纸张。2010年,保监会正式批准劳合社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劳合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劳合社终于将直保牌照收入囊中。同时,劳合社业务范围扩展至“在上海市行政辖区内及已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经营除法定保险以外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财产保险业务和短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劳合社虽然是从再保着手进入中国,但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对中国直保也很感兴趣,开展再保业务就是为了获得直保牌照打基础。按照劳合社公布的数据,劳合社全球业务中,直保和再保各占50%。伦敦金融城政府在报道中表示,由于拥有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宽松适当的监管机制,伦敦金融城这个卓越的金融中心是目前全球机构经营的最佳地点。从人才引进的角度看,伦敦金融城也具有相当的国际性。10年前,与投资银行家、基金经理人或者伦敦金融城政府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一起工作的,可能是与他们自己相似的人,即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或伦敦大学的文科毕业生或理工科学生,但是现在,在这些人身旁工作的可能是来自中国的数学奇才。于是,一个良性循环诞生了:伦敦金融城里的国际人才越优秀,其竞争优势就越强;其竞争优势越强,吸引来的“新鲜的”高层次人才就越多。人才的聚集体现在伦敦金融城的工作时间中。白天,伦敦金融城里人头攒动,名流云集,熙熙攘攘,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楼和会计事务所等金融机构的各路英豪纷至沓来,随着通勤者每日上班,伦敦金融城的流动人口每天都会增至31万以上,最多时城里的人口达35万。但到了晚上或周末,各公司关门打烊后,城里就立刻冷清下来,因为这里仅有约7800名常住人口。3.褒贬不一的伦敦金融城伦敦金融城曾经无比辉煌,现在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为英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伦敦金融城每年为英国纯收利税20亿英镑以上,即使在经济衰退的90年代初期,在失业率居高不下时,伦敦金融城为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1995年,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和商业的专业人士甚至比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但是伦敦金融城的功与过却是英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伦敦金融城从来只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利润,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却漠不关心。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伦敦金融城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资中,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这样,美国和德国不仅在钢铁等传统工业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也领先于英国。1925年,首相丘吉尔为了保持英镑的地位和维持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严苛的财政预算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他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英国的工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经过一个短暂的战后高涨期之后,国内需求持续地下降,几个主要产业:造船、纺织、钢铁和煤炭都严重地收缩了。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没能挡住英镑被挤兑的命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之后,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们为了维持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又多次损害了工业的利益:汇率高估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减弱而使出口受到打击。这种工业与金融之间的矛盾再度紧张。当大量的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并获取高额利润时,伦敦金融城内的资金却流向了国外。于是有人说,保守党又一次以牺牲本国经济为代价,帮助了伦敦金融城内的国际友人。即使伦敦金融城创造诸多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批评。人们认为伦敦金融城将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城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中,使工业人才显得缺乏。为了平衡这些矛盾,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伦敦金融城的对外投资、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等政策,这些政策限制了伦敦金融城自由转动的车轮,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10月27日对新老金融城的银行家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1986年10月27日,在撒切尔内阁的干预下,金融城实施了“金融大改革”(也称“金融大爆炸”):解除管制,引入竞争,将此前极为封闭的金融城推向全球市场。改革导致一些固步自封的英国金融机构被外国对手吞并,因而引发争议。高盛等投行正是在这个阶段进入英国市场,从而进一步掌控全球资源的。当今的21世纪,无人再对当年的改革提出半点质疑。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伦敦金融城已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的金融中心。统计显示,在各项主要金融业务中,伦敦占据了全球超过20%的跨境借贷、超过40%的非英国股票交易、超过30%的外汇交易、超过40%的衍生品场外交易,以及二级市场70%的国际债券交易。除对冲基金资产外,伦敦在几乎所有的指标上都胜过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中心。2006年,恰逢“金融大改革”20周年,许多英国金融界重量级人物纷纷撰文纪念。曾于1976年至1988年任伦敦证券交易所主席的尼古拉斯·古迪森爵士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称,伦敦金融城的改革证明,竞争是促进繁荣的硬道理。正是因为破除了竞争壁垒,伦敦金融城才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极具竞争力的人才和资本。另外,由于一国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其国际竞争力,因此阻止外国人收购本国企业是毫无益处的。让我们看看伦敦金融城到底破除了哪些竞争壁垒。改革前,伦敦金融城实行的是固定佣金制,无论交易额大小,经纪人和中间商的收入少不了;其次,伦敦金融城的员工以英国人为主,穿着讲究、作风保守,被讥为“老爷俱乐部”;另外,伦敦金融城每天很晚才开市,却有着漫长的午休,下午收市又很早,引来各金融机构的诸多不满;最后,一些法规对金融机构的限制太多,并给外国机构进入英国市场设置了很高的门槛。“金融大改革”改变了这一切。《限制交易行为法》取消了许多对金融机构经营业务的限制,并对外国金融机构放开市场;取消了固定佣金制,使得有实力的机构(当时主要是美国金融机构)能把大量的业务集中起来,获得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随着改革的推行,大量外国金融从业人员涌入伦敦,不但给金融城带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金融城慵懒的作风,更给整个伦敦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古 迪森爵士的总结得到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赞同。该杂志在社论中说,“金融大改革”的经验就是:要保护一个产业,就不能保护这个产业中本国数一数二的企业。不过,英国金融界并没有被成就冲昏头脑,仍仔细分析了伦敦金融城面临的潜在对手和威胁。古迪森爵士指出,全球几大金融中心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伦敦虽有地理位置和语言上的优势,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其他金融中心可能会仿效并试图超越伦敦。曾在1983年至1989年任英国财政大臣的尼格尔·劳森也撰文指出,虽然与20年前相比,伦敦金融城的监管已大为宽松,但在某些领域,监管仍然过度。他举例说,伦敦金融城的税负过重,税制过于复杂,不利于吸引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到伦敦金融城落户。这一点,得到了伦敦金融城第678任市长白乐威的赞同。然而,在成功改革20年的纪念日,警告声终究只是少数,多数业内人士对伦敦金融城今日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还是相当满意的。曾全面参与20年前改革方案设计的戴维·沃克爵士就打了一个颇能代表伦敦金融界共识的比喻。他说,伦敦金融城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结”,而要解开一个结是相当困难的。
更多阅读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从2006年1月1日起,伦敦金融城自治机构的英文名称由“Corportion of London”(伦敦公司)改为“The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伦敦金融城公司—本书中称为伦敦金融城政府)。而伦敦金融城政府使用与伦敦金融城相同的标志
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伦敦金融城和一般的现代大都市不同,高楼在这里并不常见,一般的房屋最高只有5层,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渐渐体会出其建筑的韵味。伦敦金融城有几栋摩天大楼,其中最有名的是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Swiss Re Headquarters),如图2-15、
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英国的教堂除了带有本身的宗教色彩,还包含着历史、文化和艺术。伦敦金融城一共有近50处祷告场所。当然,比较1666年之前百余处的教堂,这个数字就微不足道了。乘地铁中央线在圣保罗站出来,便可见到覆有直径34米、高111米的巨大
伦敦大学学院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下泰晤士河街顺中世纪的河岸延伸,经过古老的比林斯门鱼市和优雅的海关,到达一座蹲伏式的石头建筑,它主宰着伦敦金融城的东南角。这座“忧愁”的中世纪城堡就是伦敦塔(Tower of London)。其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
伦敦金融中心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 伦敦金融
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伦敦金融城的运作是通过其在各地的投资和“祖传”的产业来支撑的,而不是通过地方纳税者。伦敦金融城内95%的商业税收被用在伦敦的其他区域。其核心机构就是伦敦金融城市长、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和伦敦金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