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1.谁是英国人

在英国,人们会说自己是不列颠人(British),或具体说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或者爱尔兰人。至于不列颠群岛上是否有过土著人类,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一群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就在英国定居繁衍。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第二批庞大移民来到英国,他们则是由中欧迁移而来的凯尔特人。他们与原来的居民混居,建立了20来个部落,形成了凯尔特系英国人,这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英国人”了。同时还有统治了当时除了苏格兰北部以外地区的罗马人,约400年的时间留下了“罗马系英国人”。罗马人之后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部落成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并持续经营了200多年,给英格兰留下持久而深刻的痕迹,盎格鲁8226;撒克逊几乎现在成了英国特色的代名词。

当然还有北欧的斯坎迪纳维亚人,那就是出名的“北欧海盗”,分别来自挪威和丹麦。英格兰一度还成为丹麦王国的一部分。北欧海岛自然留下了他们的地名、方言以及人种基因。而在北欧入侵时逃进西部和北部山区的凯尔特人则成为了今天的威尔士人。苏格兰地区原本是皮克特人的天下,但公元五世纪从爱尔兰过来的考斯梯人准件占据了优势并同化了皮克特人而形成苏格兰人。那么,诺曼底公爵威廉打败他的表弟英王哈罗德于1066年在英国建立的诺曼底王朝使得当时的英国抹上了浓重的法兰西色彩—法语成为当时上层社会的流行用语。此后,英国未再遭受外来侵略,而是陷于无休止的内战而不断改朝换代。

随着英国的强大,即从被侵略者转为侵略者。大英帝国成为世界霸主之际,既需要外来劳动力,也吸引了大量的移民,世界各国人群纷至沓来,渐渐改变了英国的人口构成。在今天的伦敦等英国大都市里,黄白黑棕等各种肤色非常抢眼,从这点上看,英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人种博物馆”之国。

那么,到底还有没有纯粹的英国人呀?据说,现在的威廉王子是最具英国血统的,他的血液中血统组成成分比例为,英格兰血统39.375%、苏格兰血统15.625%、爱尔兰血统6.25%。其母戴安娜的曾祖母弗朗西斯·沃克出生于美国纽约,因此威廉王子血液中还有6.25%的美国血统。此外联系到英女王伊丽莎白和其夫菲力普殿下,王子的血液中还有少许希腊、丹麦、德国血统,调查证明,威廉王子是自詹姆斯一世(1566—1625,其苏格兰血统占75%)和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其英格兰血统几乎为100%)以来最具有英国血统(即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血统各占一定比例)的英国君主。威廉王子现在是仅次于其父的英国王位第二继承人。

2.英国的女王们

英国女王就是英国的女性君主。所谓英国君主,就是英国及英国海外领地的国家元首。一般来说,英国人以国王和女王称呼自己的君主,也就是说,男性君主为国王,英文为King,女性君主为女王,英文为Queen。香港在英国的殖民时期,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加上广东话(粤语)的“王”与“皇”同音,这样,在香港,一般场合会称呼“英王”作“英皇”,“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是,正式的书面翻译应为国王或女王,而不是皇帝(Emperor)和女皇(Empress)。不过,在许多的新闻报道和文字叙述中,由于书写着的习惯,还是很多可以看到使用“英皇”和“英女皇”用法。

英国到现在为止有十代王朝,一共有41位君主,其中, 6位女王,有3位叫玛丽,有2位叫伊丽莎白,其中包括现任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还有一个只当了9天女王就被废黜的珍妮。每一任君主,都是有着这样那样丰富的故事,女王也不例外。

英国的第一位女王即玛丽一世,1516年登基,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君主,也被贬称为“血腥玛丽” (Bloody Mary)。这个称呼是因为她在登上王位之后,一心要把英国从信奉新教恢复成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而残酷地烧死300多名新教神父和教徒,连信仰新教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也遭到迫害而被关押进伦敦塔。自此以后,“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玛丽一世的父亲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在历史上则大名鼎鼎,原因在于他的宗教改革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亨利八世作为国王不仅仅是英国自身行政的领袖,也成为了英格兰的最高宗教领袖。除了对宗教的改革,亨利八世还对英国的国家政府机构做了全面改革以保障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八世的改革让英国最终形成为统一集权的国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过,亨利八世在婚姻问题的处理上却并不让人满意。为了有个男丁,他和王后结发妻凯瑟琳离婚,此举违反了天主教的教义,也无疑遭到罗马教皇拒绝。由此也酝酿了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亨利八世为了男性后代,共结婚6次,其中2位离婚,2位被处死,还有一个在分娩儿子时丧生。当然,最后他如愿以偿,1547年亨利八世死后,他的儿子爱德华继位成为爱德华六世。不过爱德华六世作为君主却体质羸弱,在15岁的时候,染肺结核而去世。最后英国的王位还是“落到” 玛丽一世身上。玛丽一世的婚姻并不得到国人的祝福,也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而且,玛丽一世的另一个失败之处就是失去了在法国最后一块属地—加莱港。玛丽一世的遗言就是她无法忘却:她与信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的婚事以及丢失加莱。

伊丽莎白一世接任女王期间,是英国人割断“大陆情结”而逐渐确立岛国民族意识的时期,在宗教上,毅然结束了同罗马教廷的隶属关系,加强了英格兰国教的地位,但兼顾到广大民众的接受能力。她的政绩显著,外交中,在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从而造就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在民间生活中,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期间造就了莎士比亚这位不朽的剧作家,百花争鸣,当时可以说是英国戏剧相当活跃的时期。因此,无论从内政还是外交,说伊丽莎白一世是“一代明君”并不为过。

伊丽莎白一世之后的约85年,英国又连续有了两位女王。她们和大幅削减王权的《权利法案》以及永远禁止天主教徒入主王室的《王位继承法》和让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实现统一的《联合法》密切相关。

英国的第五位女王就是在英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维多利亚女王,也是“欧洲祖母”,因为她生育的9个子女全部都与欧洲王室联姻。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63年,英国形成了“日不落帝国”, “黄金时代”的英国蓬勃发展,大肆对外扩张,印度也成了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

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成为女王,本身就是一段充满罗曼蒂克的故事。她父亲是乔治国王的次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2010年上映的英国电影—《 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就讲述乔治六世治克服口吃,在二次大战时发表演说的故事。在当时,英国王室成员是不可以和庶民通婚的,伊丽莎白二世的伯父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放弃王位,与已经离异两次来自美国的辛普森夫人结婚。

2012年是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一甲子,英国必定是举国欢庆。在伊丽莎白二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的内部外部形势也错综复杂,争议不断,她却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她的形象、气质、性格和处事方式赢得英国民众的普遍敬重,并让温莎王朝的大多数王室成员也得到大家的爱戴。她登基60周年到访的第一个高校也是笔者的母校之一—英国德蒙特福德大学(De Montfort University)。

不过英国的下一任君主应该不会是女王的,现在伊丽莎白继承人的顺序为:查尔斯王储、威廉王孙、哈里王孙、次子安德鲁王子、三子爱德华王子,然后才是女性—排名第六继承顺位的安妮公主。

当今全球化时代,君主制国家已经所剩无多,在欧洲也都实行君主立宪制。毫无疑问的是,国王或女王只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存在的“橡皮图章”,这样,是男性还是女性作为国家领袖已经不是重点。女性政治家在欧洲更是比比皆是,瑞典女议员在国会中的比例达到40%,其他国家也有约20%到30%的席位属于女性。至于首相、女部长、女党魁等在欧洲国家中也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只有男性才能充当重要政治人物和领袖的观念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当前,规定男女王族成员具有完全同等的继承王位权利的国家有英国、瑞典、挪威。包括西班牙、丹麦、荷兰在内的国家规定女性王族成员在王位继承顺序上要排在血缘关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员后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后面,但是应该来说也承认了女性具有无可非议的王位继承权。当然,还是有一些国家以男性君主为主,并规定只有男性王族才拥有王位继承权,那就是比利时和摩纳哥。

3.议会与王室谁的权力大

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正式头衔是“蒙上帝恩赐洪福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其他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信仰的保护者伊丽莎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的英文现为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原名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是英国和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教会的最高首领,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在英国,“女王”和“皇家”几乎无处不在。英国政府叫做“女王陛下政府”, “女王陛下的领地”包括海外领地,军队、官方机构,包括警察署等前都要加个“皇家”二字,如“皇家海军”和“皇家警察”。应该来说,熟悉香港电影的朋友们应该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警匪片中频繁出现的“皇家警察”称呼。下议院和上议院里的反对党也叫做“女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英国的硬币、纸币以及邮票都印有女王肖像。英国所有的正式宴会举行前也要先祝贺女王。英国国歌就叫做《天佑女王》(如果是国王,则是《天佑吾王》)。在英国,注册公司比较自由,但是注册“皇家”字样却有额外的限制而不可以任意使用。再则,女王是英国立法机关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世俗领袖存在于法院首领、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教主等名词。女王是“一切权利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从宪法上来说,她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总督;批准法律;进行审判;召开和解散议会;加封和授予荣誉;统帅军队、宣战与议和,等等。

历史上的英国君主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天赋王权”—这点和中国的封建皇家制度有类似的地方。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贵族阶层和草根阶层和王室权威的博弈不断发生,王室的绝对权威最终沦为形式,英国的君主最后成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其中三个转折点对削弱王权至关重要,分别是1215年国王约翰和贵族签署的《大宪章》,另一个就是理查一世和克伦威尔的议会权力之争,还有就是“光荣革命”。

公元1215年是英王权力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国王约翰在外交上失去了法国的诺曼底属地,在宗教上屈服于教皇,在内政上强制征收不合理的税款,各种措施都严重损害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于是,各方妥协的《大宪章》就此诞生了。此前的文章叙述已经对《大宪章》有了详细的描述。简单地说,《大宪章》限制了国王权利,尤其是在征税和司法等方面,并对人民的权力作出明确申明。《大宪章》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国王权限范围和贵族权力。英国的议会权力此后逐步增大,到14世纪末,议会基本获得了批准赋税权和立法权。

1642年至1660年王室同议会间的内战是英国王权的第二个转折。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草根阶层”不断崛起,议会已经成为了民意机构,代表“全民”意志。但是,王室却仍以“君权神授”为由掌控国家机器。国王查理一世甚至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一次都不召开议会,无论是何种原因,都不足以解释。最后,国王和议会的冲突升级并终于兵戎相见。查理一世最终被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在内战击败并被送上了断头台。此后,英国实行了国家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共和制度。又是一个11年的间隔,查理的儿子在“保王势力”的支持下恢复了王室统治,毫无悬念的就是其权利和地位遭到了很大地削弱。

 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
1688年前后的“光荣革命”成为最后压垮“王权”的稻草。詹姆士二世国王继位后,推行专制主义并着手恢复天主教。由于詹姆士二世的一意孤行,议会两派都对詹姆士二世的政策表示了共同的强烈不满,随即联合发动了所谓的“光荣革命”。 议会的议员们从荷兰迎接回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做新国王,并要求新任君主接受《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加上1701年议会通过的《王位继承法》使得英国君主的所有权利几乎都“空壳化”,议会掌握了真正的权力。这样,议会成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英国最终确立了“议会至上”和“议会主权”,并标志英国封建君主制完结。这样,君主立宪就成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并成为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势力与王权的一个博弈范本。

如今,每年议会开幕,从白金汉宫到议会大厦的沿路挤满民众,他们为的就是一睹女王的风采,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女王及其夫婿都要乘坐皇家马车经过这些地方。在贵族院(上议院)金碧辉煌的王座上,女王头戴王冠,身着王服,派人“召唤”平民院(下议院)的议员们来聆听她宣读《女王政谕》。女王一句一个“朕过去如何如何”、“朕将如何如何”、“朕的政府将如何如何”、“朕的子民要如何如何”,但是事实上《女王政谕》是由首相及其内阁拟定的,只不过借女王的嘴讲出来。如果首相和女王关系“不爽”,他可以事先不送给女王过目,这当然是很少会发生的。

不可否认的是,女王在英国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国家元首,女王体现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英联邦的凝聚,也是英国的精神领袖和国家的象征。女王不受选举的影响,不管在野党和执政党怎样更迭,政府议会首相怎样更换,英国君主都长期存在,并能够超越不同的政治力量,维持英国的稳定和连贯的局面,这点对于保守的英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4.爵位和头衔

在与英国上层社会的人物打交道时,发现他们的名字前面有个爵位之类的头衔,有些名字的后面有些大写的英文字母,常使中国人感到迷茫。

英国的爵士制度历史悠久,近现代从古代只针对政治军事上的功勋爵士授予扩大到了到科学、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其他领域。英国爵位分为七级,有贵族(peerage)与平民两大部分。除了英国王室,贵族分为五等;在中文中,对应的翻译为公爵(Duke)、侯爵(Marquis或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与男爵(Baron),这是由于中国的周朝在统一天下后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还有两种贵族,即大夫与士。而英国的准男爵(Baronet)与骑士(Knight)这两种封号则为平民。但是,贵族的名义则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继承的。

英国贵族成型于13世纪至15世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其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这不同于周朝的建立之初就确定爵位。

(1) 英国爵位的诞生、授予与继承

伯爵在英国五级贵族中出现最早,而且是五种贵族称号中唯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并被国王称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11世纪至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一人治理数郡,又被称为“方伯”。 诺曼大公威廉侵入英国后,将方伯权力分散,令其辖区仅限一郡。伯爵封号可以由后代继承,但由于有的伯爵无继承人而令伯爵的总数有减无增。伯爵在爱德华三世晚年期间的人数有14名,并作为“高级贵族”领导男爵,在地方上对男爵和骑士的管理负责。亨利三世后,伯爵丧失了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的权力。伯爵在重大正式场合的外套为深红色丝绒,镶有白色毛皮边,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冠冕上有沿饰8个银球的镀金银圈。

男爵出现在11世纪。12世纪后,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的男爵成为“大男爵”,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之后,“大男爵”中得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等同普通男爵。虽然居于五级贵族之末,但是男爵的人数确是最多的,“男爵”一词也长期被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在正式场合,男爵与伯爵外套相同,但是软帽上只能有两条貂皮,冠冕上的浅色银圈只能装饰有6个银球。

公爵在伯爵和男爵后出现于14世纪初,在英国的地位仅次于国王和亲王,被国王称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历史上相关的公国包括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年)、赫里福德公国(1397年)、贝特福德公国(1413年)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年)等。1483年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大部分是军功显赫的统帅。公爵在正规场合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软帽上镶4条貂皮,冠冕则与众不同,上面的金环装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对公爵、公爵夫人(Duchess)尊称为“Grace”,直接称呼时用“Your Grace”(大人、夫人),间接提及时用“His(Her)Grace”。在书面上,开头可尊称为“His Grace the Duck of …”(公爵大人…)或“Her Grace the Duchess of …”(公爵夫人…)。

侯爵的词源来自德文,原意与“方伯”相近,即“封疆大吏”,最初指的是威尔士边疆的领主。14世纪后,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一直不明确,虽然在公爵和伯爵间但却不被看重。直到15世纪,侯爵在确定了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侯爵数目是贵族中最少的。侯爵在重大场合的帽子上镶有3行半貂皮,冠冕上的银环带有4片金叶和4个银球。

上议院贵族中,子爵资格最浅,词源来自法国,原意为郡守,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的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英国五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认为英国的五级贵族是上议院的当然成员。但是,从法律上说却并非如此。在13世纪至15世纪,所有的大贵族在每届议会召开前必须获得国王诏令才可以前往开会,即使他们拥有出席上议院的资格。“勋爵”(Lord)这个称呼在14世纪后统称贵族,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Nobility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在直接称呼时,都可称“Your Lordship”。间接提及时可用“Lord +姓”或“Lord +地名”。信封上或信的开头分别称“My Lord Marquis”或“My Lord”(主要用于伯、子、男爵)。

英王行使荣典权原为英王的特权之一,但在现今的君主立宪制的体制下,英国的君主行使荣典权必须征求内阁的建议。在英国,每一个人都可以向英国首相办公室推荐英国国民接受荣典的授予。名单一般每年公布两次,一次是新年(称为New Year Honours),一次是君主生日(称为Birthday Honours)。

英国“贵族集团”的特点是人数较少,尤其是与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相比较。而且,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亲属的政治地位几乎等同一般自由民。获得爵位的方式一般在于获得显赫军功、有着卓著政绩,或者得到君主的特别恩宠,还有的方法就是联姻。

“威尔士亲王”则是英国独为王储设立的称号,即中国的“太子”,现在的“威尔士亲王”则为查尔斯王子。这个称呼主要是为了威尔士的统一而产生的。如今,女王每年分封的贵族爵位一般在20名左右。

除了“Lord”(勋爵)和“Honorable”(尊敬的),比较常用的英文有“Lady”(夫人)和“Sir”(爵士)。“Lady +丈夫的姓或丈夫勋称中的地名”可以用于公爵夫人(Marchioness)、伯爵夫人(Countess)、子爵夫人(Viscountess)、男爵夫人(Baroness)。“Lady +授予名+姓”则用于公爵、侯爵、伯爵的女儿。其女儿结婚后则需要跟随丈夫的爵位,如果丈夫只是平民,她可以仍然使用“Lady”。 “Sir”(爵士)的头衔绝不可只用于姓氏前,而大多数是在名字前,如某位英国人的名字是David Crowther,那么如果他被授予爵士,其具体做法是“Sir +授予名+姓”或“Sir+授予名”,如“Sir David Crowther”,也可以称为“Sir Daivd”,但是绝对不可以称为“Sir Crowther”。 爵士的夫人也可称为“Lady”。

(2) 勋章

英王乔治五世于1917年6月4日创立不列颠帝国勋章,也称为大英帝国勋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全称为大英帝国最优秀勋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英国的勋章有5个级别,分别为爵级大十字勋章(Knight/Dame Grand Cross,男女皆简称“GBE”)、爵级司令勋章(Knight/Dame Commander,男性简称“KBE”,女性简称“DBE”)、司令勋章(Commander,简称“CBE”)、官佐勋章(Officer,简称“OBE”),以及员佐勋章(Member,简称“MBE”)。

只有GBE或者KBE/DBE才算是骑士爵位,可以在他们的英文名称前加上“Sir/Dame”头衔。还有一个大英帝国奖章(British Empire Medal)不在英国及其属土颁发,而在库克群岛和部分英联邦王国颁发,该勋章的格言是“为了上帝和帝国”(For God and the Empire),在英国各骑士勋章中等级最低,成员最多。

由于香港此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在回归之后重新又制定了授勋制度。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奖励本港杰出人士,采用的是英国的荣誉体系。最常见的是大英帝国勋章,也就是上述的GBE、KBE、CBE、OBE、MBE。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便都被授予过KBE勋章。当然,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也有授予过香港人士,比如香港富豪胡应湘便被授予过此序列中的KCMG勋章,比李嘉诚的更加“尊贵”。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授勋制度一共有9个勋章和2个奖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区花命名的紫荆系列,分别有大紫荆勋章(GBM)、金紫荆星章(GBS)、银紫荆星章(SBS)和铜紫荆星章(BBS)。在这四个勋章中最珍贵的自然是大紫荆勋章,迄今不过35人获得,除了1997回归年有12位获得外,此后每年均不过3~5个,2003、2004年更是没有颁发。

一般而言,无论是特区还是港英政府授予的勋衔,获得者多会在名片、履历等文件的姓名后加上相关勋衔的缩写,当然考虑到政治正确的因素,大家普遍会把特区的勋衔缩写放在昔日港英的勋衔缩写之前。除了勋衔外,太平绅士也是香港荣誉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从港英时代开始,缩写JP,并担负有巡视羁押院所或探访被扣留者的职责。太平绅士有公职和非公职,即官守太平绅士和非官守太平绅士。官守太平绅士的任期随公职诞生和结束,非官守太平绅士则几乎是终生的,除非主动辞去荣誉或被撤销委任。对于特区政府来说,既然勋衔和太平绅士是荣誉体系,那么自然在地位上必须有所反映。特区政府礼宾处公布有排名名单,显示不同身份者名义上的重要性,名单总共有22级,第一级的自然是行政长官。大紫荆勋章位于12级,低于宗教领袖,但是高于各大学校长;金紫荊星章和太平绅士分别位列20级和21级,低于区议会主席,但是高于区议会副主席和区议会议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35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伦敦城市大学金融 《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第一章 伦敦金融》为网友肖邦夜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