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利:大小企业都应有创业机制



   纯粹的管理学家,精研创业机制,与张玉利的一切交流由此出发。

  南开大学1980年率先恢复管理教育,并以管理学科命名成立管理学系。1983年,张玉利在此开始了他的管理学历程。时代变幻,改革过河,经济崛起。近30年的时间中,张玉利研究的管理学主题在进化;从学生到研究者,到南开商学院院长,他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

  2011年,他牵头承担起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这直接关系着滨海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

  “滨海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它不只是天津的,甚至不止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张玉利这样评价滨海新区的意义,“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我们就应该想法把大家的力量调动起来。”

  中小企业:告别项目化生存

  谈起中小企业,张玉利首先想到的是滨海新区新出台的“一企一策”政策。

  “滨海科委给每个企业三十万元,但是钱不直接给企业。而是政府出钱,请专业的咨询公司给企业做发展战略。一个企业一个策划,这很务实。”

  许多人感觉创业是这些年才有的商业热词。而张玉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系统地探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研究创业背景下的管理模式。

  去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倒闭浪潮。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各种成本的大幅增加,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但是张玉利则认为,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一直不是很好,外因不是倒闭的关键因素。

  当前的许多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上在成长,但常常是盈利模式上难以“断奶”, 凭着单一项目,靠某些人脉关系来维系生存,靠着创业者个人的竞争力来运转。但是张玉利认为,依赖个人竞争力、依赖传统的生产要素获得的优势,成长空间已然有限。这些停留在项目制形态的中小企业,急需向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的企业转型。

  “许多中小企业常常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外界的管理服务和咨询,而意识到的关心两件事:花多少钱和到底有没有用。”张玉利有些替企业着急。在成长的瓶颈期,中小企业常常处于一种顺风顺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运转状态。但逐渐会发现成本在增加,利润在下降,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有大的危机到来,自然可能会倒闭。

  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思考自己的战略,如何突破成长的天花板?

  首先,解决传统的生存要素问题,主要是资本与人力两个方面。需要注意,人力资源的短缺与否,需要在企业发展规划或战略规划的框架下考虑。成长一定要靠人。很多小企业就是靠创业者,创业者擅长什么就做什么。小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创业者自身竞争力,所以就需要拓展人才以增加竞争力。企业如果没有发展规划或战略,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会谁和我熟就找谁,形成“同质化”很强的团队。

  其次,成长型的企业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不能用管理大公司的制度去管理小公司。小企业常常习惯用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因为它认定自己要成为大企业,但在这个阶段它面临的是成长问题,需要活力,而“维持秩序”、“制度化生产”等内容常常强调秩序,制约创新与企业活力。小企业也肯定需要管理,但它需要成本低、不影响活力的管理模式。如果它找不到,就只好靠关系来替代,依靠信任来替代控制系统,这也许是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的原因之一。

  再者,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国人整合资源的常用模式是喝酒攀交情,这些都太肤浅,“建立在商业关系上的友谊,要比建立在友谊关系上的商业牢固得多”,张玉利这样说。创业者可以借助商业模式创新、合作的利益机制,突破资源约束的限制。大公司的习惯做法是用资源换资源,创业者更关注利用资源杠杆,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借力经营。这其中包括利用外部服务资源的问题,现有中小企业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视野不足,利用外部的商业服务资源。

  第三,要依靠创新而非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实现从要素租金向创新租金的转变。即使在今天,不少大公司基本上还属于资源型经济,耗费大量自然资源、能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主要靠物质投入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创业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实现高技术的附加值、依靠新的创意以及智慧,形成新的创意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增长,实现低能耗、无污染、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

  成熟企业:重启创业机制

  对中小企业而言,清晰的商业模式是成长的重点,而这些大企业则在于内部的创新机制再造、活力再造。然而,作为大企业病的解决方案的一种,企业内部创业机制在国内的应用不够重视、不够灵活,许多人对创业的认知停留在企业早期生存问题的层面。

  对此,张玉利重新解构了创业机制的含义:在其精神层面,它代表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做事与思考方式”;其实质层面,则代表一种“发掘机会,并组织资源建立新公司或开展新事业,进而提供市场新的价值。”对大公司来说,创业机制意味着把握新机会,拓展新市场,开拓新事业。

  与中小企业一样,商业模式成型的大企业也有成长的问题。“缺乏创新的大公司,经理人往往缺乏在现有组织与资源配置体系中开拓新事业的能力,缺乏驾驭组织变革的能力。简单一句话,就是无法突破常规。”张玉利对大企业病如此剖析,“企业的成长也往往会落后于组织中个人的成长,经理人缺少的是创业家那样锐意进取的精神。”

  “速度、创新、知识、创造力等已经替代了秩序和稳定性,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张玉利说,“大企业需要改变曾经侧重于稳定、控制和规避风险的管理模式,使日常的管理工作富有创业精神。企业要做大、做强,更要做长,前提是做活。就像一句广告语说的‘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

 张玉利:大小企业都应有创业机制
  在与创业初期的艰难作别多年之后,大企业也需要再度拾起创业机制。与个人一样,改变习惯也是企业最头疼的挑战。领导力与组织结构的变革是企业建立内部创业机制的首要问题。

  领导力的变革可能是最为纠结的问题。接近一线的管理实践,张玉利能够感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压力。企业的领导艺术中要有高超的平衡技巧——要为失败负责更要为成功做计划,对创意充满激情但需要掌控方向,分享权力但也要统揽全局,容忍模糊不确定性但也要规避管理风险,承担多项目任务但要保持专注,机会导向但要持怀疑态度和脚踏实地。

  而对于进行内部创业的人们来说,对既有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突破则是最大难题。不少企业不敢开展多元化战略,开展了的也往往难以获得成功。原因不在多元化战略本身,而在于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路和模式经营新事业。这就需要企业用创新的思维对旧有的组织和文化进行突破,改善已有能力,给创业机制一片合适的土壤。

  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新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变革和创新,寻找成长动力。虽然问题不一样,解决方案不一样,但大家是在活力与稳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张玉利这样总结。

  表面上看,中小企业在以大公司为标杆,招兵买马扩大组织规模、实施专业化管理;大公司在精简人员、增强灵活性和风险承担意识、积极参与竞争,似乎在学习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在这种表面相融的背后,它们都在探索适应信息社会和新的经济形态(如新经济、知识经济、创业型经济等)的管理模式,而创业机制应该会成为它们共同致力的方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641.html

更多阅读

印象张玉良:低调的梦想家

     21年前,从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位置“下海”的张玉良丝毫没有想到,绿地的名字会进入世界500强的“花名册”,彼时他只是厌倦了机关生活,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0万元资金,十几个年轻人,7万余平方米的三个动

张玉珠:帮助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

     《新营销》:年轻化是安利几年前提出的战略,你怎么理解年轻化?年轻化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气质变得创新、年轻、有活力吗?  张玉珠(安利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现在,越来越多的85后甚至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之前让我们忧虑

远大空调副总裁张晓东:突破企业底线的营销都不做

张晓东: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非常有意思,能跟这么多大品牌的管理者在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我很有幸,奥运和世博整个的过程,我们部分或者全部都参与过,远大之所以最后选择了世博,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认为在世博

张玉卿:反倾销永远是热门话题

“当大多数中国人还以为‘反倾销’是反对‘随便倒垃圾’时,张教授已经是反倾销的专家了。”5月13日,在由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和广东省律师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律师协会WTO法律专业委员会承办的WTO法律问题研讨会的开场白中,广东省

张玉卿:从一万元到上千万

张玉卿,1961年生于杭州。高中毕业后在杭州无线电元件厂做技术工作,之后调入杭州日化厂担任副科长。1987年干个体,1994年成立中亚制衣有限公司。现担任杭州中亚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市服装协会常务理事,上城区政协委员。  一个属牛的

声明:《张玉利:大小企业都应有创业机制》为网友牵手都握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