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类作品 非虚构作品必须让人看到生活的光亮



     8月18日,《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副主编邱华栋携手“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梁鸿、乔叶出现在本次“南国书香节”的“非虚构”交流论坛上。   三年前,《人民文学》设立了“非虚构”栏目,旨在推动文学创作对现实发言,对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本次论坛上,《人民文学》重点推荐了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此外,“非虚构”栏目还曾推出王小妮的《上课记》、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等。

  对“非虚构小说”这一看似矛盾的文学概念,乔叶以“素鸡”的比方辨析:“以小说艺术化手法来呈现的纪实作品,好比‘素鸡’是豆腐做的,却有鸡的味道。”

  施战军认为,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曾经出现几次类似“非虚构”写作的浪潮。如上世纪80年代的纪实小说、报告文学的共同点,就是以事为中心,和现在的新闻作品几乎是一样的类型,是新闻报道、英雄人物报道的一个扩版。“如当时的《哥德巴赫猜想》,现在看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写的一个人物专访,专门给人物写的一个大特写。”

  《人民文学》杂志创刊于1949年10月,在文学史上常规提到的十几部非虚构作品,“《人民文学》占5部到8部,算得上一部当代文学史的样本。”

  “新闻结束,文学开始”

  时代周报:为何设置“非虚构”?

  施战军:文学创作如何对现实发言,如何对实际存在过的历史发言,如何对我们现在的真实的精神状况发言?这是《人民文学》一直思考的问题。到今天,我们发现作品里面缺少思想的力量,缺少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现实的发言能力。意识到这一点,在前任主编李敬泽的倡议下,《人民文学》在三年前商议设立“非虚构”栏目。栏目设立、讨论的过程我也参与了,但“非虚构”到底能够办成什么样子,并没有底。我们是随着一批优秀的作品到了手上以后,底气才开始增强的。

  时代周报:什么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反映“大地上的实情”很重要,非虚构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和现实本身的关系,还包括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的、公众应该知道而没有知道的。我推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是茨威格的一系列东西,讨论的是战争和人的关系、战争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系、和将军的关系、和大人物的关系等,非常丰富、立体。

  时代周报:王小妮就是优秀的非虚构作品。

  施战军:作为文学作品,《上课记》除了写王小妮自己给大学生讲课的过程之外,有她意在言外、冰山之下的东西,那之下的东西非常沉重,这非常符合非虚构的品质。有句著名的话叫做“新闻结束的地方,文学开始”。非虚构文学要把新闻报道没有说完的地方、不便于说的地方、没有照顾到的一些地方,以呈现人性的方式说出来。新闻报道是有关事件或事件流向的那些东西,而文学最终要进入到人心里面去。

  时代周报: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另一个类型。

  施战军:这个梁庄是中国现在的文化、经济、社会、时代甚至是心理演进过程当中的一个表征。梁鸿把它缩到了她的土地—梁庄里。她现在又该快完成《梁庄在中国》了,写从梁庄散出去的、到全国各地的人,包括农民工。这些人和中国的关系,和梁庄的关系,她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她生活当中的那种奋斗和安全感之间的关系。现在,梁鸿的这个稿件正在编辑部里边传阅,我也看了一遍,觉得可能是非虚构文学推出的又一个重头作品。

  时代周报: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很像探访社会阴暗角落的新闻调查。

 虚构类作品 非虚构作品必须让人看到生活的光亮
  施战军:这部作品反响也很大,我们由此发现了很多非虚构的类型。研究非虚构栏目的时候,我们曾经研究过国外非虚构文学的介质,发现非虚构的作品里面有小说,而且这一形式已经存在了很久。

  时代周报:刚才你还提到有很多作家的虚构方式不够完善?

  施战军:现在很多文学作品都有现实的指向,但是我们会从很多常规的小说里面,看到作家在虚构过程里面有极大的局限,但这样的作品居然在国内有一定的反响,有正面的形象。所以我觉得很多作家的虚构,已经到了一种啼笑皆非的地步。

  “知道生活的光亮在哪儿”

  时代周报:相对纪实作品,非虚构作品有没有自己的尺度?

  施战军:所有的纪实作品和中国这个时代的精神气息完全同构,而非虚构的价值尺度不在这里,它从出发点上就有不同的分别,有文学自己的路径,也就是说,非虚构写作是用一种人文的素质去关注人,而不是用一种所谓的单线的进步性的历史观看待人。非虚构文学对于作家来说要一个基本素质就是知黑熟白,非虚构作品最后要留下人性,描绘人本来的样子。

  对作家来说,非虚构作品不是知黑然后描黑,而是知黑守白,非虚构作品最后需要达到的是:生活的光亮在哪儿?最后还是要给人以希望,让人更坚定地争取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尊严和信心,应该达到这一点。

  时代周报:从今天来看,非虚构作品的发展方向如何?

  施战军:现在,不少新闻特写的写作方式,和非虚构作家的路在慢慢接近,记者的世界开始慢慢扩大,尤其年轻的记者们,他们开始用人文的逻辑取代了过去的线性历史观的逻辑,我觉得那样做报道的记者,可能在将来会有相当一批成为优秀的非虚构作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56801.html

更多阅读

一些看了会让人觉得温暖的图片 让人感觉温暖的图片

一些看了会让人觉得温暖的图片。题材出自网络-老顽童整理编辑。引导语:温暖不仅仅包含身体的温度,内心的温暖同样重要,心底暖暖的,心情自然舒畅。下面这些图片中出场的小朋友叫老顽童。大家看看画,读读文字会感到很温暖。童年的时

最让人意乱情迷煽情的词句 为君意乱情迷

《最让人意乱情迷煽情的词句》做自己想做的事 探天下未知的秘内 容最让人意乱情迷煽情的词句1、一朝风雨,满地残红。湿了花香,几许悲凉,奈何世间无常。2、点一滴墨,倾一世魂。用一辈子的桃花运,换一场不分手的恋情。3、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那些让人神往心动的地方一 太古神往

那些让人神往心动的地方(一)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委内瑞拉境内的世界最高的瀑布“Angel Falls”阿尔克斯,悬崖上的白色小镇威尼斯,一个人做着所有"所谓"浪漫的事。云南-迪庆-纳帕海。旅途的美景。在威尼斯,推开窗就能开到船的日子

声明:《虚构类作品 非虚构作品必须让人看到生活的光亮》为网友把梦护好别碎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