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本不应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只不过,现实之中,虚构历史情境来制造迷幻,却越来越成为资本的强烈冲动。也许正是这样,当地政府要下一盘大棋,想要把宋文化遗产资源“搞大”。“千亿重造汴京”,将老城改造成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都城盛景,这是开封此前展示的宏大构想。 只不过,这个大手法没有得到赞誉,而是遭遇网友强烈炮轰。开封方面随即回应称,他们不是简单复制一座“汴京”城,而要借助老城改造实现城市在内在风格上的统一。 不要去跟权力玩无聊的文字游戏。开封到底是不是真要进行一次挑战“复古”的极限,且不去说,但这种并非空穴来风的“千亿重造汴京”传闻,足以触动人们对“仿古”文化的痛感。涂抹历史变成太多的现实笑料,玩弄文化最后反被文化玩弄,这种现实生态,早应该成为一种强烈警示了。把视线从开封移挪开来,放眼中国,也不难发现有太多地方在试图重现古代的形,却弄丢了历史与现实的魂。 不得不承认,一个仿古建筑变成假古董的时代已经完全到来。这些年,扎堆仿古,复建古城,在各地如火如荼上演。在各个历史风景名胜之地,受旅游经济的驱动,仿古街区与建筑成为普通的文化现象。这些仿古建设的投资,动辄都数亿。比如,江苏金湖为建设尧帝古城将投资30亿元;甘肃敦煌复建敦煌古城也要投资30亿元;河北滦县为复建滦州古城曾计划投资50亿元……如此手法,如此手笔,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如果“千亿重造汴京”成真,无疑就是在打造一个最昂贵的假古董。任何复制品都不可能真正具有文化的灵魂。人造古城“遍地开花”,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笑话。而且,这个笑话又很苦涩,如此大兴土木,浪费土地资源,损耗公共财政,不断制造出各种公共危机来。一些地方复建的古城的确美轮美奂,宏伟辉煌,但是,如今的中国人已经渐渐看腻了那种宏大铺陈,更加注重体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这恰恰是“仿古”无法提供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造景观门前冷落,甚至不得不关门打烊,制造出种种新的“公有物悲剧”。 失去价值支撑的文化旅游,最终只会被人们所摒弃。众所周知,历史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呈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氛围,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寻找精神文化根源的路径,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这种文化价值和精神归属,绝对又是仿古建筑无法传递的。比如,开封也曾建成“清明上河园”,然而,这种现实的复古构建却无法带来那幅“清明上河图”传递的文化体验,现实图景自然也就不如历史画卷中那样人潮涌动,生机勃勃。现在,就算开封真的投资千亿,重建一个大宋皇城,这里也只能是一个政绩工程,来制造一个可能虚空的经济假象,而不可能真正带来历史文化的价值体验。 扛着产业文化的大旗来复建古城,短期来看,可能是“有产业、没文化”,长久来看,最终也会变成“没文化、无产业”。

毕竟,任何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体验,都离不开现实价值元素的创新。古城重建,仿古建筑遍地开发,实际上还是以钢筋混凝土来制造“不真诚”的建筑。任何人也都不会永久陶醉于历史盛世的辉煌假象中,离开这个时代的现实生态和价值元素,任何传统都会因为失去创新而变得没有活力。复建古城的死结,说到底,就在于背离历史文化的价值本质,掉进了权力政绩和资本逐利的泥潭。更悲哀的是,当前一边是真实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一边是对历史文化进行过度虚假开发,制造复建古城这样宏大的“假古董”。在一些地方权力和资本如此双重挤压之下,已经弄丢了太多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本质,使历史文化景观不断偏离公共性与公益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