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生命周期理论 《可怕的市场周期:频繁的同步泡沫与同步崩溃》 可怕的市场周期
可怕的市场周期:时间表崛起1954年11月23日:美国股市从大萧条中复苏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设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商业银行受存款保险保护,不得涉足投资信贷业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美元汇率跟黄金挂钩。银行在金融业占主导地位。在投资领域,大多数人都是用自己的钱投资。主流投资者没有投资商品、外汇、信用违约风险和新兴市场的途径。所有这些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创造了条件,使得不相关的市场能够同时出现泡沫并因过热崩盘。1962年:富达的麦哲伦基金启动富达等基金的投资经理开始宣传他们的回报率,并推出大型新基金。积累财富的目标推动着投资行业。排名机构开始发布排行榜,比较基金的短期业绩。这时候,利用别人钱的人成了市场的幕后推手,他们的薪酬和标杆促使他们采取一致行动。1969年: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推出投资市场剥去了银行的许多核心功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甚至能提供支票簿。这本来是为了回避20世纪30年代为避免银行挤兑所设置的严格限制,但同时也带来了没有存款保险的大笔银行存款。放贷决策从银行放贷员转移到了市场手里,此外还迫使银行寻找风险较高的新业务。1971年:金本位制结束尼克松退出了金本位制,这是泡沫产生的必要条件。黄金不再是锚点,货币转而依赖中央银行。就算中央银行信誉尽失,当今世界经济的锚点也不再是金价,而是石油价格。1975年:第一只指数基金推出指数基金为基金经理蜂拥而至创造了标杆。由于基金经理持有的资产比例越来越大,市场也越发容易产生泡沫了。1982年:第一只新兴市场基金推出世界银行给"较不发达国家"(lesser developed countries)改了个名字,称为"新兴市场",并设立基金购买这些国家的股票。世界银行把它作为一种新的资产类型,首次将之开放给主流投资者。"新兴市场"本来跟发达国家的股票是不相关的,如此一来,随着同一批投资者的同时持有,两者开始同步,新兴市场指数的出现也有助于在新兴市场形成"从众"效应(也称"羊群效应")。1984年:抵押债券改革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允许投资银行交易有大规模抵押贷款做支持的债券,并为投资者购买提供了方便。这增加了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权力,缓解了美国小银行生存艰难的问题。但它也意味着,如果按揭违约,只要代理延长贷款期限,它就能脱身;其他市场的投资人可以买进卖出抵押贷款债务,这使得同步出现的泡沫有可能进一步膨胀。1990年1月:日本崩盘,日元套利交易出现套利交易带来了"容易钱",它借入低利率货币,再把钱投入高利率货币,以此赚取价差。1990年日本的泡沫破裂后,日元的低利率造就了套利交易。股票投资者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融资,日元开始与股票同步运动。1992年9月:在英镑黑色星期一的刺激下,外汇成了一类资产20世纪90年代初,货币投资者的大规模哗变促使外汇利息变成了一种资产类型。大投资者设立基金,押注在汇率上。1996年12月:格林斯潘对非理性繁荣提出警告上了年纪的"婴儿潮一代"信心满满,又需要为退休储蓄,大笔大笔的钱涌入共同基金。股市膨胀,进一步推动基金经理追捧热门股票,他们成了全世界投资者的最后指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亚洲国家建立美元储备亚洲国家遭受了一连串的货币贬值,几近无法履行债务,之后又出现了多年紧缩。这促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建立美元储备,美国利率由此走低,更多的钱涌入市场。1998年3月,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合并,创造出"大得不能倒"的银行通过全球大规模并购,许多银行对国家经济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知道政府不能放手让自己倒闭,道德风险由此产生,它们有了冒险的动机。由于银行全球化,银行在世界各地都开展业务,全球联系日益紧密。1998年9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烟消云散当时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在信贷市场上引发了全球性癫痫,这为后来的超级泡沫做出了预警。美联储动手救了它一命,主动降息,科技股泡沫迅速膨胀,道德风险甚嚣尘上。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科技股形成了史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在美联储"容易钱"和道德风险的刺激下,非理性繁荣、数十年的从众行为至此达到顶点),随即崩溃。美联储以降息作为回应,推动股票市场出现反弹,对冲基金兴起,信贷和住房领域出现泡沫。2001年:新兴市场再换招牌:"金砖四国"高盛预测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会出现大发展,由此点燃了新兴市场新一轮的繁荣之光。和"金砖四国"绑在一起的资金流入其他股票市场,抬高了商品价格和新兴市场的汇率。2004年:商品成为一类资产学术研究表明,商品期货能提供强劲回报,不受股市表现影响。大型机构投资立刻投入到商品期货上。新的资金上商品和股票挂起钩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再度推动了新兴市场及其汇率。2005年:违约风险成为一类资产信贷衍生工具为主流投资者打开了信用和贷款世界的大门。信贷开始与股票、债券和商品紧密挂钩,推动了美国房价上涨,次级贷款欣欣向荣。违约风险(default risk)造就了廉价的杠杆,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信贷泡沫。陨落2007年2月27日:"上海惊奇"结束了大稳健时期2003~2006年,市场波动小,利率低,泡沫稍告歇息,但波动性突然走高,金融工程更困难了。2007年6月7日:10年期国库券收益率达5.05%投资者卖出债券,抬高了国库券的收益,国库券过去20年里持续下跌的趋势由此被打破,改变了所有信贷产品的数学算法。2007年6月19日:贝尔斯登对冲基金求助对冲基金的贷款人持有次贷证券又将之拍卖,暴露出这些证券价值的混乱状况。2007年8月3日:权威人士吉姆·克莱默宣布信贷市场"末日"降临美国散户投资者发现,美国银行停止相互拆借。2007年8月7~9日:大量对冲基金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一只股权对冲基金结业清盘,一群据说没有市场风险的大型对冲基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投资银行的货币基金关张后,欧洲央行出手干预据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所说,就是这一天,"世界变了":大西洋两岸的货币市场都加倍恐慌起来。2007年8月17日:全国基金危机之后,美联储减息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在破产的边缘徘徊。紧接着,美联储降息,新一波热钱涌入新兴市场,美国和欧洲反弹。2007年9月13日:北岩银行出现挤兑英国银行的客户排队取出自己的存款,人们对英国的信心受损。2007年10月31日:全球股市冲到了最高点11月1日,因为担心花旗银行的损失,股民抛售其股票。2008年3月16日:摩根大通挽救了贝尔斯登贝尔斯登也撑不住了,引发"银行挤兑"。美国政府出手让摩根大通买下了它,此举使得投资者深信救市行得通,进一步抬升了大宗商品市场。2008年7月14日:石油冲上峰值,美元反弹──"脱钩贸易"结束2008年石油走高行情结束,通货膨胀的恐慌也随之消退。石油、外汇和股票市场同时逆转,造成巨额亏空,逼迫投资者偿还债务。2008年9月7日:房利美和房地美收归国有优先股股东承受了损失,市场大为震动,所有看似易受冲击的金融机构都出现了挤兑。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雷曼兄弟出售谈判失败;美林投资银行(Merrill Lynch)卖给了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AIG)发出求助呼吁。2008年9月17日:AIG获救,储备基金破底,货币市场陷入恐慌一只货币基金因为持有雷曼债券而"破底"(跌破净资产),资金被恐慌地抽离货币基金;AIG要求850亿美元的救援,人们对它投保的欧洲银行也担心起来。2008年9月29日:国会投票否决了不良资产救助计划对政治体制的信心崩溃。欧盟对如何协助保护银行存款问题陷入困惑,整个局势雪上加霜。2008年10月6~10日:全球连锁崩溃短短一个星期,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股市都跌了两成,各种资产类型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猛跌,说明它们当中也存在泡沫。可怕的崛起2008年10月24日:新兴市场触底,中国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中国在借贷上的迅猛扩张,以及美联储向新兴市场的央行供应货币,使得新兴市场免于出现全面违约危机。2009年3月9日:银行股和发达市场全面触底并反弹花旗银行放话说自己的业务赚到了钱,反弹开始。大银行免于收归国有,使得投资者恢复信心。
更多阅读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四
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更“精明”的监管政策或是更出色的监管者,相反,我们需要彻底摒弃监管机构,或者至少应该让它们成为各公司可以选择的对象。 在技术上,FINRA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它却是一个作用显著的政府机构,因为政府要求证券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四
但是,对于SEC来说,最糟糕的或许还不是监管压力,而是它所带来的毫无依据的信心。 在创建SEC和FDIC时,立法者和媒体还在大张旗鼓地颂扬这些“新政”措施让美国人对股票市场和银行充满信心。但我始终认为,树立对公司的信心是员
即将来临的经济崩溃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四
作为“新政”的另一产物,SEC同样在制造混乱。事实证明,它不仅不能阻止金融业的不道德行为,而且在“阻止”很多投资者赚钱,让人们对市场产生一种错误的信任。 我亲身经历的另一个例子同样体现了监管制度的荒谬,它让普通投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四
银行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已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在谈论“去监管”或“补贴”时往往会无可救药地陷入迷茫。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显然是“去监管”概念被混淆的最佳例证,它彻底消除了银行拓展业
即将来临的能源崩溃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 第二部分 当崩溃来临,出路在哪儿 第四
废弃了约束银行行为的市场力量,也就为政府的干预创造了空间,于是FDIC与美联储共同成为最活跃的商业银行监管者。但是,政府永远也不会像市场那样成为有效的看门人。 作为客户、投资者和债权人,代表市场的势力会让银行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