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百年人生 千年河套百年香
2012年5月8日,受河套酒业之邀,由江苏酒类行业协会副会长王建英带队的“苏商”来到了美丽的内蒙,传说中的河套。这是“河套”建厂60周年重要的活动之一:“河套文化体验之旅”。 在为期三天的旅行中,《东方酒业》记者有幸参与其中,在深刻感受“河套”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同时,也见证了“河套”作为“塞外明珠”的独特魅力。 内蒙古文化的见证 自成一脉的酒文化,是“河套”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5月8日,在“河套”厂区内的河套酒文化博物馆里,我们体验了历史留给“河套”的弥久“醇香”。 金樽美酒骏马天骄——这是河套酒文化博物馆对内蒙古酒文化的精准阐释,也是馆内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分别设为五个单元,概括了内蒙古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草原民族“豪迈”的性格特色。 史料记载,汉代司马迁记录了秦始皇移民入河套的历史,班固留下了汉武帝开发河套的文字。民国时期的大记者范长江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记录河套地区纯朴民风、物产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及记载在第一单元“草原酒艺,千秋传统”亦有体现,该单元通过对五千年来的酿酒技术和酿酒器皿的展示,如北魏大瓮、唐代石磨、蒙元烧酒锅等,充分体现内蒙古悠久的酿酒历史和酿酒技艺。通过对考古实物印证,证实河套地区已有5,000年的酿造史,是我国最早实现蒸馏酿酒的地区之一。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河套这一殷实之地,聚集了蒙、汉、回等20多个民族的人民,生活在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草原蒙古族牧民,有着独特的歌舞、语言、文字、服饰、游牧等蒙元文明元素。著名的蒙古族民歌《鸿雁》出自乌拉特中旗,歌曲《家乡的小河》出自临河区。这些文明在第二单元的“容酒器具,容尽沧桑”里可感知,该单元通过展示五千年来草原各民族贮酒和盛酒用器的变化,从中体会各民族的不同民俗风格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第三单元是“饮酒器皿、赏心悦目”,主要展示五千年来的温酒和饮酒器具,从中看出不同时代各民族不同的艺术审美观和饮酒器皿的工艺技术发展。 第四单元是“酒风酒俗,民族豪情”,主要展示五千年来北方草原酒宴、酒会、酒礼、酒疗、酒禁、轶闻掌故等,文物有新石器时代奉酒祭祀岩画、鲜卑饮宴图、蒙古成吉思汗酒令等。 第五单元是“佳酿飘香,情系九州”,主要展示当今内蒙古各地区和河套酒业集团各类酒标本,体现出河套酒业集团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中飞速发展的历史事实。文物有各种酒瓶、奖状、证书、名人评语等,同时还有酒旗、酒诗、酒词、酒文等辅助展品。 河套酒文化博物馆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我国酒业众多的以酒为主的博物馆里,她不仅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展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酒文化。 黄河文化的传承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2012年央视热播剧《我叫王土地》一度火热荧屏,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就是河套人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过程中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是河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月9日,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这也是《我叫王土地》的传奇故事发源地。 “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干流的上中游,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之间。黄河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黄河上游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向东北方向流动,然后向东直抵河口镇。这一段海拔基本上在3,000米~1,600米之间,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湿润,素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由于河床平缓,且没有大的河流汇入,水流平缓,清澈见底,两岸有冲积平原,即为河套平原。这里水源丰沛,灌溉便利,水草丰美,农业发达,五谷丰盈。黄河文明和草原文明在此融合,造就了黄河臂弯里最为美妙的地方。 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活、劳动、融合、传承,创造了灿烂的河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民间书画、音乐、舞蹈、剪纸、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等民俗风情,都是构成河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里的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创造性地建设了黄河灌溉工程,使得这片原本干旱的土地有了黄河母亲的哺育,化灾害为神奇,把经常泛滥黄河治理好,变为宝贵的水资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河套平原,使这里成为名扬天下的“塞外江南”、“塞上粮仓”。并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明和治理江河、开发水利的文明历史。 而这些,正是大自然赋予河套酒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河套酒业独有的一大文化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套酿酒文化是随着黄河文明的兴起而兴起。正是因为有了河套地区的一季好粮,才有了河套系列酒的千年淡雅醇香。 草原文化的载体 “河套”誉为“塞外明珠”,一方面在于其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在于其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带给我们的别样体验。 未见到草原之前,相信许多人都想象过草原的美丽:蓝天白云、青草绿水、牛羊成群,洁白的哈达、好客的牧民,当然还有马头琴的哽咽或激昂,古战场的硝烟与苍凉,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成吉思汗以及他领导下的蒙古大军…… 如今,当草原触手可及的时候,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5月10日,我们来到了草原文化“圣地”——成吉思汗陵。 草原文化曾称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这样的高度赞誉绝非偶然,当你怀着一颗敬仰之心走完成吉思汗陵之后,自然能理解造就这种独特而伟大的文化发展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它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内在建构。我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民族总有一种向南融合发展的倾向,促使草原民族一次次戎装南下,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一次次注入新鲜血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伴随着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武力征服而来的,是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融合,也是草原文化同中原内地文化的汇聚与创新。这种大规模的融合汇聚,每进行一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就得到一次加强,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进一步增强。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大规模融合、汇聚、创新,加速推动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作为草原文化的载体,河套酒业不仅开创新性的推出了“奶酒”这一草原独有酒种,同时,在白酒工艺上,坚持草原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在诉求上,坚持自然、绿色的概念诉求,为酒业带来了一股新文化风气。 苏商眼中的“河套” 在江苏酒类协会副会长王建英的带领下,参与本次“河套文化体验之旅”的苏商一共七人,其他成员分别是:江苏苏糖烟酒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汉卿、扬州苏糖名酒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守龙、宜兴市中糖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焕之、宜兴市苏糖酒业商行邱彧、江苏泓凯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葛伟和江苏酒类行业协会会员服务部副主任季德生。 不远千里来到河套,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文化”旅行,当然,他们的到来除了对“河套”酒文化的体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对“河套”的考察,进而寻求合作。
王建英在旅行结束后,告诉记者:一个产品是否适合,关键在于市场,另外在于卖点。就此亮点而言,河套酒业显然具备,这也正是苏商抱团而来的原因。 金汉卿也向记者表示:就目前而言,江苏市场外来酒并不吃香,关键在于产品特色不明显,同质化严重,而河套酒业有黄河文化与内蒙文化做卖点支撑,同时品质上也有其鲜明的异域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苏市场未来必将大有作为。 夏守龙也告诉记者:三天之行,在充分体验河套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河套酒业高层的接触,通过对河套酒业实力的了解,已深深被其独有的文化所打动,未来不乏与河套酒业战略合作的可能。
更多阅读
丽江至香格里拉10月6日2010自驾游之10.远游二万六千里 丽江到香格里拉自驾游
10月6日,丽江(云南S308、G214)—虎跳峡—香格里拉玉龙雪山景区早上醒来,看到昨晚停在我们车旁的一辆黄色的车不知什么时候开走了,可见睡得多死。赶快也收拾,把舒适的卧室恢复成满堆的后备箱,然后开车离开停车场,由导航仪引导我们去虎跳峡
时评武汉归元寺拜财神 中国人啊,你拜的是哪门子神? 武汉归元寺
2015年2月23日,数十万民众到武汉归元寺迎财神编者按:大年初五,各门户网站以图文形式再次报道武汉民众一年一度拜财神的场景,今年的新闻看点是“武汉民众拜财神拥挤似春运”。据网易新闻,2015年2月23日,湖北武汉归元寺,数十万市民前来给财神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香兰素vanillin 中国生产加工出口概况 数控加工技术概况
我国是世界香兰素出口大国,2002年国内需求量2350吨,占产量的30%,其余70%用于出口。而1988年仅出口273吨,1993年为1700吨,2002年为4653吨。1993—2002年,我国香兰素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12%。我国香兰素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市场享有良好的
1953年:常香玉为丈夫上书周扬
2004年6月1日7时06分,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溘然长世,享年81岁。作为一位德艺双馨、妇孺皆知的戏剧艺术家,常香玉的名字在中国大地响彻半个多世纪,她的去世,自然令人痛惜,令人怀念。余生也晚,无缘与这位戏剧大师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