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它是指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础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由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围绕小组或团队的共同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实质是以“合作”为灵魂,以“小组教学”为重要组织形式,既使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又发挥出群体能动因素,强化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的教学流程。“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具有学生个体优势互补,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培养主动学习探求,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优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但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一线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缺乏正确认识,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合作”得热热闹闹,实则徒有“合作”之表而无“学习”内容。现就目前小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分组的不科学性 教师通常只简单地组织前后两桌或同桌之间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看似方便、省时,但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问题:学生的整体能力和个体差异。很明显,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而一些习惯于当听众,被动接受别人的观点的学生则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造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参与不积极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他们虽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自如地表达观点,或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若干次,势必会使这部分学生丧失自信心,在交流中愈发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致使整个讨论活动收效甚微,失去小组合作的意义。 2.课堂秩序杂乱无章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这个问题在很多小学英语课堂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英语课上有时可以看到,教师还没有交代完合作的事项和内容,学生就迫不待地开始自由讨论。教师未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语言和课堂秩序,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小组成员之间学习无序、无组织,缺乏探究讨论的氛围,小组长负责制实施不到位等,造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低效。
3.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 教师给予学生的小组评价往往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给小红花、小星星等的类似奖励,但是小组代表的发言只能代表其个人意见,教师的评价就存在了片面和不完整性。而且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缺少对寡言少语学生的关注,导致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不喜欢发言,造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对策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优化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以及结合本人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1.优化分组的人员 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在明白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意义后,他们才会和睦相处。强调小组间的稳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而不是摆脱小组。当然,也有个别学生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他们,使他们明白,藐视合作、取笑他人、拒绝帮助别人是不可取的,也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意识建立,在中段学生中尤为重要。对于合作优胜的小组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这样学生的反应也就不同了,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合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调整。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学合作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就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从教师方面出发,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班级的所有活动都停下来,提示学生要小声说话,或者给予纪律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从学生方面出发,小组内分工明确,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由组织能力强的人担任,负责分工,组织成员间进行有序的讨论;记录员记录小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汇报员则将本小组的合作情况归纳总结,在班级中交流汇报。通过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配合支持,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任务。所以,教师在平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倾听、遵守课堂纪律的合作习惯,这样在上课时就会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