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们楼里用一种茶炉烧开水,它有两个水龙头,分别对应一个红灯、一个绿灯。我经常发现红灯下的水龙头前,排队等待着好几个人打水,绿灯下的水龙头却没有人。实际上,如果代表水开的红灯亮的话,每一个水龙头都可以取出同样温度的水,两个水龙头是串联的方式存在。但是设计没有给出这样的提示,而这就是工业设计上在认知角度对于人的需求的忽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刘吉昆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刘吉昆看来,从设计的起源开始到手工艺时代,再到现代设计出现,都是为人的需求时代, 人性化的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只是在机器时代,这个特征一度被弱化,在机器效率被强化的同时,出现了以技术为中心的倾向。在随后的时间里,以唐·诺曼教授为代表的专家,对用户的需求、认知、心理思维开始重视和展开,相对于以往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以及以设计师为中心的设计而言,设计的中心逐渐转向了用户。 在用户中心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用户研究(或称用户体验研究)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然而,用户研究的方法会随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设计类别和不同的开发项目而有所不同。刘吉昆强调用户研究注重实地的调研和观察,比如人种学影像(Video Ethnography):到用户家庭、工作场所的现场,把用户活动的影响记录下来;照片日记(Disposable Camera):给用户一个照相设备,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用从户自己的角度把家庭活动或者本身的工作状态拍摄下来。这种追踪不仅可以反映用户的关注点甚至会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此外还有每日生活追踪(Day-in-the-life Studies)、极端用户研究(Extreme User Studies)以及原形观察(Observation with Prototypes)等用户研究方法。 这种思路会让你能够发现用户的行为、活动特点,以及产品的缺陷,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新的开发机会。不过,这些现场的研究方法,对研究人员的素质、研究的技巧具有依赖性,所以,可能会因为研究人员的经验而产生一定的偏差。于是,经验和素质对于设计中的用户研究也是一个很明确的要求。 如何给老年人和农民工设计通信终端2007年,刘吉昆带领团队和诺基亚研究中心合作了一个用户研究课题。后者试图找到开发一类面向小众边缘用户的低端手机,最终把用户确定为老年人和农民工。 刘吉昆为每一类人分别找到了60个研究对象,询问他们有哪些需求、生活情况等等,最后总结出了若干用户特征,比如老年人生理状况多有障碍、子女没有在身边、抗拒电子产品、喜欢按键抗拒触屏、经常通信的对象一般只有4~8人,这反映到设计中来,便要求“老人手机”功能键必须简洁;给屏幕内输入固定数量的头像,拨打电话的通讯显示大头像,只要点击这个头像,就可以直接拨打了;针对儿女不是一直在身边的老人,急救方式的操作性也被作为一个十分重要方案提出。 为了这样一个方案,诺基亚和西门子共同设计了一个移动服务平台,给老年人提供在家里就能享受到的服务,为操作能力不强或者需要急救服务的老年人,设置了一个通过触碰就可以发出信号、申请救援的按键。难题在于,如果这种触碰的装置不易操作,急救就没有意义,而如果太容易操作的话,容易误触碰。最终,这个装置被设计放在手腕上,紧急时刻抓取两面,可以把信号发出去,日常生活中也不会发生误操作。 而农民工,对手机的保护成为他们的重要需求,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会伤害到手机。同时,还要考虑到层次众多的农民工,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对于生活的需要,比如显示农历日期,以满足他们离开家乡对时令、农耕、节日等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