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统计数据陆续出来了,虽然不乐观,但也没到多么悲观的程度。即使不到8%的GDP增长率,自己纵向比是低了些,但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一比,我们不还是高高在上嘛。如此说来,中国经济的“低速”增长真的就是“发展中的问题”了,并且还是自我要求太高所致。这么宽宏地一看,一个无关紧要的指标——外商投资,3%的下降就更无所谓了。 并不是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对外商投资情有独钟,非要看着外资哗哗涌入中国才好;也不是因为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重要,要实现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等等目标非要借助外资不可。如果是纯粹市场化的跨国资本流动,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连美国这样的经济体,拥有完善稳定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其吸收外国投资高的时候有几千亿美元,少的时候只有几百亿美元。我们这么多年都没有大起大落,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基本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如今保持在每年1200亿美元左右的水平,已经是相当罕见的了。但,即便如此,笔者还是对于外商投资的下降有隐隐的不安,从中觉察到了某些令人忧虑的因子。 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领域外商投资591亿美元,全年估计仍可达到1200亿美元,与上年大致持平或略有下降。从全球跨国投资情况来看,这是挺合理的,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市场规模和投资环境也算匹配。但略一探究,也有问题:我国经济增长既然还是全球最快的、投资环境的国际竞争力还是在不断提升的,为什么我国在全球外国投资中的份额却是下降的?为什么我国对主要经济体的主流资本的吸引力是在减弱的?为什么外商投资结构和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一个经济体对于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引资规模是一个衡量指标,引资份额则是一个更准确的指标。正像准确衡量一个企业在某个产品市场中的地位,不是只看它的销售规模增减,更应看它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从这点来看我国的外商投资,就有点让人疑惑: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最高的时候居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11%强;不算开放初期刚引进外资那段时间,近些年最低的时候是2000年,只占不到3%;后来又经历了两次起伏,如今只占不到8%。就拿眼前来说,我们总还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投资机会相比其他国家总是更多啊,怎么国际资本不是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世界投资报告》刚刚发布的消息说,今年全球跨国投资将达1.5万~1.6万亿美元,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上升。而据他们同时做的跨国公司调查,有超过40%的跨国公司都把中国作为对外投资的首选地,表示要扩大在华投资。可目前的实际统计数据似乎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说法。 想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外商投资占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还能达到17%以上,而如今则只有可怜的2%多点,就不明白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此等情况是说明我国的资本形成能力强了,还是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弱了?是开放竞争自然形成,还是政策导向刻意为之?近年来对于“国进民退”现象,一直没有形成共识,统计局和国资委甚至拿出权威数据证明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但外商投资地位的大幅度下降,却是没有疑问的。当然,如何解读又是另一回事。 再深入探究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则更让人无语。众所周知,跨国投资的主流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是质量最高的外资。但我国的外商投资中,来自于欧美日的投资一直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近年来所占比重还在大幅降低。在1990年和2003年的个别年份,欧美日投资占我国外商投资的比重还能超过30%,但总体来说则不到20%,近年来更是只有12%左右。欧美日对华年度投资总额只有150亿美元上下,其中美国30多亿美元、日本50多亿美元、欧盟60多亿美元。欧美日对华投资,占其对外投资的比重,低得难以想象:日本最高,也只有4%左右;美国和欧盟则都不到1%。目前欧美日的对华投资,总体上还是呈现下滑趋势,这也是与宏观经济状况不相吻合的:欧美日经济不景气,这些国家的资本或者其他本应流往这些国家的资本,该更多流往中国才是呀?说这些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能力下降也不足以解释这种现象,因为实际上这些国家的对外投资多半还是增长的,今年的对外投资总额也会超过一万亿美元,并且对华投资基数小,真要扩大对华投资,其投资能力完全不成问题,所以归根到底应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至于主流投资为何独独绕开了发展最快、最大的经济体,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只要相信最敏感、最精明的国际资本绝对不会有钱不赚躲着走就行了。 最根本的还是产业结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商投资之所以还能保持相当规模,很大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支撑,而制造业投资则基本是下降的。笔者曾去一个近年外商投资增长最快的西部城市调查,当地的外商投资统计数据中有近一半是房地产,但主管人士透露实际应该超过60%。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下降,也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调控导致外商投资房地产下降了12.4%。如果说这还是我们乐见的结果,那么外商投资实体经济的下降则无论如何不是好事情。 今年初,波士顿咨询集团调查了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其中有37%的公司考虑要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而这其中,有相当部分原来是在中国制造的。而我们在国内做的调查,也发现这一情况,有些跨国公司把原来在中国生产的某些环节转移到了美国或者东南亚等其他地区。虽然这并不是一种大规模的趋势,但其中透露的政策信息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果说,连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在采取措施避免产业空心化,要加强制造业,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弱化自己的制造业竞争力呢?假如我们连制造业的竞争力都不能保持,甚至出现反向产业转移(美国人说的“回岸”),我国的产业升级将从何谈起? 如果只是外国投资呈现这种趋势也就罢了。正如激情爱国者们所希望的,跨国公司撤了,市场还都成我们自己的了呢,省得天天提心吊胆哪个民族企业又被外资收购了、哪个本土品牌又被外资吞并了。但外商投资选择中体现出的市场规律恐怕是不可不察、不可忽视的,而这更清晰地昭示了问题所在。

一脉相承的是,我国经济中近年来的“去实业化”,民营企业退出实体经济趋势增强,乃至企业家移民倾向加重,凡此种种,市场理性选择的背后决定因素,才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