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众俨然成为中国市场上销量、利润乃至溢价能力最高的汽车品牌,部分车型甚至一车难求,市场份额也一度排名第一。 然而,今年以来,各大论坛投诉车型榜单的前十位中,DSG变速箱故障的投诉数量一直高居榜首。随着国家质检总局于6月19日发布的一份“DSG变速箱故障目前尚不能认定为缺陷”的回函,大众中国“延长2012年12月31日前出厂产品的质保期,但消费者依然要承受DSG问题潜在的驾驶风险”的公告,再次发酵了一直未停的“DSG事件”,激起了包括“近千名故障车辆用户”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大众们的不满。

对此,大众中国并没有采取和北美市场一致的召回措施。就在大众中国“拖延”之际,业界又发生了至少两起召回事件。长城汽车于6月21日宣布将对12340辆哈弗H6实施召回;北京现代宣称将于7月10日对旗下97452辆08款悦动轿车实施召回。 大众、现代、长城,三起事件相比,大众牵扯100多万辆车,数量最多,问题最严重;现代次之;长城最轻。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是质检总局强制召回;而长城则是自己提交报告要求召回的。这一状况让我们不难看出,大众的“傲慢与偏见”和长城的“虚心与自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城作为自主品牌,积极地变被动为主动,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借机赢得消费者心智,提升品牌形象和服务短板的理念与作为,堪为中国市场上的“召回楷模”,值得其他品牌效仿。 而让大众们甚为不解的是,大众为何不爱“大众”呢?当然,这里有一语多关之意,即:大众为何不爱身为消费者的“大众”?大众为何不爱“大众”自己?大众到底“为何”不爱大众和自己?无论怎样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都只能对大众的表现及其品牌可能受到的影响感到惋惜。 首先,早在今年的3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就发布了公告,并约谈了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要求其尽快解决大众DSG变速器故障问题。大众中国一再延迟解决该问题,表现缺乏积极主动性。 其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我们很难相信其还会爱别人,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也同样如此。一个品牌具有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沉淀的,虽说一次负责任的行为的收效难以立竿见影,但一次不负责任的行为,就足以给品牌打上不负责任的烙印,此足见大众是否爱惜自己。 再有,大众“为何”不爱?大众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今年前5个月,大众汽车在华销售108.26万辆汽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7.5%。有海外媒体估算,DSG问题共涉及十余款车型共计100多万辆车,这将致使大众至少损失30亿元人民币。 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述几点也只能形而下的解答,而要形而上的洞悉大众不爱“大众”的缘由?亦显而易见!企业常说客户至上,而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客户却只能获得最“至下”的利益妥协;加之企业解决不好过失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形象并主动放弃品牌救赎的机会,还有企业考量可见利益而忽视无形资产的短视和不可轻谈的我国召回法的宽松,都给了大众“不爱”的有力支撑。 其实,大众中国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据悉,已有不少车主都对自己的大众车逐渐失去了信心,甚至在想办法变卖,然后考虑别的品牌,比如日系,甚或自主品牌;还有大众中国CEO倪凯铭的离职;可能失去中国市场“老大”的地位以及面临的有史以来最大的品牌信任危机? 因此,大众不爱“大众”的举动,必然影响到其品牌未来的发展。这,恰恰是中国大众们不盼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