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宇鹏
![三星挖煤模式 像挖煤一样挖文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413928448565.jpeg)
“这块碑是最有文化的东西。”站在刚粉刷完毕的汾州府文庙长廊里,前煤老板孔祥生,猛击了几下身旁的石碑,大声地说。 在这块长199米的石碑上,镌刻着一百位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写的《论语》,碑刻所依据的底本,是一位书法家送给孔祥生的“限量版”书法作品集,这本集子,当年只付印了500册,而整个碑刻,花费了孔祥生900万元。 这条长廊所通往的汾州府文庙,则是孔祥生投资上亿元、耗时三年重建起来的,今年7月即将竣工。 与政府一拍即合 2009年年底,汾阳市24家煤炭企业同兼并方签署了资产和采矿权转让协议,从此退出了煤炭领域,孔祥生便是这24位煤老板中的一员。退出煤炭业之后,他们有的转向种植经济作物,有的转向小额贷款,而孔祥生选择了向“文化”转型。 今年63岁的孔祥生42岁下海经商,到2009年退出前,坊间传言他是汾阳市最有钱的煤老板,不过他自己不承认。寸头、一身运动衣,如果没有身边的豪车提示主人的阔气,满口方言的孔祥生走在大街上,恐怕会一下子淹没在人群里。 除了姓孔,且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以外,孔祥生似乎同文庙扯不上半点关系,也不是一个传统 “文化人”的形象。但站在自己修建的文庙里,孔祥生不仅说起壁画、石雕的来历如数家珍,还能大段背诵碑刻上的《论语》文字,有时还给身边的人出题,问他看不看得懂是哪位名家的笔墨。 在山西,像孔祥生这样从煤炭领域撤出,转而投身文化产业的煤老板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煤老板爱文化”的热潮源自煤老板自身的转型追求和当地政府的政策鼓励,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山西有着颇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地方政府对这笔文化遗产的价值颇有意识,在很多公开场合,山西的高官们常说一句话:“山西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 早在2003年,山西就提出“文化强省”的思路,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资金,山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快。近来,具备丰厚资金实力却因煤改而亟须转型的煤老板群体的出现,令当地政府突然找到了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 2009年,山西将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全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民营资本全方位、全领域开放;2010年,山西启动加快实施文化产业“五大战略”,将文化旅游产业明确为山西转型发展的“七条路径”之一;2011年制定的山西省“十二五 ”规划,更将加快布局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培育一批民营骨干文化企业提升到省级战略的高度。 “山西高层致力于文化强省,在这方面给予投资者不少优惠,”山西某市一名官员表示,“煤老板这个群体有钱,但却背了半辈子“没文化”的名声,其中许多人很想找一个有文化的事业干干。煤老板投资文化产业是双赢,政府看到了发展,煤老板在赚钱的同时也赚了名气。”。 转型后的愁与乐 但是,成熟的文化产业毕竟是一个需要底蕴,同时又高度现代化的行业,习惯于粗放经营的煤老板,适应起来并非一蹴而就。事实上,目前煤老板投资文化产业的重点,还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旅游景点开发等领域,他们似乎更愿意拿钱去“砸”在一个实在的、有名气的旅游景点上,对于影视、动漫制作等稍显“新潮”的领域,他们则鲜有涉足。 尽管如此,煤老板投资文化产业上仍出现不少失败的案例。 2008年,山西临汾一处由煤老板投资开发的旅游项目,曾被视为煤老板转投文化产业的典型,被当地媒体广泛报道,如今却无声无息。据了解,该项目开工后,当地政府曾多次干涉规划设计和利益分成,眼看着不能顺利实施,煤老板干脆选择退出,前期投入的千万余元也打了水漂。 2010年,山西几个煤老板出资数百万在北京成立影视制作公司,并在吕梁某地购得土地千余亩,计划建影视基地,但因对行业缺乏了解,最终也不了了之。信誓旦旦要大力支持煤老板投资文化的地方政府,有时候也不习惯提供高效、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务,而这恰恰是现代文化产业重要的生长条件。 热钱制造泡沫 除了煤老板投资开发旅游项目,还有大量的资金进入网游领域。“很多资本甚至并未搞清楚文化产业是什么,就开始投钱。”清科研究院分析师张亚男说。根据清科研究院的归类,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应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四个行业。“但实际上,很多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流向,都进入了网游、手机游戏这种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属于IT的项目中去。”张亚男认为,以网络文化服务(网游、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和休闲娱乐服务(动漫、文化旅游)为代表的行业,仅仅只能算文化产业的外围层。而艺术品代理、广告、会展、艺术经纪则只能被列入文化产业的相关层。 张亚男指出,“由于核心层的优质投资项目缺少,很多文化产业资金流入了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和相关层”,而这些热钱,又在这些行业中,制造着新的泡沫。其中,浙报传媒32亿收购边锋和浩方就被视为一个案例。该交易成交伊始,市场普遍认为浙报传媒对收购的两家公司的估值超过了市场估值的两倍。分析人士认为,浙报传媒客观上受益于文化产业爆发的大背景,该公司在IPO之后获得了充沛的现金,“不差钱”导致了“天价”并购的诞生。 同时,在电视剧领域,由于资本的进入,也造成了演员片酬的新“泡沫”。知名演员的每集片酬动辄超过50万元,而这个数字,几乎就是两年前最卖座的电视剧的单集销售价格。这样的情况让2012年上半年的电视剧市场“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