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德国总部在2012年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2012年的奔驰S-ClassGrandEdition广告拍摄,将首次采用由中国市场主导,与总部合作拍摄的创作模式。2011年,由毛京波带领下的奔驰中国营销团队独立制作,范冰冰和罗斯博格携手共同拍摄的全新SLK级敞篷跑车电视广告受到时尚之都意大利的追捧,向奔驰中国购买了投放权,这是奔驰中国市场营销又一次迈向国际舞台,完美实现了中国营销文化的“出口”。 在汽车行业,跨国车企的营销管理模型一般是两大阶段,一是拿来主义,全球总部主导中国团队仅负责翻译;二是部分授权,在全球总部的大框架下,中国团队可以提出本地化的创意。在奔驰中国,毛京波也经历过这两个阶段。但她“无意”间却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由中国团队主导,全球采用的模式,即从“国际营销中国化”,发展为“中国营销、国际典范”。把中国营销做到奔驰这样量级企业的全球总部,其内涵绝非是广告制作这么简单。 毛京波在思考,答案是“基于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以及我们对最好的追 求”。 对于本土化,毛京波和其他豪车品牌的营销负责人一样懂得其重要性,但她 同时强调其前提——“国际化品牌”。而国际品牌的本土化,就是“以我们的市场为出发点,以我们用户的喜好、生活方式为参考,同时一定要有国际水准”。简 言之,“当在中国我们觉得它是最好的时候,一定是它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都是最 好。” 2009年,smart初入中国。当时借鉴了smart在美国的推广方式,即基本没有营销预算、不做广告宣传,将其定位为窄众产品,只靠媒体试车来宣传。半年后,销量不尽如人意。“惊醒”之后,毛京波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认识误区,即美国人对smart很熟悉,而中国人对smart一无所知。“中国人喜爱一个品牌,即使它再小众也要让大众知道。” 毛京波认为,smart后来在中国的成功缘于两点,一是第一次在广告里加上“全球所爱来自梅赛德斯-奔驰”,让国内消费者知道smart是奔驰造的,以破解对smart定位的误解。其次,请NBA球星——身高两米的科比做smart的代言,推出以小见大的“城市大不同”创意,以消除对smart太小的成见。让毛京波欣慰的是,与科比的谈判极其顺利,这也成为科比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合同。 “当我们把科比和smart放在一起的时候,下面的事情迎刃而解了”。如今, smart在德国总部的定位也借鉴了“城市大不同”的概念。戴姆勒集团副总裁兼smart品牌全球总负责人AnnetteWinkler博士在全球smart经销商大会的时候,开场的录像放的正是中国团队所拍的科比版电视广告。 进入中国的第一年,smart的销量为1769辆,而2011年,smart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达到10,800辆。在推出smart科比限量版后,今年smart又推出了龙年特别版,毛京波表示,今年每一个季度都要推出一款smart限量版。 AMG的品牌广告是“毛氏营销理论”的又一次成功实践。2012年是AMG诞生45周年,作为奔驰的高端品牌,AMG的品牌宣传是连德国总部都觉得没有必要的,认为只要聚焦产品即可。但在毛京波看来,品牌的灵魂可以承载所有的产品。最终呈现出来的AMG广告完美地阐释了这一点。某业内人士的观感是“AMG这个广告是奔驰所有广告中结合最好的,每一款产品的特色与驾驶者都能匹配。” 而毛京波想要表达的不止这一点,“最好的创意是没有文化差异的,因为它特别简单,所有人一目了然”。奔驰全新M级越野车广告的结尾处,费德勒从这款SUV的前格栅处拿起一粒种子,把那个种子放在口袋里,“这代表了他向往环保的用心,是整条广告的点睛之笔。”这一创意将产品性能与品牌责任无形融合,最是迎合了奔驰全球的宣传定位。正因为此,才出现了“总部做的M级广告版本不太适合中国市场,而由中国团队做的奔驰M级的广告定位却被大家所接受”。
![毛京波:把中国营销做成国际典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414432315679.jpeg)
进入2012年,在总结这些精彩的营销创意时,毛京波更愿意将它们都标注进自己正绘就的“奔驰品牌复位”大业蓝图的各个时间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