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其为轴心,构成了对新闻工作的地位、性质、功能、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纪律保证、人才队伍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论述和阐释。随着社会历史条件、执政党治国方略的变化,“舆论导向”的时代内涵也经历了变化的过程,表现出党的新闻指导策略的与时俱进。
但是,在新闻研究和实践领域,上述转变并未被明晰地理解与把握,甚至出现认识中的模糊乃至暖昧,并造成实践中的“首尾两端”与“各取其意”。因此,深人到具体的历史时空脉络中梳理这一思想的演进轨迹,明确其内涵拓展变化的特征与实质,从而有裨于澄清认识和指导实践便成为必需。 长期以来,党用来指导媒体实践的新闻理论,是产生于延安时期的“喉舌论”,即:视新闻工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认为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和基本职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要求新闻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而存在;在政治上,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 “导向”论的提出,并不是对“喉舌沦”的替代,而是对后者的新性延续,是对以全球化与市场化为特征的外在环境的一种反应。事实上,“导向论”与“喉舌论”在坚持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上一脉相承,后者不仅为前者提供了思想资源,也为其提供了话语表述体系。陈力丹教授总结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七个特征:1.党领导的各大媒体中,不得出现与党中央的精神和当前政策不一致的内容。2.要积极主动地宜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这些方针政策。3.舆论中如果出现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地方,各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轨道上来。4.当出现新闻报道和宣传上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努力防止错误倾向可能的蔓延。5.对于不利于我们的信息,必须抵制,不得擅自发表。6.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来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无误。7.提倡记者打好专业知识的根底,研究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由此看来,“导向论”与“喉舌论”有着明显的承袭性,其基本立场仍然是“喉舌论”所强调的党性原则。但是,在这种承袭中,前者较之后者在侧重及内涵指向上都有了显著变化。其一,不同于传统“喉舌论”视媒体为单纯的思想宣传工具,“导向论”在承认媒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和自主空间的基础上,要求其“讲政治”。其二, “导向论”在承认媒介职能多元化和舆论声音多样化的基础上强调主流媒体与主流声音。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 “喉舌论”与“导向论”都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其理论概念本身相关连的是许多社会历史理念,它们都只有在特定的意识形态语境中才有意义。因此,我们只有将理论的演进置于其时代脉络中去审视,才能对其有更深刻和清晰的理解。“喉舌论”就其实质而言属于组织传播理论范畴。在它的指导下,形成了党管媒体的新闻传播体制,以及在国家强制力保证下以政令传达和政策宣传为基本内容,以达到舆论一律为目的的运作机制。媒体不仅是党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而且作为组织和指挥工作的行政工具协助国家行政系统的运作。 改革对新闻传播造成的直接影响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闻功能上,自国家承认媒体的产业属性后,,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信息中介与消费推手,新闻的信息功能甚至娱乐功能都逐渐受到重视;二是在新闻格局上,逐渐转向于与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域,生出了相对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群体,社会办的经济类、娱乐休闲类、信息服务类媒体也出现了。它们不仅构成对国家媒体的某些功能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表明以受众和市场为本位的大众传播环境在组织传播环境解析的基础上诞生了。但是,党报党刊仍然构成媒体的“主流”。 在这一进程中,如何继续通过媒体强化社会大众对维护社会稳定、防止错误思想的广泛传播就成为“舆论导向”思想产生的基本认识前提。“导向论”的提出正是组织传播原则与大众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一种理念创新,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媒体自主,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倡多样化,其实质党对时代提出的新闻监管和新闻宣传新课题的回应。同时,“导向论”内在的二元特征,实现了对喉舌论一元性地扬弃,使新闻传播从“工具性喉舌”走向了“主体性喉舌”。它的立场转移仍然是清晰的,它是党的新闻思想的一次向前转身,党的治国方略在其新闻理论中的体现。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前所未有地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放在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突出位置。他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人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 胡锦涛要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传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在这一提法中,体现出一个明确的指向,那就是把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要求,建立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再次,将新兴媒体建设视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胡锦涛把坚持党性原则要求建立在规律、民意与新媒体建设的基础上的作法,已预示着执政党对原有二元新闻理论结构和新闻体制的一种新态度。由此可见,新世纪导向论的发展,使组织传播原则符合大众传播意旨,较之前把组织传播原则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直接叠加而言,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从“喉舌论”到“导向论”,再到“导向能力”和“导向实效”说,这一演进并非是终极性的,既是党对其组织传播原则与大众传播环境不断调适,也体现了执政党的政治智慧和开明态度。 总体来看,导向论演进的实质是“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的理论扬弃的过程,是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继续赋予舆论导向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制度建设与创新方面爆发活力和信心的努力过程;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想舆论导向的向科学方向发展的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