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杰:回忆往事是为走出新路



     吴中杰早年为自己设计的路子是:年轻时做记者,搞采访,写特写,到年纪大了,有了生活积累,就坐下来写小说。他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紧张,无法搞创作,只好做文学研究工作,成为教授。退休之后,吴中杰重温青年时代的作家梦,不过并没有写小说,写的是散文、传记。

  1953年,吴中杰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时没有导师制,吴中杰听过许多老师的课,受许多老师的影响。朱东润先生常说:“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蒋天枢先生一再要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吴文祺先生在课堂上常以王力的音韵学为靶子,进行批评。鲍正鹄先生讲课喜欢跑野马,古今中外,思路非常开阔。在吴中杰被批为白专道路时,别人都劝他不要再写了,只有蒋孔阳先生私下对他说:“一个人如果二十几岁露不出苗头,三十几岁没有成就,这个人也就出不来了。”

  毕业后,吴中杰历经政治运动的折磨。1970年,他成为“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的一员,被定为“摇鹅毛扇”、“长胡子”的“狗头军师”。这一年秋天,吴中杰到五七干校,与贾植芳同是监督劳动对象,成为难友。贾植芳一生经历坎坷,四次入狱,但思想坚定,富有韧性战斗精神。平反以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这种情谊,经常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开玩笑。贾先生社会阅历丰富,具有洞察力,有些话虽以玩笑之语出之,却极具穿透力,启人思考。他常说:“要把‘人’字写得端正。”王元化先生则在思想上影响吴中杰。王元化曾和吴中杰的妻子高云同事,认识吴中杰后时常交流。

 吴中杰:回忆往事是为走出新路
  从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后,吴中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两本纪实作品《海上学人》和《复旦往事》。二书作为姐妹篇,都以复旦人事为主,描写知识人的际遇,一重写人,一重记事。吴中杰说:“这两本书在写作的侧重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人或事,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所以我遵循中国学者‘知人论世’的传统,把这些学人和往事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写,希望能够写出一点时代风貌,并从这些历史事件和学人遭遇中,引出某种历史教训,而不是专写奇闻逸事来娱人耳目。”

  50年代,复旦大师云集

  时代周报: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复旦大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吴中杰:解放初期提倡“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所以1952年的院系调整,就是以苏联的高教模式来调整原来的欧美高教模式。复旦原来并非名校,现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就从别的学校调入资源。据《复旦大学志》记载,从1949年到1952年,前后有十八所高等学校的有关系科并入复旦,同时也调入许多名师。当然,复旦也有调出去的系科和教师,但总的说来,是进多出少。1952年的院系调整,对许多大学来说,造成了致命的伤害,但复旦却是这场运动的受益者。我于1953年入学,正是复旦名师荟萃之时。后来盛传,复旦中文系有十大教授,其实何止十位,较有影响的就有郭绍虞、刘大杰、朱东润、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赵景深、徐澄宇、吴文祺、张世禄、郑权中、李笠、乐嗣炳、贾植芳、方令孺、余上沅等,陈望道是校长,不来上课,就不算在内。而鲍正鹄、胡裕树、蒋孔阳、濮之珍、王运熙等老师,当时还只是中青年讲师,十分博学的赵宋庆先生则是副教授。

  时代周报:为什么后来确立了文艺理论、鲁迅专题、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方向?

  吴中杰:我们这一辈人,选择的自由度很小。我的研究方向多半与教学任务有关。我毕业时,原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助教留下来的,我的计划是:基础课教“现代作品选”和“现代文学史”,专题课就讲“鲁迅研究”。但下放劳动回校后,系领导通知我,说去年成立了文艺理论教研室,我的名字已经划过去了,叫我到文艺理论组去报到。给我安排的主要任务是上基础课《文学概论》,除“四清运动”和“文化革命”期间不得上课之外,这门课我一直上到60岁,《文艺学导论》一书就是这门课的讲义。但我仍不能忘怀于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就把这两门改为专题课。“现代文学史”是现代文学教研室的基础课程,不用我来上,我加强了理论性,从文艺思潮角度来论述,就成为专题课。《鲁迅的艺术世界》(由三本书合编而成)和《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这两本书,就是根据这两门专题课的讲稿整理成的。

  后来带博士生了,学科的分野更明显些。我是属于文艺学学科点,文艺思潮史还可以作为这个学科点的课程,鲁迅研究就不便列入了,需要另开新课。我因为研究文艺理论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一直很感兴趣,积累了一些资料,也作过一些思考,所以就以“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研究”为题,与博士生共同探讨,并指导他们写学位论文。

  写书需要阅历,读书也要

  时代周报:1970年,你为什么会成为“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中“摇鹅毛扇”、“长胡子”的“狗头军师”?

  吴中杰:胡守钧和他的同伴们主要的“罪行”,是在张春桥要夺取上海党政大权的关键时刻,发动了第一次“炮打张春桥”的行动。但我不是胡守钧这一派,与他们接触很少,还有过一些磨擦。后来从批斗、审问的言论中,发现大概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我所在的“过河卒”小组,曾与胡守钧等人联合组成“八二五串联会”;二是在第一次“炮打”前后,我曾找过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他原是“左联”中人,与鲁迅有接触,我找他目的在于进行鲁迅研究访问,但张派人物认为我是在搜集姚文元的“黑材料”,而且以为第二次“炮打”中红卫兵抛出来的张春桥历史材料,也是我所提供的—其实不是;三是我出身成分不好,即所谓“黑五类”子弟,本是他们打击对象,而又不肯低头思过,反而常要据理抗争,所以被认为“可恶”,犯了“可恶罪”,要列入“严打”之列。

  时代周报:在“文革”当中的亲身经历,使你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吴中杰:写书需要人生阅历,否则只能写其表面现象;读书也需要有人生阅历,否则就不能领会其深层含意。鲁迅的文章,开掘得很深,有很丰富的社会内容,没有人生阅历是不能领会其内在含意的。鲁迅在复颜黎民的信中说:“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即是此意。

  从“胡守钧案”写起

  时代周报:为什么会写《复旦往事》?

  吴中杰:在这本书中,最先写的一篇文章是《被扮演的“反革命”》,是应一个朋友之约而写,原来的题目叫做《人生大戏场》。倒也不是想要申诉冤屈,而是觉得“胡守钧案”很有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冤案是怎样编造成的。但是这篇文章没有被刊用。

  后来陈思和、李辉为山东友谊出版社编“逼近世纪末人文书库”,收了我一本散文集,我就把这篇文章编了进去,并用这个篇名当作书名。出版之后,得到许多朋友的赞扬。后来我又写了以复旦教师为主体的《海上学人漫记》一书(即《海上学人》的第一版),也获得好评。

  这样,到复旦百年校庆之前,我就想把在复旦的半世纪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写出一些值得引为教训的事。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见闻有限,而档案又不肯解密,所以我不可能来全面总结经验,我也没有写校史的条件,只是就我所见所闻,写一些纪实性的文字,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避免过去所犯过的错误。

  时代周报:回顾在复旦大学几十年的读书和教学生涯,你如何反思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与学术研究的得失?

  吴中杰:从1953年到1957年,我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四年间,虽然也有政治运动,但耽误的学业还不算多,且有名师传授,还打下一些学问的基础。1957年夏天,开始了“反右”运动,从此就运动不断,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整整20年时间,都是在运动和劳动中度过的,这段最美好的年华,都白白浪费掉了。改革开放之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还不断有所反复,也很影响学术的发展。做学问,一要有生活上的保障,二要有自由思考和发表意见的空间,三要有充裕的时间,四要有平静的心态,缺一不可。我写这两本书,是想通过对往事和旧人的回忆,提供一些可供思考的资料,以便人们能吸取历史的教训,走出一条新路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0475.html

更多阅读

龙湖地产首席市场官秦力洪:慢下来是为更好地快

   就在龙湖地产发展有限公司(00960.HK,以下称“龙湖” )即将迎来18岁生日的时候,龙湖的管理层决定放慢发展的步伐。  在2011年业绩发布会上,龙湖公布了2012年的销售目标是390亿元。相较去年的签约额只有2%的增长。这与过去“迅速”

中国品牌诉求:南辕北辙到底是为谁解忧

这段时间,笔者为L企业做服务,调查市场时,调查到酒类广告,仔细研究一下郑州市场的酒类广告的发布,发现了一点就是宋河的广告语又换了,由原来的“平和真我”改之“中国性格,宋河粮液”。宋河粮液作为河南近几年推广力度比较大的知名白酒,从

刘永好:企业根本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2009年8月14日-15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举办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于成都举行。上图为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刘永好。   刘永好:很高兴首届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在我们成都召开,作为成都的企业,作为从成都走向全国的企业,我

声明:《吴中杰:回忆往事是为走出新路》为网友轻雾山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