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中国酒魂视频 汾酒,中国酒魂(之12)



     周光汉 儒将丹青

  ——周光汉与汾酒文化

  周光汉,1913年11月生,国民党投诚将领,团长。1946年参入中国共产党工作,高中学历。著名书画家。曾任《阵中画报》总编、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参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建设部部长。离休后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创作研究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影视艺术部特约顾问。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部分国画精品被中央档案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故居、李立三纪念馆以及部分博物馆、国家机关作永久性珍藏;有的书画作品被神墨碑林、翰园碑林等单位刻石立碑;作品已被刊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十周年专刊》、《中国书画选》、《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名作》等集。

  他为汾酒厂留下的作品是一幅《李白诗意图》,整幅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山水,一部分为书法,是周光汉书画合璧的佳作。山水雄壮大气,行草书自成一格。作品书写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由于篇幅所限,周光汉没有把全诗写完,应该还有:“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姚有济 天下谁人还识君

  ——姚有济与汾酒文化

  遥想当年,敢于在山西杏花村泼墨挥毫的人,不能说个个都是大家,却也没有几个小人物,都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人物。但是,这其中除了少数的大家常常被人提起、宣传、引以为自豪,大部分的书画作品默默无闻地躺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即便是在全国,除了零零星星在一些拍卖会上看到他们的作品之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比如姚有济。

  在网上要找到姚有济的完整资料很难,只鳞片爪,无以窥全貌。但是,如果用三个词来定义姚有济,我想是比较妥帖的:著名齐派传人,原北京中国书画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会长,“美桃王”。

  姚有济得齐白石的真传,是齐派著名画家娄师白的弟子,作品集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之精华,以写意花鸟著称。他留给杏花村的《菊黄蟹肥酒正浓》,充分体现了他的画风。梅瓶盛酒,玉碗蟹肥,秋菊绽放,野趣盎然,笔意中透露出浓厚的吴、齐风格。虽非名作,堪称佳构。

  姚有济是北京中国书画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个组织来头很大,历史久远,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北京中国书画研究社是由老舍先生倡议、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张伯驹先生联系承办的。1953年在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举行成立大会,选举出18名理事。首任社长为清末著名翰林陈云浩先生,副社长张伯驹、溥雪斋、徐石雪等人,邓散木、何炎、齐白石、姚有济、郑诵先为核心人物,为繁荣新中国的书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弥补了当时书画界的空白。后来,姚有济又担任了该会的会长。现在,中国书画研究会的会长由姚老的儿子姚得珠担任。

  姚有济还有一个“美桃王”的称号。寿桃,吴昌硕、齐白石花鸟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姚有济继承了大家的传统,创作了大量寿桃祝寿的作品,赢得了“美桃王”的美誉。

  个人以为,在社会逐渐忘记姚有济的时候,杏花村却不能忘却。老人在70岁的时候为杏花村留下的作品,值得珍惜。

  萧 劳 大音希声

  ——萧劳与汾酒文化

  萧劳(1896—1996),男,原名廪原,字钟美、重梅,号萧斋、善忘翁。祖居广东嘉应州梅县,萧劳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古典诗词家。

  萧劳先生自幼受祖父恺翁和父亲亮飞公熏陶,酷爱诗、词、曲创作。青年时代,受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向往民主与科学。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他以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思想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他投身于这一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先生曾与许德珩、邓中夏等人一起,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并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壮举,以抗议腐败政府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20年萧劳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江苏督军署秘书,苏、皖、赣巡阅使署一等秘书。1925年,调任江苏镇江烟酒税务局局长。1926年起,先后任河北省政府民政厅秘书长、遵化县县长等职。后因自身清廉而为贪官所不容,被迫退职赋闲,惟诗词书法日耕不辍。1952年,先生与张伯驹、郑涌先等人发起成立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书法作品展,影响很大。1979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及团结书画社副社长。1986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和国务院参事。

  萧劳先生出身于二十四代诗书世家,一生酷爱书法艺术和古典诗词曲创作。他的书法初学石鼓文、颜体碑帖,后精研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和李北海《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他通过反复临摹,融褚书之刚劲及李书之秀拔为一炉,逐渐形成自家风格。中年,寻诸名书,涉猎汉魏,出入唐晋,博采众长,专善行草,其书法艺术婉约秀峻,飘逸出尘。先生在八十岁后,仍致力榜书,于褚书瘦硬清峻中揉颜书的沉雄浑厚,使之骨肉兼备,典雅大方。萧劳先生以书法名于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但他古典诗词曲创作方面的成就更高于书法。由于内涵丰富、意境深邃、清丽生动、感情浓厚而极具艺术感染力。印行的《北征草》、《震余集》、《弃余集》、《萧劳诗词曲选》以独特的风格、精深的艺术造诣而倍受诗词界的推崇。

  萧劳先生寿至百龄,诗词直逼宋人,书法自成一派,为人低调谦和,成就昭然卓著。给汾酒厂题写的七绝一首,亦是诗书俱佳之作:

  晋云汾水望遥天,西去何当骤一鞭;

  美景良辰佳酿熟,孤樽觅醉杏花前。

           题寄杏花村汾酒厂补壁 萧劳时年八十有七

  王 澄 南海传人

  ——王澄与汾酒文化

  因“戊戌变法”而载入史册的康有为先生,不仅是个政治家、大学者,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因其为广东南海人,故世称“康南海”。在当代书法家中,学习康南海书法的人不多;学习康南海的书法,又继承康南海书学理论的人就更少了;在康南海的基础上,从书法和书法理论两个方面同时创新,并卓有成就的人,恐怕只王澄一人而已。

  王澄,男,1945年6月生,河南开封市人。1962年毕业于开封市卫校。现任河南省文联书协副主席,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王澄祖籍江苏宜兴。受家学影响,自幼喜好书画。书法入于晋唐,转习汉魏,于魏体行书用功最多,兼及篆隶诸体,风格沉稳,于沉郁的笔调中鼓荡着一股奋发之情。20世纪70年代末,书法复兴刚刚开始,王澄先生即以一幅康体行书“鉴真遗志”四个大字,夺得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群众书法大赛一等奖。世有书法大赛一事,大概以此为滥觞。当然,王澄先生并不是侥幸获奖,而是实至名归,此前已各体俱能,锥处囊中,脱颖而出是必然的事。对于当今走马灯式的展赛来说,一次获奖的意义也许并不大。但那个时代,书法的神圣性还相当丰满,劫后复生式的首次大赛也担荷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因此,这次大赛的最高奖获得者,不管后来是否还能够引领风骚,已经留在了当代书法的史册上。

  后来的王澄,并没有如其他获奖者一样,被历史所淹没。王澄先生以康体名家的身份,深入研究康有为的碑派创作和碑派理论,并深悟碑体大家于右任的书法精髓,提出了“碑体行书”、“碑体草书”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新的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打破了碑、帖生硬的划分,消除了碑帖结合、以碑化帖、以帖化碑的笼统模糊,明确指出以碑、特别是魏碑为基础去写行草,这一看似生僻的大道,非过来人安能语此?

 汾酒中国酒魂视频 汾酒,中国酒魂(之12)
  王澄的魏体创新也体现到了他的诗中。《魏体行书赞》:“残碑断碣任求之,借得兰亭入砚池。一洗千年尊帖病,雄浑拙朴写新辞。”《碑体草书赞》:“周秦汉魏自优游,碑帖兼融草势周。千古纵横谁独得,三原于氏海天侔。”

  时至今日,王澄依然在研究和探索着。他1987年留给汾酒厂的书法作品,虽然只有“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八个字,已能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他在碑体行书方面继承与创新的成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1034.html

更多阅读

汾酒中国酒魂 汾酒,中国酒魂(之十七)

     范 曾:什么是器宇轩昂  ——范曾与汾酒文化  有些人生来就是让人仰望的,如范曾。  仰望者一:范曾出生于一个诗书世家,从明代以来400年,代代出诗人。其祖上在明代为“东林眉目”,在清代为诗坛领袖。范曾可以说是聚400年范

十五年汾酒价格表 汾酒,中国酒魂(十五)

     舒 同 首届中国书协主席  ——舒同与汾酒文化  中国书法家协会自1981年5月成立以来,产生了四位中国书协主席。第一位为舒同,第二位为启功,第三位为沈鹏,现任主席为张海。尽管四位书协主席的存世作品都在一、两万件左右,

汾酒中国酒魂优酷 汾酒,中国酒魂(之十四)

     黄景涛 梦回杏花深处——黄景涛与汾酒文化  汾酒博物馆藏有一幅《酒乡春色图》,几乎是纯写实的风格。背景是秀美逶迤的子夏山,画面表现的是80年代的汾酒厂实景。东厂大门、东厂大道、错落有致的砖混结构旧式厂房、杏花初

汾酒文化景区门票 汾酒文化学(之十三)

     李般木 名重西陲  ——李般木与汾酒文化  《百万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纪实》一书中曾写到:“1949年6月下旬,西安军管会曾派西北长官公署参议杨干丞到武功联系……6月下旬,我兰州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罗杨实派李般木前往陕西,争取

农村创业成功案例 人的成功,从说No开始(之六)创业篇

关于创业这个主题已经写过很多的文章,说过太多的话。但创业者依然有如夏天的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颇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又如战场上的前赴后继的悲壮。想到创业道路上的艰辛,以及走在路上的那些创业团队距离成功所要求

声明:《汾酒中国酒魂视频 汾酒,中国酒魂(之12)》为网友谁的思念带着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