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找工作以来,摩天大楼的遍地开花让这个金融区容光焕发,信息时代也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大厅今非昔比,但华尔街和百老汇交叉路口还维持着老样子。交易所大楼依旧独霸一隅,稍远处耸立着联邦议会大厦,在那里乔治·华盛顿曾进行了第一任总统就职宣誓,而第三座气势宏伟的建筑里面是著名投资金融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建立的银行,它的正面依然展示着无政府主义者的炮弹留下的斑痕,1920年9月的一个繁忙星期四,这枚炮弹曾使华尔街惶恐不安。
一个杀伤力稍弱但触及面更广的爆炸则真正撼动了华尔街,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从事我的投资职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近十年,华尔街睡眼惺忪,似乎要被人遗忘。没人想到过将来竟会有议付佣金,更没人能够预见个人也将可以使用电子交易账户即时成交买卖股票。那个时候,有一群衣冠楚楚的男性股票经纪人,他们组成一个有条不紊的体系,专门为富豪、望族以及某些信贷机构服务。投资者要进行股票换手,必须经由股票经纪人提交委托才行。实际上,其中许多证券经纪人本身就是豪门贵族的成员,要不就是有不可一世的靠山。自1929年股灾后人们惊魂未定,一个个都变得保守起来,不敢轻易购买普通股股票。大部分养老退休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开始把主要目光放在债券和那些最安全的股票上。那时根本还没有所谓的共同基金。极少人家拥有电视机,而拥有电脑能够及时获取CNBC财经信息和股票即时交易数据的人更少。1955年投资者监视股市依赖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收报机纸带,这种打点纸带间断操作,往往它们打出10个字符,然后就不动了,然后突然又打出10个字符。以这样的节奏,纸带显然会滞后于交易活动数据,尽管那时的每日成交量极少超过500万股──如今单个的热门股或者还不那么热门的股票一天的成交量就可以和它一样多。买卖股票的指令需要手写到小纸片上,并通过气动导管传送装置把这些小纸片运往处理室集中进行指令执行。为了在交易大厅内展示价格波动,有专门的报告员在展示墙上固定锯齿形状的价格标度盘,并不断调整价格。当委托单一拥而上时,要始终维持最新价格怕是强人所难。在交易所之外,大多数经纪公司雇了"粉笔工"和"张贴工",让他们随着报价变动不停地擦去旧的报价,写上新的报价。今天的大投行除了在纽约金融中心之外就基本上一点儿也不为人所知了,那些比较出名的叫做"经纪商行"(wire house),是它们支配了华尔街。它们在外地各市都有办事处,并通过线缆传送买卖指令。其中美林银行(Merrill Lynch)是最大的经纪商行,它一旦推荐某只股票,那只股票肯定会有强烈的动作。如果美林让它的股评队伍建议客户买宾州中央铁路(Penn Central Railroad),可能一下子就会出现50万股的买单,让交易室处理不过来。而在偏僻地区,比如托莱多或是克利夫兰,独立经营的地方经纪公司则各霸一方。经此回顾,我会说当时我做出去华尔街的抉择真实反映了一种投资理念,一种最终让我的整个生涯蓬荜生辉的哲学。投资业务在1955年备受冷落,更谈不上吃香。最优秀、最聪明的求职者通常会投奔诸如福特汽车和通用电气之类的大公司,期望某一天能在这个行业中崭露头角。我却无此雄心壮志,相反,《巴伦》(Barr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使我去了四家国家证券经纪公司参加培训,这四家公司是美林公司、Blyth公司、美邦(Smith Barney)以及培基公司(Bache & Co.)。我对自己成为股票经纪人的前景很有信心,我还带了一封一位金融学教授的推荐信,他曾经劝我考虑从事投资职业。如果不是希德尼·罗宾斯(Sidney Robbins)教授,我只能说要取得投资事业的成功还真需要个人的运气和象牙塔里拿来的高文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