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打响执行攻坚战 降息打响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战”



    6月7日,央行发布降息决定,自翌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并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定为基准利率1.1倍,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定为0.8倍。

  这是自2008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降息政策此时出台,与欧债危机加剧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内经济形势不尽如人意,温家宝总理所言“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显得分外紧迫,而要实现“稳增长”,就必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最好的办法就是降息,而恰恰5月份CPI回落到3%,为降息提供了空间。

  降息不能完全解决信贷需求问题

  不言而喻,降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直接作用就是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信贷需求。此前信贷需求疲软,既有供给的问题,也有需求的问题。供给的问题是银行流动性不足,以及监管指标的制约,此前连续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信贷供给潜力已基本具备。但是,还有另一条绳索没有解开,大家似乎也忘记了,就是贷存比。今年以来银行业全行业的贷存比,已经高于2009年年中时的水平,当时为刺激银行信贷增加,监管机构放松了贷存比要求,而现在不少银行的贷存比可能已经接近75%的上限,没办法继续增加,如果不进行调整,信贷的增加是有限的。

  其次是需求方面的问题,仅仅降低存准率和贷款利息并不能让信贷需求增长。正如西方经济学的一句名言,“在经济疲软的时候放松货币政策,就像推一条软绳”,信贷的增长必须要有敢于借贷的人,敢于在经济疲软的时候继续投资,过去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在这样做,但在前一轮的调控政策中,这些都被控制住了,只剩下纯粹的基于市场需求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又有很多是在出口和房地产的产业链上,二者至今都不景气,所以需求乏力。但是我们看到在此次降息中,对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利率也进行了适当的下调,来刺激购房者资金的需求;与此同时,宏观当局又重新启动了对铁路、地铁、机场等基础建设的项目审批和开工,这就意味着贷款需求的主体会逐渐增加。

  观察降息政策出台后各银行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无变化,仍然是3.50%,有变化的是一些中小型银行,它们把存款利率调高到最大限度的3.75%。从理论上而言,也确有其合理性,因为大行的网点比小行更多,服务更便捷,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所以大行的存款利率比小行更低,也有一定道理。利率市场化等于展开了一场银行业的马拉松比赛,竞争会很激烈,但是最终的胜出者并不一定是开始跑得最快的银行。也就是说,即便它们以更高价格抢到存款,也不一定是最后的胜出者,“抢到钱”后还要看能否以安全高效的方式用出去,如果不能有效经营,钱多了只会是负担。

  利率市场化须放开综合经营

  比降息更让人关注的是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这是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意味着银行业“白刃战”时代的到来。目前,利差仍然是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银行全部利润的80%,利率市场化必然压缩银行净息差。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分业监管的限制,银行并没有获得进入其他经营领域的权利。从银行竞争的角度来看,银行间不仅要竞争贷款客户,还要竞争存款客户,而在过去是不需要的,因为各银行的存款利率一致。当然隐形的价格并不一样,比如配置的“营销费用”导致了不同的价格,简单地说,就是请客户吃饭等费用。现在有了存款利率的浮动,实际上就把隐形的“营销费用”透明化,使得竞争更加面对面、白热化。

  而一个更为严重却又被许多人忽略的问题是,我国银行综合化经营的限制,除了“吃利息”和手续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很少。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压缩利息差,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后,没有其他的收入代替,那么银行的生存就会面临挑战。目前银行与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相比,只有一项可以吸收存款的特权,除此之外,在业务领域银行已经处于全面的弱势。银行只被允许进行存贷款和买债,连做理财都像做贼一样,随时都面临被“抓”的危险而只能“打游击”,但是基金、券商、保险、信托已经全面开放,它们除了不能吸收存款,银行能做的它们都能做,银行不能做的它们照样可以做。现在大量存款从银行账户里流失,长期下去,银行会有问题的,要避免银行倒闭潮,就必须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放开综合化经营,让银行有多碗饭吃,而不是只吃息差这一碗饭。

  银行自主定价缺少参照

  实际上,我国的大部分利率都已经市场化,比如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协议存款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等,都由资金供需双方在市场上自行确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座堡垒,而此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就是打响了“堡垒攻坚战”。一旦存贷款利率完全放开,接下来首当其冲的是银行自主定价能力问题。银行的定价需要有个“锚”,这个“锚”就是对未来的通胀预期,西方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普遍自觉不自觉地建立了通胀目标制,比如欧洲央行保持长期通胀率不超过2%,美联储的目标长期PCE在2%左右,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货币当局,都建立了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然而,我国央行还未建立该制度,这样使得市场对于未来的通胀率出现巨大的分歧,市场化利率定价变得很混乱,这其实是央行应该做的。要建立起具有约束力的通胀目标制,就需要提高央行的独立性。相较而言,贷款利率有更多的参照,比如说企业债券的利率等,可是没有与存款利率接近的指标,未来可以允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其利率实际上就是买存款的价格,只不过那是一个标准化的、透明的价格,存单的额度可以由大到小,这个价格是公开的,谁都可以看到。随着未来允许的浮动区间的扩大,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准性就会被削弱,所以,未来央行还需要寻找新的政策指标利率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尤其是在日常操作上。过去基本借助央票利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现在央票已经不发了,存贷款利率也已经开始浮动了,所以得找个新东西来替代,但现在央行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此外,央行应该认真地考虑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或者货币市场的寡头垄断的特征,怎么保持市场平稳地运行,这个也很关键。

 年前打响执行攻坚战 降息打响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1288.html

更多阅读

人民币汇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

近日,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建议“中国央行应逐步淘汰存款准备金制度,提高银行体系资金配置效率”,与此同时,他建议央行应该制定并公布一个明确的短期政策目标利率,以稳定市场利率,避免市场对央行的政策举动有错误理解。任志刚2009年被任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详细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1、利率市场化的提出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非居民金融账户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

      居民金融资产就是可以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的资产,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主要有两种形式:股票与金融债权,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主要有现金、股票、储蓄存款、债券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比例占呈逐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拼图利率市场化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的限制 。自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改革的决定和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算起,这是20年来中国终于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管制目前只剩下最后的一块“硬骨头”,即对存款

赵锡军:利率市场化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利率市场化”是近20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今年年中,终于打响了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场战役——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学者将这场战役称之为银行业的“白刃战”,它标志着银行躺在利息上过舒服日子的时代将终结,靠

声明:《年前打响执行攻坚战 降息打响利率市场化的“攻坚战”》为网友少年玩心不玩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