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



  从家族主义向经理主义过渡,一直是产业界、理论界、舆论界所大力倡导的事情,但这并非仅仅是一种时髦,而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强烈渴望。


中国的民营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个私经济开始发育,原本或许就是为了扩大家庭收入的需要,或者为了个人发财致富的需要。但是经历30年的发育,中国民企早已超越了原来提篮小卖、前店后厂的时代,已经跨入国内甚至国际大市场的竞争,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力。在这种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向经理主义过渡的需要逐渐显露出来。


 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

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雇工数量越来越多,事务繁杂,老板还想像原来那般事无巨细地统包统揽,精力上已经顾不过来了。家族化的老板,好像网上的蜘蛛,企业的一切事务都以他为核心,一个老板一天要接打几百个电话,没有老板,一切就变得一团糟。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扩张已经变成老板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为此,不得不分权给经理人。


企业规模扩张,追求的是资本的规模效应,为此不得不纳入更多的家族以外的资本,股东之间,既要寻求资本合作,又要保持合股企业的事权统一。而股东之间常常因为意见不合、利益分歧,彼此搞得心力交瘁。为此而不得不寻求一种协调股东之间责权利的有效机制。


企业要跨地跨区域经营,多处布点,分厂分店常常在千里之外,老板鞭长莫及。不扩张则失去商机,扩张又顾忌驾驭无方,为此而不得不寻求对经理人的有效驾驭机制。


企业要规避风险或者想要涉足新兴的高利润行业,必须进行多角化投资,无奈隔行如隔山,新行业的市场、技术、人脉,都是自己一时半会儿吃不透的,又面临投资收益的诱惑,又无从打入其中,如何寻求陌生领域的可靠合作对象,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老板苦了半辈子,“做企业如同做孙子”,其中的哀苦,冷暖自知。如今希望从企业事务中跳出来,适当超脱一下,搞个控股公司,以资本运作,总揽全局,无奈难以找到合适而又可靠的人选,帮助其打理企业的摊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经济学上来说,企业家自来是一种稀缺资源。老板将企业一手做大,证明了自己的企业家才能,却无从证明自己的子女一定有同样的企业家才能。让富二代接棒,弄不好搞个“崽卖爷田”;收手不干,企业的资产价值又会大大缩水。如何能够把自己一生的事业留存下去,同时能够让子女继承的财产不至缩水,又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接触到的很多企业家,都对上述问题有这样那样的苦衷,而所有这些问题,根本上都属于从家族主义向经理主义过渡的阵痛和困惑。有很多企业家讲,如果谁能够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那对中国企业界的意义就太大了。但是,这还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感受和苦衷,而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整体和宏观经济整体来看,向经理主义过渡,还有更大的时代紧迫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144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为网友醉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