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



   与此相对照,外国的企业,却似乎总是享有高利润、高附加值。1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时候表现为产品的质量差异。同样的产品,中国的产品就属于中低档产品,价格低得可怜,外国的就属于高档产品,价格高得离谱。为什么呢?人家的质量好,没办法。记得我在日本学习的时候,有一次朋友小聚,要喝葡萄酒,买个开瓶器。日本产的要几千日元,觉得不合算,跑到百元店(所有商品都只卖100日元,折合人民币7元钱)里买了把国产的,结果,这把开瓶器第一次用来开葡萄酒瓶的时候,居然眼看着这把开瓶器中间部位的钢材,就像糖稀一样地,软软地被拉断了。我很奇怪的是,葡萄酒开瓶器又不是什么复杂机械,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造的好一点?


还有我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最早从一个亲戚手中得来一个日本的一次性打火机,做工造型都非常精美,被日本客人作为礼物送给这位亲戚,以示友善。他又转赠给我。后来中国人也能生产了,我差不多一个月要买一只,有时候一个月要买两只,不是因为打火机的燃气用得快,而常常是因为,打着打着,开关居然给掰碎了,更离谱的是,打火机常常在裤兜里发生爆炸,吓人一大跳。


也有的时候,表现为关键技术差异。比如电脑,现在差不多都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是中国生产的所谓高科技电脑,却不挣钱。为什么呢?打开一台电脑一看,附加值最高的CPU,那一定是美国产的,内存硬盘是台湾产的,显示器是韩国三星的,而真正中国做的,就是个鼠标键盘,还有最没技术含量的机箱。


还有的时候,中外产品的价格差别,甚至和技术、质量都没关系,比如家具。进入国内任何一家家具店,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就是推销员比顾客还多,顾客一进去,推销员就像拉皮条的一样死死地缠着你。可是在瑞典人开办的宜家家居,里面的客人却像赶庙会,呜嚷呜嚷的,难找的反而是店员。而宜家家居的产品,价格昂贵,质量也就是一般,而更关键的是,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产的,贴着宜家的牌子,为啥就这么吸引顾客呢?说白了就是品牌信用。至于所谓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附加值全让外国人赚走了,这个例子已经被大家举烂了。


对于由技术、质量、品牌而造成的产品(或零部件)附加值差异,台湾宏碁的前老总施振荣,曾经用一个“微笑曲线”(见图1-1)做总结: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嘴巴形成一条两头上翘的曲线。这个曲线,从左到右,可以代表产品的大至流程: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再到品牌营销。施振荣的意思是说,曲线上翘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部分,附加值高,而下垂的部分,也就是生产制造,附加值低。1这大致描述了国际产业分工的附加值分配格局。


图1-1 微笑曲线


但是附加值的分配,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格局?实际上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垄断。如果你所从事的生产环节是垄断性的、独特的、别人无法复制的,你的叫价能力就强,分割到的附加值就高,反之则反。掌握设计研发能力,是一种垄断;拥有独到的品牌信誉,也是一种垄断;甚至生产制造的部分,如果你的企业能够有独特的能力是产品质量格外精良,别人做的都不如你好,也是一种垄断。拥有这种垄断能力,你就可以享有高利润、高附加值。


那么,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精工制作等方面,形成一种垄断实力,又是如何办到的呢?简单地讲,是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渐培育出来的。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大多具有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专利技术,而是不断地生成技术专利的研发能力,而这需要培养一支研发队伍,通过资金的投入和时间的积累,不断锻炼培养才能形成;品牌,并不等于仅仅是砸钱做广告,取得轰动效应,各领风骚三、五天,而是通过时间的证明,你的产品质量、你的服务,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才可能在消费者中赢得信誉;而生产制造系统的技术精良,同样需要不断完善的管理和一支持续锻炼的技术工人团队。


所以,如果说中国的产业界是一种“采集狩猎文化”的话,那么发达国家的企业,流行的就是一种“农牧文化”。人类发展史上,“采集狩猎文化”向“农牧文化”的过渡,是一场伟大的进步,它使得人类的生存,不再是完全依靠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人类自己的辛勤耕耘、养殖,获得可靠的食物来源。而发达国家的企业与我们的差距,就在于它的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投资机会,这种机会是通过培育自己企业的研发能力、打磨自己的员工团队和管理系统、在消费者心中栽培自己的品牌信用、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而获得的。


而这种自己培育独特的垄断竞争优势的能力,显然需要企业有一种持续的发展模式,一种长期经营的心态。家族企业,在偶然的意义上讲,也可能做长期持续的经营;而要想使得企业的长期持续变成一种必然性,却唯有向经理主义过渡。


企业的持续发展,不能寄托于一代企业家,而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前仆后继地把企业持续做下去。一个家族不可能寄望代代都产生优秀的企业家,所以一个家族企业常常赶不到一两代就撤摊子了,怎么可能有长期持续经营的打算。但是经理主义的企业却可能从职场上源源不断地挑选胜任的职业经理人,使生命之树长青。


企业的技术垄断优势,不可能寄望于购买几个专利技术或者几台先进设备,或者从市场上重金聘请几个有现成技术的专家。技术垄断需要企业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培育一整只技术研发团队,从他们个人研发事业的开始就培育他们,让他们以企业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平台,然后才可能不断地收获他们创造的成果。


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的精良,也不可能寄望于总是从市场中招聘一些廉价的非熟练工人、流动工人大军,而需要让他们在企业中安定下来,针对企业的特殊生产系统,在干中学,不断地打磨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能力,通过精细的、不断完善的管理体系,沉淀在企业生产管理系统中,由此才可能形成德国、日本那种外人无从仿制的产品质量。


最后是品牌的建设。没有哪一种优秀的品牌,是可以仅仅通过砸钱做广告就能短期吹牛吹出来的。品牌的信用,总是依附于不断超越的技术设计和研发能力,依附于长期稳定的精良产品质量和服务,并通过时间得到检验和积累的。


显然,所有这些只有过渡到经理主义才有可能。只有经理主义的企业,才可能突破家族一代企业家的寿命局限,使企业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布局;只有经理主义的企业,才可能有一种开放的公共事业的文化,让企业变成大家的事业,而不是个人(家族)的私产,从而才可能让管理者、研发人员、熟练工人在其中得到归属感,并为之齐心协力,奋斗终生。


附:一个日本管理者关于中国产业现状的看法


…………

 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


1. 世界工厂不等于血汗工厂


有人把日本人比做蚂蚁,但与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差得远。在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这些工厂技术低、效益差,唯一的优势就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中国人在支撑,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住着简陋的房子,过着最低级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以小时计算报酬,他们是全球工资最低的。一些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们的劳动时间平均长达12小时以上,不被工头逼着不肯休息。本人工作的企业有一些从事环境卫生的中国女工,她们一声不吭、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10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也没能人直接管理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他工厂的卫生女工收入高一点点,她们就十分珍惜。当听说她们能把收入的80%寄回家时,没有人不惊讶,以日本人的观点看,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消费都不足,何况她们还必须付房租和水电费。我曾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工作过,即使在落后的缅甸,要工人加班都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会提出很多要求。在菲律宾,这样的苦活他们是不会干的,而且菲律宾人干一个月后会休息一个月,等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得干干净净后再去干活。在印尼,这样的工作根本没有人去干。所以我认为,这些所谓的世界工作落户中国,是由吃苦耐劳的中国人的血汗支撑着,这些工厂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生存的,除非有中国人。


2. 没有熟练的产业工人,难以达到世界工厂的标准


在中国的南方、北方各大城市,大批劳动大军等待着就业机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十分稀少,这是由于大部分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缺乏技术支撑造成的,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们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基本的岗位培训。同时由于工厂缺乏长远计划,往往是什么好卖就一窝蜂似的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变更。大部分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然后到市场上重新招聘,这就造成绝大部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的时间,产业技能无从提高。日本在技术开发上不占优势,但有一支世界无可比拟的技术精湛的产业大军,他们从事相关工作几十年,他们灵巧的手造出了世界上最精密的产品,这双灵巧的手在高等院校是教育不出来的,也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而是多年磨练出来的,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他们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现在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没有给他们磨练双手的舞台,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今年在这儿、明年在那儿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144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 《从家族主义到经理主义——中国企业的困局与中国式突围》 第一》为网友烟波的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