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专家把脉“危”、“机”之道



    白酒急速增长与宏观经济放缓而形成的巨大落差,让人们在看好白酒的同时,也对其未来产生了疑虑和担忧。其中的焦点就在于,如何在市场渠道中成功消化白酒急剧扩张的产能,进而主动掌握“福”“祸”运转的历史规律,完成产业的再次华丽转身?

  杨志琴 以史为鉴

  本届论坛发起者、《东方酒业》总编辑杨志琴女士在开场致辞中认为,2012年作为中国名酒诞生60周年的纪念之年,是非常值得业内人士特别关注和反思的一年。

  谈及论坛主题“中国名酒60年?流通渠道价值思辨”的缘起,杨志琴说,纵观60年来的中国酒业,特别是白酒产业的变迁,发现它有两大重要看点;一是中国名酒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历史命运,让这些产业从当初的作坊式生产走上今天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二是伴随白酒产业的变化,今天中国的酒类商业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快速崛起。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行业有没有希望,不是看它产业做得有多大,而是要看它的商业成熟度究竟有多高。这一观点,在家电行业、IT行业都已得到充分印证。也正因为看到中国白酒的希望,看到了其商业力量的快速崛起,才有了今天这个主题的产生。

 上篇:专家把脉“危”、“机”之道
  “以史为鉴”,杨志琴说,通过全面回顾名酒60年来流通渠道的历史变迁,探索经销领域价值转型和内在的动力,通过分析主流酒类企业的发展历程和行业格局的变迁,进一步促使酒类经销企业提升自身发展的产业价值观,提高企业文化、技术水平,巩固和扩大经销企业发展的速度,促使产业升级,以及寻找经销企业在名酒发展中的价值与地位。

  朱思旭“度”之思辨

  因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酒类市场素有“准国际”之称,酒类市场总量高达300多亿元,其中白酒销售总额突破130亿元。独特的市场地位成功培育了 “茅台”、“水井坊”、“稻花香”、“酒鬼酒”等知名白酒品牌,同时也成为“马爹利”、“轩尼诗”、“拉菲”等洋酒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福地。而大牌云集的市场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有实力、有网络、有队伍的酒类流通企业。

  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应邀参加本次论坛。作为中国唯一“准国际市场”的舵手,他的观点给我们带来更多“市场化”的启示与思考。

  什么是“度”?朱思旭说,“度”是一种分寸,质变发展为量变是“度”,上下底线是“度”,过或不及还是“度”。“度”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做人有度,做事也有度。由此而言,酒的好坏是“度”,平衡是“度”,价格是“度”,口感也是“度”。“度”之于酒,不可或缺,不可不控!

  “产品之度”

  产品为什么说要有度呢?从技术上讲就是酸碱平衡。比如低度酒,处理得不好就有问题,现在白酒的产品都在走向高端化,其实最好的酒是口感合适的酒,你不喜欢的口感一定不是好酒。在朱思旭看来,现在酒类的产品都在努力“高端化”,酒质,包装,价格无一例外,但是现在有些品牌为了要实现超高端化、奢侈品化,劲使得有些过“度”了。过“度”以后,可能卖一个好的价格。但是,就像是声波,听到的声音一定是在一个区间内,低于这个区间我们听不到,高于这个区间是超声波,我们也听不到。喝酒也是一样,恰到好处的那是一种享受,“醇”字左边是“酉”,右边是“享”,过量饮酒会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注意“度”。

  “营销之度”

  朱思旭认为,白酒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也有一个“七年之痒”。所谓“七年之痒 ”,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即七年一个大周期。酒类产业的发展尽管有一点滞后性,但同样也有“七年之痒”:比如1990年到1997年,1998年至2004年,白酒产销出现的两次高潮。在新的七年之痒到来之前,我们需要反思,过去的营销手法和模式给今天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同样,朱思旭用“度”进行了阐释。从过去的“一招鲜吃遍天”到今天的多元化模式并存,营销之度在于创新层面的“力度”,而创新之“度”,就是历次“危机”中对机会的把握程度。

  对未来营销之度的走向,朱思旭提出两点:其一为电子商务,朱思旭认为电子商务是终端媒体化的一种商业模式,值得研究;其二为产品证券化,这一模式尽管看似偏离了传统营销之“度”,已经变成了一种金融化操作的方式,是产品证券化以后必然出现的趋势。两种模式代表了营销创新之度,参与到里面有可能获得这个财富,但需要极高的“认识度”,另外对“参与度”要有控制力。

  “协会之度”

  朱思旭以广东酒协为例进行了阐释。他说,协会作为公益性组织,首先要让老百姓喝上放心酒,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销售酒的平台。协会是一个由生产流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相关人员多方联合的组织,生产、流通、协会的联合之度好比太极,是一个共建、共存、共荣的圆,要让这个圆更加和谐完美,就要达到一个“度”的平衡。

  铁 犁“腰部”崛起

  行业战略分析专家铁犁认为,在中国名酒60年这一历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与后30年。前30年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白酒供不应求,可不去深入探讨。后30年则发生了三件大事,且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产业价值链的变化造成了影响,甚至改变了参与者的命运,尤其是渠道商的命运:

  1989年,随着宏观经济制度的变迁,双轨制的出现使得中国白酒在这一年以一种戏剧性方式,进入市场经济制度。在这之后名酒放开,渠道转型,国企转民营,形成了中国酒业渠道当中的第一批企业家,当时的国营企业以及后来部分经过转制的民营企业酒商,目前仍然是中国酒业的中流砥柱。

  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再一次改变了中国酒类的历史。这一时期以“浙江商源”, “福建吉马”为代表的经销企业,他们以买断为主要手段,抓住机会迅速发展,成了目前白酒销售企业中的骨干力量。值得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此时,新兴的业态已经出现,新的革命已经在酝酿,只不过当时并未关注。

  2008年,这是即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轮变化。以北京酒仙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及华致酒行、久加久有限公司的连锁业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是这一轮变革的主流,他们代表了未来,代表了新生的力量。

  这三股力量的结合,将构成未来10年渠道的中流砥柱。

  危机的表现尽管每次都不一样,但总是蕴含着机遇。面对这一轮危机,渠道商的机会在哪里?铁犁指出,白酒产品经过市场的淘汰和企业的主动升级之后,腰部开始丰满,顶部开始扩张,市场开始合理经营,二线企业的比重即将增加。那么“腰部”在什么地方崛起?用价格带描述就是次高端和准高端。对渠道商而言,对这一点的认知尤为重要。

  在这轮危机中,几个现象值得渠道商注意:一是厂商关系的又一次调整,二是香型领袖地位的再次改变,三是消费升级的趋势。对渠道商而言,尽管与上游企业相比,产业的集中晚了10年,但再经10年之后可能跟他们一样。任何一个产业一定会集中,上游集中必然会带来下游的集中,只是时间而已。未来10年,是经销企业的10年,这一点从企业品牌营销趋势中可见一斑。抓住腰部崛起的机会发力,对渠道商来说势在必行。

  铁犁认为,危机来临一定要注意市场的变化,要明白变的原因和方向,也要看到这里面的机会,充分把握机会。10年之内,稳定是可以期待的,高端酒还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紧抓名酒资源的思路还要继续;第二,要积极开发腰部产品。目前机会主要集中在二线企业当中,他们已经完成了主品牌的定位,完成了渠道的重组,像“稻花香”、“景芝”和“河套”等很多正在崛起的优秀企业,渠道商要争取跟这样的企业合作,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力量。

  徐 岩 源头之思

  随着白酒“千亿元”生产区域的不断出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产能过剩。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国白酒应该怎么去发展?

  著名白酒专家、江南大学副校长、江苏酒类协会副会长、白酒分会会长徐岩教授是白酒行业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市场消费不仅决定着产品研发的方向,也决定着学术创新的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面对和迎接社会的转型、产业的升级,这不仅是流通领域,也是酿造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他认为,中国白酒由于有着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伴随我们走了2,000年,还会一直伴随我们走下去。比如日本的烧酒,过去是非常小的行业,清酒才是主流,但是这几年,日本的烧酒从几十万吨增加到140、150万吨,而清酒从120万吨现在下降到只有30、40万吨。日本的烧酒就是我们传统的白酒,我们现在叫蒸馏酒。但是,我们的酒如何抓住这样的商机呢?这要先解决几个问题,比如消费的问题,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现在80后、90后的需求,把这些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好了以后,又反馈到酿造行业,改进技术,要保证这样的需求能够实现。

  另外,企业还需要解决如何科学酿酒,也就是要解释清楚酿造的科学,而经销企业要传播如何科学饮酒。在他看来,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环节乃至研究领域有机连接起来,方能有效传播企业的文化、产品、品牌乃至行业的意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1532.html

更多阅读

上篇:城镇化进程中的白酒之路

     100多年前的恩格斯说过,250万人集中于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历史表明,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变的必由之路。  任何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往往都与城镇化发展相伴

AMT咨询:知识管理与IT融合之道

     近日,由国内管理咨询公司AMT主办的题为“知识驱动 管理成就”全国巡回论坛在京落幕。会议吸引来自各行业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协会机构、资深媒体工作者近150人,共同探讨了知识管理这一企业界热门话题。AMT咨询IT解决方案事业

向名企看齐:名企总裁跨地域管理之道

美国海军中40%的士兵往往在4年服役期未满就退役离去,而征募一名新兵去海军训练营接受为期9周的培训大约需要花费纳税人35000美元,如何留住水兵一度令美国海军感到头疼。美国王牌战舰舰长迈克尔·阿伯拉肖夫却在“本福尔德号”上创下

声明:《上篇:专家把脉“危”、“机”之道》为网友心如止水方自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