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培育企业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产出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和“家族”色彩浓等原因造成其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生命周期远低于中大型企业。因此,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父爱主义”的关怀促进其尽快成长和壮大。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政府对小企业支持的政策力度在加大,但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众多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融资难问题则是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大力扶持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小企业融资难剖析
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小企业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模式,结合当前我国国情,经济转型、金融体系不够完善等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之一,以下几点是较为重要原因:
第一,小企业的特性所致。小企业信用资质相对较差,抗风险能力弱,未来变数较大,这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一是小企业一般规模小、资产少,企业经营模式尚处于摸索期,对低成本、单一销路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较弱。二是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同时缺少信用记录的积累,尤其是有部分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进一步增加了融资成本和难度。三是小企业的治理结构也不够完善,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大多数小企业在融资时无法提供合格、可信的财务信息。这些问题都使得小企业在融资时,无法满足出资人的要求。四是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很短,未来不确定性非常大。根据民建中央调研的结果,目前我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
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不只是中国存在,即便是资本市场发达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小企业融资也并不顺畅。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调查,23.7%的小企业在2年内消失,由于经营失败、倒闭和其他原因,有近52.7%的小企业在4年内退出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对于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非常谨慎。
总之,小企业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在资本市场并不占优势,融资难是小企业与生俱来的问题。
第二,我国经济转型中必然面临的挑战。经济转型需要依赖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同时也需要依靠小企业。小企业规模小、经营相对灵活,善于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能有效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因此是经济转型过程先锋队。但客观而言,这就要求小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升级产业模式,对小企业当前的经营则是极大的挑战,一方面要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化粗放式经营为精细式经营,化资源型为技术型,化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另一方面要能把握市场动向、确定市场定位、找对产品销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实际上,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尤其是众多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小企业,资源依赖性高、设备技术落后、管理较为松散,对它们而言转型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打击。因此,转型可能带来两种现象,一是新的小企业层出不穷,发掘新的市场机会;二是现有小企业生存难度增加,信用风险增加。
第三,小企业融资体系不健全、融资途径狭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目前我国小企业融资除自身积累内源性融资外,外源性融资主要途径是银行贷款,少部分会通过民间借贷解决,而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情况较少。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企业而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了解甚少,缺乏参与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理念,而且资本市场市场的特性决定小企业不是其主体。从银行而言,传统银行业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网点较多,分布各个地区,因此贷款业务发展的动力较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也表明,企业在发展初期,受制于信息和资产规模等条件,外部融资约束较紧,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度较高,这是企业发展特性所致。较为狭窄、单一的融资渠道导致小企业应对融资变化的能力减弱,信贷调控对小企业融资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第四,银行体系对小企业贷款动力不足。银行是逐利的商业机构,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成本最小、效率最高、风险最可控的贷款方是优先选择。小企业信用风险较高,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资金需求规模小,银行贷款给小企业意味着前期的审查工作增加、后期承担的风险增加,而如果贷款给大企业,则工作量少且业务量大收益高。同时,部分小企业由于抵押资产不足,信用风险过高,可能超出了银行风险控制标准。因此,总体而言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动力不足。此外,自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在追求效率和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对缺乏信息透明度和信用比较差的小企业提高融资成本是其理性的、必然的选择。
小企业融资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的原因,也有小企业、金融市场微观主体的原因。细剖我国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并不是无道可解,重要是对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通过政府的“父爱主义”和市场化手段的有效集合,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二、中小企业主的融资冬天
2011年或许是中小企业家们最难过的一年,金融紧缩了两年,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雪上加霜。10月份,投融资专家张雪奎教授到江门讲授《中小企业融资实战课程》,在座谈会上,面对记者和市领导,一些企业家大倒苦水:
生产成本上涨、海外订单不断,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扩大生产,这是目前从事皮具生产的姜政委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记者的询问,姜政委只能苦笑道:“现在我就是有订单也不敢接了!”他进一步解释,主要销往海外的皮具利润并不高,而各种成本则是一涨再涨,“两年来,为了留住工人,工人工资涨了20%以上。原材料方面,皮料、PU等物料则上涨了30%。”
“最头痛的是不知道订单怎样去做,那时想做外贸,钱又不够,去借钱是我最心酸的,讲不出来滋味,讲出来就会流泪,那个时候最艰难啦!”来自开平县的小企业主姜先生,如此陈述自己的融资故事。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说完这段话就抽出旁边的纸巾擦去眼角的泪。
梁振超的创业资金来自父母,这和珠三角地区企业主的一般做法一样,需要资金会首先考虑向亲朋好友周转。梁振超告诉记者:“但是现在身边很多朋友也都有自己的企业,市场一旦不好,大家都一样艰难,已经不可能从朋友那边借到钱了。”“之前问过一家银行,要贷款得抵押土地或者房屋等不动产。按照这些不动产的估值的60%给贷。当时我的资金缺口将近200万,我根本拿不出价值300多万的抵押品,只能放弃。”江门市一家五金厂企业主梁振超向记者和张雪奎教授吐露了心中的无奈。
根据日前阿里巴巴集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的《珠三角小企业经营与融资现状调研报告》,珠三角地区53.03%的小企业从未借过款,都靠自有资金周转。
此外,阿里巴巴7月份发布的《浙江省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也显示,97%的受访小企业主认为从银行贷款存在困难。曾经成功融资的企业中,融资额度10万元至100万元的仅占13%,只有5%的企业获得100万元以上的融资。数据不仅显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大,也显示了融资金额的不足。
困扰中小企业主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最近国家宏观政策相对放松的趋势似乎给解决此问题发出了积极信号,但是从中小企业主的情况看,似乎寒冬还很漫长。
三、冬天里的阳光:区域集优债务融资
1011年11月4日中国银行间市场协会副秘书长杨农宣布,首批两只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成功,来自广东佛山和山东潍坊的11家中小微型企业率先通过区域集优模式共募集资金5.39亿元。资金虽然不多,但是这是一种新的融资渠道,按照投融资专家张雪奎教授的说法,虽然只是冬天里的一点阳光,如果能够推行开来,还是可以给中小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这两只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债项评级为AAA级,发行期限3年,发行利率6.2%,主承销商都是国家开发银行,地方政府担任组织协调人,并由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担保。其中,山东潍坊市2011年度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设立的专项风险缓释措施是由地方政府设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初始规模不低于2亿元;广东佛山市2011年度第一期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设立的专项风险缓释措施是由地方政府设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规模1亿元,同时,地方政府每年按照发行金额的2%为发行人提供补贴。
发行人之一的山东创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兴梅表示,此次债券发行最大的特点是快和长。快是指融资准备期短,从开始接触这个项目到发行成功前后只有4个多月,而发行期限则有3年,这使得这家科技型小企业能更加从容地安排使用资金。
区域集优融资模式是我国债务资本市场上的又一项创新,它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的债务融资方式。
按照投融资专家张雪奎教授的说法,由于小企业自身原因,决定了全球各国政府对小企业采用“父爱主义”的方式扶持小企业发展。近期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地方政府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推动的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则是对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一种有益探索和创新,并通过三方联系会议制度、合作框架协议等方式确立合作模式、明确各方职责的工作机制。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是指依托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交易商协会,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各类地方企业,并联合商业银行、地方担保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做债务融资服务方案,并提供全产品线金融增值服务的业务模式。
区域集优债务模式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地方政府建立小企业实现直接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二是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的保障机制;三是通过中介机构的增信,帮助大量中低信用等级小企业实现首次直接债务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四是实现我国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规模的明显增长,其具体融资规模由当地政府根据本地小企业发展规模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