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卿 卢俊卿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



 卢俊卿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


     张华强


日前人们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先生的质疑中,误把卢俊卿先生当成慈善家或者政治家,其实他是一位商人。如果说其女以24岁掌管“15亿项目”,出任“‘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可以被称为成为郭美美第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卢俊卿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以从商而推出重量级人物,在当前或许是一个开始,这要从类似于“奇货可居”的资源论说起。


偶识卢俊卿先生的资源论


2002年,卢俊卿的天九伟业广告公司取得《发现》杂志的广告代理权,卢先生成为《发现》杂志社社长。因《发现》杂志我与他见过一面,他的关于资源的说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一位过去的同事因为企业倒闭而自谋生路,决心设立一个“《发现》杂志西安工作站”,邀我挂名加盟。刚好卢俊卿先生到西安来检查工作站的工作,这位同事或许是想证明“西安工作站”的实力,又邀我与他分享了这份荣耀。卢俊卿先生由一位秘书陪着,向我们做了一番指示。主要意思是,《发现》杂志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比如组织会议,编资料出书,举办培训班等等。这些资源将会不断地推出,大家要将这些资源利用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卢俊卿先生举了一个例子:《发现》杂志封底照片,登出来像女明星,这既可以做企业的公关形象,又可以作为一件礼物送给照片的主人。照片的主人也高兴,再拿出来给别人看,当然很令人羡慕。


当时因为急着出门,我没有细问卢先生所说的“资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针对谁而言,但是他的意图我是明白的,那就是鼓励我们努力做好“西安工作站”的工作,这些工作绝非仅仅限于推销杂志。更重要的是,参与“西安工作站”的工作是在为自己奋斗,而卢先生的主管的杂志倒像是在进行布施,就看我们自己是否珍惜了。我怦然心动,暗为卢先生的资源论而折服。


然而,当卢先生突然被媒体聚焦,经商轨迹被描绘出来之后,我对卢先生的资源论才有了更深全面的理解。资源论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能够获取资源。依靠人脉关系往往可以空手套白狼,获得别人的重要资源为自己所用。比如卢先生获得《发现》杂志的广告代理权,该杂志就成了他的一块阵地。该杂志在市场上影响越大,对他越具有资源价值。接下来,就是将资源变现,将资源用够。比如该杂志的记者、特约记者、理事、理事单位直至副理事长等等头衔都可以换银子。还如以该杂志的资质搞资料汇编,在论文从入选到开会交流,再到评奖、出书等环节,卢先生都可以赚钱一次。不同的获奖级别明码标价,然后在证章证书上再收一次“成本费”。至于建立“××工作站”,实际上是对这种商业模式的简单复制或者“直销”,目的是搞规模扩张。当一种资源被耗得差不多的时候,还有新的资源在前头。当然,这种资源论并非卢先生的专利,不少人也都在践行,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连“土匪文化”都可以当作资源来赚钱的现象。至于将慈善当资源,或许不是“最后的晚餐”。


在卢俊卿先生的成功背后 


卢先生被媒体称之为政商中介时,我又悟出卢先生资源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战国吕不韦在秦公子赢异人面前的承诺有不小的相似性:“吾能大子之门”。不过当时吕不韦并不隐瞒自己的目的:“吾门待子门而大”。吕不韦对赢异人说,我可以提供资源,光大你的门庭,提升你的地位,从而增强你的竞争力。而赢伊人正是相信了这并非施舍,而是一笔合理的买卖才愿意与吕不韦合作。如果说古今皆有“奇货可居”的可能,那么两者所居的“奇货”明显有不同:吕不韦的“奇货”是一个人;而卢先生的资源是用来向不特定的众人推销的。吕不韦提供资源的商业模式是收敛的、聚焦的;而卢先生的运作模式是扩散的,靠得是批量复制,不必对其效果负责。那么,卢先生的成功,除了他的努力和幸运之外,当是得益于以下的一些因素。


迎合社会浮躁心态,在包装神话中左右逢源。信息时代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经商理念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信息泛滥和浮躁心态相辅相成。按照酒香、巷子与信息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酒香、巷子的实际存在产生了一种双刃剑的作用:可以将酒香更为直接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可以用这种“呈现”直接代替酒香,反而使得真正酒香难以脱颖而出。从事实体经济的人产生浮躁心态后,急于成功、崇尚成功,又需要以成功的包装作幌子;这时候,信息这个特殊的资源正好利用真假共存的两面性翻云覆雨,满足正当和不正当难以甄别的包装需求。彼此的趋利避害,以及因包装获得的偶然成功助长了双方的浮躁。

 卢俊卿 卢俊卿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


瞅准社会底层重组过程中出现的“沦陷”状况,通过俘获人心而坐食人口红利。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被体制边缘化的人群被推向社会。这时候,掌握一定资源的人针对这部分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求,很容易将他们“收编”,获取人口红利。我的那位过去的同事设立“《发现》杂志西安工作站”,动因就是如此。他作为一位工程师,本来处于事业巅峰期,却因企业倒闭而下岗。在市场中左冲右突而依旧没有找到依托时,卢先生的“信任”对他无疑会产生相当的吸引力。且不论我的那位过去的同事事后是否成功,前期的投入全由自己买单,已经让卢先生有了收获。


利用主流价值观正常与不正常的错乱,在公信力受挫中浑水摸鱼。社会的浮躁不等于没有主流价值观,但是当主流价值观高高在上,各种潜规则盛行,正常坚持主流价值观反而成为不正常,不正常倒显得很“正常”起来。我们可以认为卢先生的资源论很另类,而卢先生自己则认为这不足为奇。在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中,卢先生在否认合影经济存在的同时,振振有词地反问:“所有的国际会议,国际惯例,贵宾合影有问题吗?”至于把会议当作资源,他说:“这个奥运会没问题,达沃斯论坛没问题,对吧,有的收会员费,有的收会议费,对不对,博鳌论坛也没问题,怎么我们就搞出来问题呢”?问题的答案在于,他是怎么利用人脉关系,拿到类似于达沃斯论坛、博鳌论坛的会议许可?


商业对人性的塑造不可忽视


一个在世纪初卖掉了房和车以维持企业生存的商人,十年后能承诺捐款一亿,当下支付一千万,当是一个成功者。而卢先生能够让其女以24岁的资历掌管“15亿项目”说明,商业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对人性的塑造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说卢先生的资源论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生意,非常接近吕不韦“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的生意经,那么卢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有待于历史的检验;而我们当前应当关注的是,为了防止富二代重蹈秦国易姓、至二世而亡的教训,重视经济实力对人性的塑造未必是多余的。


首先,企业家应当有严格自律的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意人生。卢俊卿先生的资源论虽然算不上高雅,他本人也并非大奸大恶,然而卢先生在慈善业上的受挫告诉我们,失去道,即使合法也会受到人们的质疑。道德不可能一天崩溃,但日积月累的侥幸终究会走到溃败的边缘。因此具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家应当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要像黄、赌、毒的买卖即使有无穷的利润也不能做那样,一定要用人性的光华掩盖住对财富的躁动,应当像史玉柱紧急喊停网游下乡那样自律。同样的,一切对人性产生不正面影响,利用人性弱点的致富之道都不可亵玩,否则就会重蹈“不韦迁蜀”的厄运。


其次,摈弃发展速度主义,校正社会基层组织泛生意化的幻相。改革开放的成功使得中国很快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富裕程度;然而有专家告诉我们,中等收入国家不能继续依靠在贫困阶段行之有效的增长模式,否则就会两头受压:一头是来自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的竞争,另一头是来自高收入经济体通过创新和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在人性的层面也是一样。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减员增效式的轻装就难以避免;过分强调发展速度,底层“沦陷”就会被靠市场来解决的妙论所迷惑;过分强调发展速度,资源论这样的生意经就会被容忍。如果我们真正开始重视社会管理,重整底层“沦陷”,最终走出社会基层组织泛生意化的幻相,那么资源论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市场。


再次,加强对涉及人性的生意的监管,净化精神产品市场。按照《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是必要的,然而不破不立,必须防止荣誉、头衔、美德的产品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对涉及人性的生意决不能任其衍化。像“共和国脊梁”这样的美誉,批量生产看起来没有大碍,实际上对道德防线的冲击是伤筋动骨的。古人云:“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说得就是这个意思。打着慈善的名义做生意,或者把慈善当成捞钱的资源,这不叫关乎人性的生意又是什么?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对评奖、美誉这样的交易都不能不闻不问。连奖牌、证书都要获奖者出钱购买,对这样的授奖活动必须实施严格的监管,直至取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2409.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李俊基整容(后面有照片不看后悔!) 鹿晗整容前照片

昨天,偶然在网上看到韩国男星李俊基整容的新闻和图片,题目一般是"李俊基整容前后"或"李俊基整容前超恐怖"之类的,上面附有俊基大概十几岁学生时代的照片和现在的写真照.真佩服这些人挖地三尺的能耐,竟能找到这么古老的照片,说实话,

汪一平:深切悼念卢永芳先生逝世!

汪一平:深切悼念卢永芳先生逝世!我们北相失去了一位很好的领导、老师、朋友。深切悼念卢永芳先生逝世!学习卢永芳先生在研究过程中所彰显的精神、品格、方法。是我们北相人取之不

看看你能否成为一个有钱人?让你快速成为富翁 fifa大富翁快速

看看你能否成为一个有钱人?让你快速成为富翁看看你能否成为一个有钱人跳出“老鼠赛跑”的怪圈最近听到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厌倦了学习,回到家对他的父母说:“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发财!”他的父母听后非常震惊,于是开导他说:“孩子,如果你

声明:《卢俊卿 卢俊卿先生能否成为吕不韦第二》为网友光风霁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