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旗戟(北京互帮国际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微电影的出现,首先是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后在社会各个应用方向上的延伸,延伸到电影领域就出现了微电影,所以第一个思考点必须是“微”。既然是“微”,那么有三种可能性─票房收费、用户收费和向企业收费。从这个形态上讲,我认为这三种都有可能。我们最可能看到的是从策划环节收到第一桶金,但是其他两种形态在我看来是未来微电影能否市场化的一个标志。
简单一句话,企业或者品牌传达的东西必须包含商业品牌价值的相关内容,本身要具备传播性。换句话说,一个烤白薯的个体是无法使用微电影的,他可以使用微视频,但他无法有效地利用微电影─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微电影承载的商业文化价值角度来讲,都是不适合的。适合微电影传播的企业必须满足两点:第一,商业的品牌效应;第二,必须有文化内涵,适合微电影。微电影形态刚刚开始被探索,空间会非常大。
新浪做微视频大赛,我认为是在中国开了一个好头,就是为社会化媒体与传统的传播产业进行融合寻找一个契机,也为微视频下一步发展找到一个新的表现形式,这种尝试和探索在中国互联网和产业界值得鼓励。
赵军(Cheil Worldwide大中国区COO & ECD:
微电影是很商业化的东西,微电影投入成本比较低,给导演发挥的空间说起来小,其实却很大。微电影与产品和服务没有关系,与企业精神和品牌有关系。
客户正在意识到自己的需求。传统的广告正在被边缘化,人们需要一种安全感,购买的商品如果在传统的媒体上播放广告,人们就觉得安全。客户现在出现的需求不是不要广告,而是要故事化的广告,故事要求有时效性,要求洞察消费者的内心,比如脆弱的、迷茫的、渴望的……故事要触动情感,品牌本身可以通过故事与消费者产生关联,产生一种精神。
李蔚然(知名导演):
对于导演来说,做大电影,风险是很大的,制作、审批过程也很辛苦,压力很大,关系到市场回报等。而且,在做大电影的过程中,很多自我表达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被省略掉。无论是否追求商业回报,导演都有自我表达的愿望。微电影可以满足这一点。
对于微电影,广告客户现在有一个需求,要求把广告藏深点儿,有话题性。因为他们认为,真要拍广告,直接投放就行了,但微电影是另外一个东西,全是广告就没必要拍微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