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4)



     传统的企业诊断方法是人工诊断法,主要由企业外部诊断专家进行,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以及整个行业的调研获得企业现状的有关信息,依据诊断专家的经验来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其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不同专家经验间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诊断,使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一致性。此外,诊断主要来源于专家知识,也使诊断过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诊断问题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发现、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对两个或多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解释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按比较对象可细分为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标杆比较法、预算比较法;按比较内容又可分为总量比较、比率比较、结构百分比比较等。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指标与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某个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敏感性分析、连环替代法便是因素分析法的代表方法。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4)
3.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又称“黑箱法”,是把企业或其中的某一部门或者一个事项相关的各个方面看做一个独立的系统,通过输入因素和输出结果来判断内在结构与运行情况是否存在问题的方法。系统分析诊断方法,是基于对企业现状的需求获取、需求规范和需求分析,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诊断出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瓶颈问题,发现企业现有功能和业务流程的缺点,提出系统的优化需求,最终确定未来管理解决方案的方法。

4.模块分析法

模块分析法是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结合运用解析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的方法。

5.多层次指标诊断法

多层次指标诊断法是选取若干个财务指标,并形成逻辑性较强的层次结构,通过指标计算,全面地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建议的诊断分析方法。该体系既具有横向的广度,即强大的包容性,又具有纵向的深度,即层次包括综合层、指标层、因素层,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多层次指标诊断法如图3-1所示。

6.盈亏平衡分析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又称“本—量—利”分析法(cost-volume-profit,CVP分析法),成本—业务量—利润间的关系是成本管理中一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核心关系,而“本—量—利”分析法是解析这一组关系的最有力工具。盈亏平衡分析法是以变动成本为基础,对企业的产销量、销售收入、成本、利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经济分析技术。它借助收入、成本、利润的内在联系,帮助管理者认识和把握产品价格、业务量、单位可变成本、总固定成本、产品销售组合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为合理地调整生产能力、选择最佳的产品品种结构进行生产、销售等方面提供决策信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图3-1 多层次指标诊断法

盈亏平衡分析法具有简便有效、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能够从多个角度及各种假定条件下对企业的计划、决策等提供丰富的财务诊断分析资料,具有良好的诊断切入角度。

7.企业价值诊断方法

企业价值诊断的对象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从价值角度看,这些活动可以理解为价值经营活动。按价值实现过程分类,价值经营活动可以分为价值发现活动、价值创造活动、价值流转活动、价值分享活动。其中,价值发现活动指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引下,识别创造价值的机会、领域和路径的过程;价值创造活动顾名思义即实现价值增加的活动,行为是价值创造的载体,价值创造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行为上;价值流转活动指价值在企业各个作业活动之间流动、转化的实现过程;价值分享活动是指由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供应商、渠道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的价值创造结果。从发现到创造,再到流转,最后到分享的过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实现路径。

在价值发现诊断中,重点研究价值驱动诊断,因为识别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是价值发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价值发现(驱动)诊断,可以帮助企业实施基于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的管理。在价值创造诊断中,则将深入研究价值创造的载体——行为,通过诊断行为来实现对价值创造的诊断。价值创造(行为)诊断,可以为企业实施行为价值管理提供支持。价值流转诊断,则将通过价值链的诊断来实现,可以为战略成本管理服务。战略成本管理,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而是应通过价值链的分析,获取竞争优势。在价值分享诊断中,重点研究公司治理诊断,为企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设计激励方案提供客观依据。企业价值诊断体系可以用图3-2表示。

图3-2 企业价值诊断体系 

8.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

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是将企业抽象为一个可以计算化的模型,通过该模型将被诊断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面的深层知识应用于企业诊断,通过检测诊断系统所对应的模型状态,得到更可靠的诊断结果,并提供对系统处理结果更深刻、更详细的解释。基于企业模型的诊断方法论,主要研究企业现状调查方法与过程、企业诊断模型的建立方法与过程、企业模型性能评价体系、企业诊断规则的表示与管理、企业诊断过程与优化方法、企业需求确定过程以及企业诊断与企业需求分析过程管理等。首先,建立企业的现状模型,并由此提取企业的诊断模型,主要描述企业的目标、功能分解和信息流,运用通用规则和企业业务规则,从诊断模型中发现企业功能划分、信息流动以及生产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另外,通过对模型仿真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关于时间、成本和设备负荷的问题,最终达到企业诊断、提出企业建模需求的目的。

基于模型的企业诊断过程是从企业模型抽取诊断模型,结合诊断方法与诊断规则,发现并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对企业特性的诊断和分析是改进企业性能、确定企业需求的基础,而建立相应的企业模型又是进行企业分析的前提。例如,为了对制造系统进行性能分析,需要建立企业现状模型与诊断模型,对模型的性能进行分析与诊断;对企业动态性能的分析与诊断,需要在模型仿真的基础上,对仿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企业需求,优化企业模型。

此外,企业管理诊断的方法还有前景分析法、因果比较法、解析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图表比较法、归类比较法、树形分析法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112.html

更多阅读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7)

     预算管理诊断是一项专项诊断,是针对企业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等活动,利用会计、统计、经营管理等资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现状,揭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帮助指导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4)

     传统的企业诊断方法是人工诊断法,主要由企业外部诊断专家进行,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以及整个行业的调研获得企业现状的有关信息,依据诊断专家的经验来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其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1)

     企业管理诊断作为现代企业提高内部运营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的有效方式,能够促进企业形成权力制衡机制,保证预算趋于有效控制。预算管理诊断更集中于预算执行与预算效果的诊断,侧重于在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0)

     预算的有效性是预算前馈控制、预算过程控制以及预算反馈控制的有机整合。本书第1章谈到,要构建以预算管理为导向的管理控制体系,预算的前馈控制必须首先梳理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将那些设置重叠、职能交叉的部门重新组合变更,

《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19)

     随着企业管理的水平及信息化手段的快速发展,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被现代企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国外企业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均实施预算管理。而国内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尚不如国外企业成熟,在预算管理

声明:《《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与实务指引》(24)》为网友一纸乱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