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 年6 月13 日,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教高函[2010]7 号文件) ,批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揭开了我国工程教育历史的新的一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07年开始试点以来,学者们相继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校纷纷与企业合作,制定培养方案。然而,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二本院校,并没有进入这一计划。作为没有进入“国培”的院校,是按部就班教学,还是适时修改计划,缩小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将对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大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现状

  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全面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创新追求精神,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程师。然而由于受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概念,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总体上了解不够,实际经验不深,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不强。

  大学毕业生在在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大学生们对此深感无奈。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的背后,说明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必须重新审视目前教学的状况。

  学校定位。可以说几乎所有本科院校,不管是一本、还是二本,甚至一些三本院校的定位都一窝蜂地以高水平、研究型和一流等为目标,没有博士点的力争上博士点,没有硕士点的力争上硕士点,似乎只有这样才会发展。各类院校培养目标都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而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的摇篮一词几乎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消失。管理者们热衷于兴办计算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艺术等热门专业,传统的工科应用型专业承受了强大的冲击。

  师资队伍。从教师队伍来看,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师多已退休,作为教学主体的新生代教师,大多是直接由学生转化而来,这些人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从事工科教师工作中,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较为突出,但却缺乏大工程要求下的工程实践能力等专业工程素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同样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对于大学教师的资格认定往往是基于学历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高校现在招聘教师时,普遍要求具有高学历,而对于不同科类的教师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对工科类大学教师在招聘时并未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

  从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来看,承担研究课题级别的高低及发表论文数量成为了考量大学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工科类大学教师而言,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往往成为他们申报课题和论文发表的障碍,致使他们不得不疲于应对课题申报与论文发表的繁重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往往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高校为了升格或增加学位点,一味追求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和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等级,忽视了工科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成长的递进过程。这种评价机制对工科类教师容易形成误导,使教师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论文的发表上,而不去追求科研项目的生产应用价值。此外,学校也缺乏有效机制,吸引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来为学生授课。

  学生。应该说,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要大于对学历的需求,人才培养理念应该由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学生在校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然而经常出现的任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主要精力放在传授理论上,学生的主要精力则放在考试上。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在无数次的测验与考试之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消磨殆尽。一些工科学生并不明确从事工程工作的意义,羡慕文科专业的指点江山的写写画画,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精力投入不够,不愿付出艰苦努力。部分学生一踏入高校的殿堂,就有放松的思想,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受浮躁心理和功利心理影响,更不会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实践环节不重视,社交活动频繁,精力外流。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和有责任感的教育者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仍然不能改变工程教育质量的现状。再加上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参与,缺少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导致我国工程一线领军人才十分匮乏,成为制约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工科教育缺少来自用户的引导。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起步较晚,发展相当缓慢,目前仅在少数专业领域开展注册,而在大多专业领域,有些也刚起步,有些尚属空白。我国现有的工程师注册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运作,难以与相应的国际组织交流、合作,不利于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另一方面看,注册工程师制度作为社会对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的一种形式,也是确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工科专业基本规范以及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出发点。由于我国缺少全国统一的、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够明确。

  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全面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创新追求精神,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工程师。十多年来,经过高校的扩招、合并以及师资队伍的换代交替,特别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模式的快速转型,工科大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基础平台上移、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交融,专业口径大幅度拓宽。与此同时,由于受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影响,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概念,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等方面的问题总体上了解不够,实际经验不深,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不强。

  2.工程应用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要求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通常将人才划分为从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不同层次的高校担负着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任务,如果说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从事原始创新的偏学术型的工程师,以教学为主的本科层次院校则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主要侧重培养从事现场技术工作和技能创新的工程师,其卓越人才的定位应该是掌握科学方法,擅长动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1]。从工作职能来看,应用型人才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

  人才多样性决定着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应该侧重于培养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有所侧重,从而形成分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格局。“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强调各种类型的高校,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上追求卓越[2]。因此,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工程师,其“卓越”的定位也应该有所区分。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校应避免与研究型大学同质化竞争,必须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走错位发展之路,侧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之间兼顾与平衡。

  3.工程应用型院校卓越计划的实施

  卓越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培养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特殊需求,特别是满足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拔尖人才。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 还必须具有宽广扎实的工程科学知识、灵活多样的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A.理论教学改革

  (1)编制创新型教材[3]。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教材的设计是否具有吸引力, 也是开启学习者的兴趣与求知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教材在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材创新指思维新、知识新、结构新。教材创新与学术著作创新不一样,应讲究守正创新,要讲究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材内容和结构上,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及时筛选补充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教材中增加工程实践中应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传统的专业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综合性的案例和结合实际项目的教学不多。工程师肩负着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使命,不仅要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将设想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形成学生的工程能力。所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联系就非常重要,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面向实际教学的基础上,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着力推行符合工程能力培养规律的学习方法,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要求本科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课程整合。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结构,建立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训练为依托,以精练理论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突破口,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基础类实验课程、应用类实践课程外,还应增加创新、综合类课程,如创新设计实验、产品创意设计实践和综合实验等课程。学生主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设计制作, 主要训练学生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设计的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延伸,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

  B.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是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等特有的素质要求。应注意建成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职称时,在任现职期内必须至少各有2次下厂矿企事业单位带队指导实践教学的经历。新进校的无2年以上厂矿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在第一年内必须要有一学期以助理工程师身份到与自身专业方向相同的厂矿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第一线研发工作的经历,另一学期要担任高职称教师的助理教师,熟悉工厂生产工艺流程和教学工作各个环节,期满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同时,也可充分借助市场竞争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真正建立起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促使教师队伍在竞争中优化,动态发展。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企业界最新的动态,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学校要大力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可以通过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来实现。校内专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并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具备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企业兼职教师应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参加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训练,联合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坚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既鼓励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又鼓励工科教师到企业兼职,使建立工科类专业教师接受工程实践锻炼成为一种长期的做法。

  C.加强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学生工程思维,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什么、学什么以及如何教与学是教育的基本问题。针对长期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工程实践教学,这些问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应该再认识、再思考。要根据应用型工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结构特点,以多层次与多元化、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为准则,以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为主线,明确学生核心工程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目标,通过整合、拓展实践、实验、实训内容,形成系统的工程实践、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要开齐、开足工科专业实践、实验、实训课程门数。根据工程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实践教学时间。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设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集中18周时间或更长时间,送学生下厂矿企业,专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形成连续的、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实践教学体系。一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建立工程认知能力;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在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中强化;三年级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实践,如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设计应用能力竞赛、CAD和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四年级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抓好毕业实践环节,将毕业设计作为产学结合的重要内容。产学结合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大战略,工程实践教育如果没有产业内容,特别是不能将产业内容有机地融入工程教学活动中,卓越人才的培养就将成为纸上谈兵。

  D. 教学保证措施

  工程应用型专业要真正培养好卓越人才,需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和制度保障,需要院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专业所在院系和学校其他各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在经费保障、教师评聘与考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毕业标准等几个方面与实施卓越计划相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制度的形式贯彻落实到培养卓越人才的具体工作中。具体来说,参照卓越人才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学院的人才培养标准及其相应的制度保障;制定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施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按照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的制订原则和各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应的卓越计划通用标准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组织、制度和程序,通过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实验室评估等各种新型教学评估,健全新型教学内部评估机制,充分体现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的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对卓越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任务,工程应用型院校在目前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必须要有正确的人才定位,应以培养生产一线的现场工程师为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构建符合卓越计划的教学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带动和促进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志卫.论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3] 周雪梅,滕 靖.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363.html

更多阅读

新城市崛起背景下的深圳小说 深圳新城市广场美食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深圳从一个荒凉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视野中不断崛起的改革开放新城市,如今,深圳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作为一座崛起的新城市,深圳有其自身的特征:从无到有,是较短的历史时间内所形成的特大型城市,堪称世界建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的异化摘要:本文着重就翻译中的异化进行理论探讨,首先梳理了中西翻译史上有关异化的概念与分歧,论证了全球化和跨文化背景下异化翻译在处理文化差异时能忠实于原作、保留异域情趣、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等优势,指出异化

声明:《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为网友冰樱之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