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大学监管 一个监管体系下,中外乳企品牌的市场博弈



胡笑红

美素丽儿洋奶粉造假案,中国市场洋奶粉八成属伪造,消费者难辨真伪,中国的奶粉市场又牵出一连串的进口奶粉产源地疑问。新西兰奶粉双氰胺事件、宁波乳业细菌超标事件、惠氏奶粉重新灌装、国际对奶粉的限购事件等等,媒体的每轮关注都会引起中国奶粉市场的巨大波澜,进而波及市场的正常销售。“为什么奶粉问题在中国不得消停?”

这个疑问也许盘桓在行业内已经很多年了,究其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也许巨大的利润,‘宽大’的监管,胆大的商家,注定了中国的奶粉市场不同寻常。那么同在中国市场一个监管体系下,中外乳企产品差别究竟如何?哪种产品质量更为可靠?香港代购现象究竟反映出什么深层次的问题?这些疑问都知道业内好好静下心来研究一下,而不是一味抱怨消费者不买账钻牛角尖。

     中式洋奶粉究竟有多少?

随着洋奶粉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然而,其中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完整的奶粉加工以及封装的工艺,有些则是为了节省成本,因而有大量的中国企业就在国外找个奶粉生产商进行代工。国外有能力进行奶粉代工的企业不外乎新西兰恒天然、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和澳大利亚范•迪门斯(V anD iem en‘s Land)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因此,美素丽儿事件,暴露了一个奶粉生产商为多个品牌奶粉代工的事实。

在国产奶粉屡失诚信之后,洋奶粉早已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所追逐的对象。然而,丰厚的利润吸引的不只是真正的洋奶粉,还有更多的国内商家进来浑水摸鱼。

面对近日曝出的洋奶粉造假消息,很多消费者都坚信,美素丽儿仅仅是冰山一角,藏在幕布下的‘伪洋奶’还很多。似乎只要敢查,就能发现更多像“美素丽儿”一样打着“洋奶粉”名号招摇撞骗的“伪洋奶”。笔者看来这并非危言耸听,乳业专家杨真称,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洋奶粉品牌已经超过100种,然而其中有近80%的品牌是由中国商家变相生产,混淆视听的。 “伪洋奶”竟然猖獗到何种地步?

什么是贴牌?贴牌也就是所谓的代工生产,是各国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做法。这里说的贴牌奶粉都是在国外注册牌子,再找其它企业代加工,然后只在国内销售的奶粉。由于注册商标是国外,所以理论上它们也算进口货。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产生错觉,http://china.aihuau.com/认为既然是进口奶粉,那奶源肯定就是国外的了。其实未必,市场上的贴牌奶粉有三种生产方式:第一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这是人们理解中的进口奶粉;第二类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这种是人们理解的进口奶源;第三类则是在注册了洋品牌之后,却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而成,品牌虽然洋,但东西确是地地道道的国产。

对于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外知名品牌奶粉,哪些是贴牌奶粉他们分不太清。也正因如此,做贴牌奶粉的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贴牌奶粉身份。去年一家名为新西兰纽瑞滋乳品有限公司的企业面对质疑,不得不承认纽瑞滋是中国人在新西兰注册的品牌,但同时强调他们使用的是新西兰奶源、在新西兰找人代加工并专门销往国内,也就是说属于典型的贴牌奶粉,然而不久前这款产品的销售人员对此却矢口否认。为纽瑞滋公司生产婴儿奶粉的具体厂家是新西兰当地企业善腾集团,记者调查后发现市场上多家进口奶粉均由这个集团生产,而这些品牌之前都被媒体质疑为贴牌奶粉。

商家们在介绍奶粉时又都说是知名洋品牌,知名洋品牌真的有那么多吗?一位曾经从事贴牌奶粉销售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现在国外知名的洋品牌有不超过100家,但是其中有20多家,进入了中国市场,而目前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洋品牌已经超过了100家。

20%为国外知名品牌,那么另外的80%又是怎么回事呢?知情人告诉记者,那80%就是一些国内企业看到国产奶粉销售低迷,而进口奶粉销量大增,到国外注册商标,贴牌生产的奶粉。运作这种“贴牌奶粉”听上去很是麻烦,但内行人操作起来并不复杂。

据一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介绍,从08年到现在,中国市场上出现过将近300种贴牌奶粉,运作这些贴牌奶粉的,既有国内大型奶粉生产企业,同时也不乏一些小企业。他们抓住消费者心理,使用超高定价策略,利润最大化。

据知情人透露,贴牌奶粉不全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外加工的,还有很多是使用国外奶源在国内加工,甚至是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的。

如果使用的是进口奶源,还要看商家怎么在包装上标注,但如果仅仅是在国外注册了一个洋牌子,却使用国内奶源,在国内进行委托生产装罐,最后竟以进口奶粉的名义在国内销售,这明显是在欺骗消费者。一家国内正规奶粉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就曾有来路不明的企业找上门来,要求代加工。他们说自己的品牌是在国外注册的,进口了一部分奶粉,但是市场需求量大,进口奶粉满足不了,想让这家企业帮忙代加工一些。而代加工的这部分奶粉,原料还是用这家国内企业的,然后打上原装进口。

2009年6月宣称奶源100%进口的施恩奶粉又被曝出,他们使用的奶源实际上全都来自国内。2011年11月,号称新西兰原装进口的生命阳光牛初乳公开致歉,承认其在外包装上标注的“原装进口”字样并不规范。尽管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但人们发现企业的这些行为多是在公众的质疑下公之于众的,那么相关部门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呢?

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当地质检部门回应:他们很难判断奶粉是否完全是进口奶源,因而只能检查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当地工商部门则表示,他们没有义务对产品标出的“100%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界定,监管部门又没有相关职责,那么出现此类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据专家介绍,目前贴牌奶粉在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老百姓花了大价钱,而买到的却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目前,一些消费者在挑选奶粉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洋品牌婴儿奶粉在安全性上要高于国产奶粉,他们仍然看重“原装进口”和“百分之百进口奶源”这样的字样。

用国内奶源在国内加工,还要在包装上写“原装进口”、“100%国外奶源”,这是明显的“欺诈”。可对这些法律规定不明、监管乏力的所谓洋奶粉,消费者又该如何辨别呢?从5月1号起,我国将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以后进口洋奶粉经过风险评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允许进入中国。

之前因为掺杂和涂改日期被查处的天赋美素(美素丽儿)奶粉,生产链条是外界追踪的焦点。根据苏州工业园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该事件的通报,其奶粉就源自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以下简称“菲仕兰坎皮纳”),而天赋美素奶粉是瑞士玺乐集团出品,也就是说,这款奶粉是由玺乐集团委托菲仕兰坎皮纳进行代工。

而据了解,目前国内有多家乳制品企业出品的奶粉也是由菲仕兰坎皮纳公司代工,其中更包括娃哈哈的爱迪生奶粉、圣元公司的荷兰乳牛奶粉、荷滋乐奶粉等。据了解,娃哈哈爱迪生奶粉,是娃哈哈力推的高端奶粉品牌。在爱迪生奶粉官网上,写明娃哈哈爱迪生的奶粉代加工企业为“拥有130多年奶粉生产历史的荷兰皇家乳品企业”。

有不愿具名的奶粉经销商对南都记者透露,“目前对于进口奶粉的原产地标注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因为虽然洋奶粉品牌众多,但在原产地上几乎没有敢造假的,而很多号称源自荷兰的奶粉,绝大部分就是由菲仕兰坎皮纳代工,或是从该公司购买原料粉。前一种情况比较多,毕竟,人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艺和质检方面,比国内的生产厂商高得多。同理,很多号称源自新西兰的其实就是找的恒天然代工。”

据相关媒体报道,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兰等国家常见奶粉品牌不过五六种,包括美赞臣、惠氏和雅培这几个大企业产品。除此之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karicare,在荷兰当地有cam pina。除这几大品牌外,国内宣称的源自这些国家的洋奶粉品牌在这些国家是不存在的。

“诸如雅贝氏、纽瑞滋、澳优、施恩等品牌的进口奶粉,可能在原产地都找不到该牌子。”上述专家表示,商家宣称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100%原装进口”,实际上产品并不在国外销售,甚至国外也没有该类品牌,代工产品主要都销往国内市场。

专家表示,“进口”奶粉说明书“大有学问”,有的写“进口奶源”,有的写“原装进口”,有的是“原装原罐”,其实各有不同。进口原装奶粉,进口的是国外的奶粉原料,在国内装罐出售;原装原罐是在国外装罐后进入中国的。“国产奶粉和进口原装奶粉都在中国操作,有国家要求的QS蓝色标志,原装原罐的没有。”

1.海外注册便利致“洋奶”泛滥

4月5日,采访记者走访了北京数家大型超市发现,标明为“原装进口”的洋奶粉不论价格还是销量都仍然领先于同档次的国产奶粉。其中,以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原装进口”居多。而销售人员也不时地给顾客讲解相关奶粉品牌的知识:“这是澳大利亚原装进口的,有海关和中国质检局的相关证明。”并将相关材料拿出来指给记者。但当被问及奶粉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时,导购员却往往不会正面回答。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敢说是不是国外品牌。”某乳企总监对媒体记者透露。事实上,由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乳业进入门槛低,原料价格便宜,早已成为很多中国企业“曲线救国”的理想地。只要在当地注册一个品牌,就可以找个代工企业“挂牌”生产。不少商家宣称自己的婴幼儿奶粉是“100%原装进口”,实际上产品却并不在国外销售,而是基本都销往了国内市场。如雅贝氏、纽瑞滋等品牌的进口奶粉,其实在原产地都是没有销售的。

挂牌注册产洋奶是否真的如此简单?为了求证,记者在网上搜索了“商标注册”相关信息,出现1900万条搜索结果,而置顶的信息多为商标注册公司的广告信息。记者随机咨询了4家商标注册公司,结果均表示可办理海外商标注册业务,甚至不需要在国外有资产或注册公司。其中一家商标注册公司的客服表示:“我们做国际商标注册申请时,会与国外知名的合作机构合作,合作机构会收取一部分的费用,所以商标费用由三部分组成:国外办理部门费用、国外合作公司代理费,国内公司代理费。”而如果想在澳大利亚注册一个婴幼儿奶粉品牌的商标,4家公司中最低报价仅7000元,最高要价也只有18800元,且大多表示在一年半时间内即可办妥。

该客服坦言,海外注册商标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交上钱,签一份委托书就差不多了。尽管申请海外注册商标的没有国内的多,但是一年差不多也有几十个申请业务,其中奶粉品牌注册就是主要业务之一。

对此,杨真告诉记者,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开始有家国内企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注册奶粉品牌并贴牌生产,而近年来,这个趋势越发强烈。如今中国市场上在售的进口奶粉至少有六七十家是中国商家通过这种手法操作产生的。诸如合生元、施恩、澳优、纽瑞滋等奶粉品牌均曾被曝扮演洋品牌身份。

奶粉贴进口标签注册程序简单、所需费用低廉,可消费者最关心的质量问题有没有保证呢?有专家认为由于品牌数量众多,一些企业只注重市场销售,忽视了品质把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除了质量稳定性让人堪忧外,有些贴牌奶粉还存在夸大或者虚假宣传的问题,这也是人们一直比较关注的。

2.巨额利润催生“贴牌洋奶”速成

能令如此多的国内商家趋之若鹜,究竟贴牌洋奶粉中隐藏着多大的利润?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告诉记者,奶粉的主要成份由脱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和特别添加的营养素(如DHA)组成。而新西兰的恒天然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就主要供应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和乳清粉,这3种原料往往占到奶粉成本的90%以上。

记者查询这些原料的销售价格发现,三种原料价格基本都在1万多元/吨左右。再加上需要缴纳大约10%的营业税和15%的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一罐原装进口的洋奶粉成本也只需大约60元至90元。而如果用国产奶源在国内生产的话,成本还能降至30元至50元。但消费者购买时价格却往往达到200元至300元,这中间的费用和各级销售商的利润可见一斑。

对此,某乳企高管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以她曾经服务的公司为例,作为主流的国产品牌,一罐奶粉的成本是40元/左右,出厂价在120元,经销商要赚25%,因此供给商场大约是150元;商场再赚20%,卖给消费者就大约要180元。这里面厂家虽然看起来毛利有80元,但其中的大半要用在营销费用,买赠品、请导购、上广告和返给医生和店面的介绍费等,实际上能赚到的也就20%左右而已。尽管如此,由于奶粉几乎是婴儿必需品,所以销量很大,一年销售额能做到40亿元。如今,国产品牌逐渐势微,公司就开始转战”贴牌洋奶”,从新西兰善腾集团寻求代工生产,利润依旧丰厚。

业内人士告诉笔者,目前国内洋品牌大多出自三家代工厂:新西兰善腾集团、瑞士赫尔达夫、澳大利亚塔图拉。其中,新西兰善腾集团是国内品牌最大的代工厂之一,有超过20家的“贴牌洋奶”由其代工生产。而同样需求甚多的还有瑞士赫尔达夫集团以及澳大利亚塔图拉公司。这3家国外代工厂,已经包揽了国内近9成的贴牌洋奶粉生产业务。

“这种模式之所以愈演愈烈,是由于操作这些洋品牌的乳业人士大多对中国的法律法规了解颇深。再加上他们掌握的销售渠道,以及在海关等重要部门也有部分人脉,往往三四个月就能搞出一个洋品牌。”陈连芳告诉采访记者。

3.鱼龙混杂消费者难辨真伪

既然在海外从注册到生产奶粉都如此便利,为何“贴牌洋奶”不将眼光投向世界,而是始终专注于中国奶粉市场?

一位从事海外奶粉代购的淘宝店主告诉采访记者,以他定居的瑞士为例,由于严格的质检体系,中国人很难在瑞士生产奶粉再出口销售;哪怕在瑞士本地,也只有三四个品牌有资格生产婴幼儿奶粉。而为了声称自己是瑞士进口的高端奶粉,国内商家往往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口瑞士的一般奶粉,再对国内消费者宣传是婴幼儿专用奶粉。其实,这些奶粉在瑞士,要么是普通的奶粉,要么只被允许用做糖和巧克力的原料。

此外,国外的消费数量相对中国也非常有限,如新西兰全国只有400万人口,而且出生率也不高,从商业价值来讲,不值得去运作,直接到中国来销售比较划算。因此很多进口品牌的婴幼儿奶粉,确实只“特供中国”。

尽管如此,记者调查海外国家的奶粉价格发现,大多数奶粉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也仅在120元左右,超过150元的已属罕见。远没有国内市场上动辄三四百元的“天价”奶粉夸张。

而为了维持海外奶粉高端、火爆的市场景象,从厂家到代购业都无所不用其极。该店主告诉采访记者,淘宝上很多大型奶粉代购店,交易量都高得惊人,有时一个月的交易量比整个新西兰的生产力所能生产出来的奶粉还多。而新西兰本身的牧场面积,奶牛数量,工厂,工人,生产基地大小都非常有限,提供给本国和澳大利亚是没问题,可是要那么多的量共给中国婴儿,根本不可能。这些业绩都是通过刷交易量和混杂“贴牌洋奶”刷出来的。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奶粉到底是国外“科班出身”还是国内贴牌的“半路出家”呢?陈连芳告诉采访记者,由于国产奶粉和进口分装奶粉,都在国内生产,因此都带有国家要求的“QS”蓝色标识,而原装进口的奶粉没有“QS”标识。同时,凡是“原装进口”的奶粉,由于不在国内进行任何加工,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合格后,出具“卫生证书”。对于纯“原装进口”的奶粉通常会直接描述品牌名称,以及报检数量,以箱计数。如果所谓的“原装进口”只是进口奶源,那么相关的国外证书上或许仅写明“milkpowder(奶粉)”之类的字样,而不直接标注品牌名称。此外,原产国的原产地证书和卫生证书等,也能起到辨识作用。

新西兰决定全面整顿山寨奶粉

4月13日新西兰配方奶粉出口协会在京表示,目前中国市场新西兰配方奶粉几乎都是山寨品牌,新西兰奶粉出口协会不再坐视不管,并携协会成员企业主动到中国整顿“山寨”新西兰奶粉。

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号称“新西兰配方奶粉品牌”的多达200多个品牌,但是真正新西兰本土企业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也只有6个企业的20多个品牌销往中国市场。

为了保护新西兰本土奶粉品牌和声誉,该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将通过各种途径告知中国消费者,哪些才是真正的新西兰奶粉品牌。

该协会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市场上有不少国内的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当地注册品牌,这种形式中,有在新西兰当地选择奶源,委托当地企业严格加工并只销往中国的品牌;也有注册商标后,不清楚是否使用奶源地的品牌,打着新西兰奶粉品牌‘山寨版奶粉’的旗号 ,前者从质量上讲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后者就很难判断。目前这种打擦边球标注为‘新西兰奶粉’的品牌特别多。”

由于一些新西兰山寨奶粉不知奶粉出处,完全是国内生产、国内灌装的产品,贴上在新西兰注册的商标,获得来自新西兰金字标牌的保障,身价倍增,销售畅通无阻,却带来很大的质量和安全风险。号称荷兰奶粉的美素丽儿掺假事件就是明证。

对此,新西兰政府和奶协正在推动规范使用新西兰奶源的品牌。为了与其他山寨品牌区分,协会负责人表示,“以后,只要是新西兰本土婴幼儿出口品牌,成为协会会员后,产品包装上都将会印制统一的协会LOGO”。协会负责人表示,预计2-3个月后中国消费者就可以陆续看到这种带有统一标识的纯正新西兰本土品牌奶粉。

而贸易商和个人注册的新西兰商标如果希望“洗白”自身,成为新西兰本土配方奶粉协会认证的品牌,就必须在新西兰“设立办公室,有专门的人员,企业保持正常的出口业务量和在保险公司投保,并且都要接受审计”。

据该协会主席巴尼特介绍,目前该协会有13个会员,包括新西兰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领导品牌,生产商、包装供应商和实验室,其中包括已将婴幼儿奶粉销售到中国的企业Carrickmore、AvantiInternational、LactNutrition、Naturlait、OceaniaNutrition以及YumYum等6家,这些企业旗下有20多个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可益多、纽雀蕾、福瑞尔等。

协会表示,通过正规途径获得的合法的出口数据统计显示,新西兰每年出口到中国市场的配方奶粉为2000万罐,其中6家成员企业占到1200万罐。目前,该协会6家成员中的新西兰奶粉品牌占到每年对中国奶粉出口量的60%,每年零售额接近36亿元人民币。

该协会对企业准入的门槛很高,比如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并不是该协会的会员,原因是恒天然只生产原料奶粉,不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这给热衷于新西兰配方奶粉的消费者敲响警钟 并不是销往中国市场的新西兰的奶粉产品就是新西兰本土品牌,也并不就能保证质量。

近期由于新西兰北岛干旱,再加上全球主要国家针对中国奶粉代购限制,新西兰配方奶粉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新西兰婴儿配方奶粉出口协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干旱对于新西兰北岛地区牛奶产量造成影响比较大,“从整体来讲,新西兰目前牛奶的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协会负责人表示,到目前为止,大包原料奶粉价格确实有明显涨幅,不过,6家企业的新西兰婴幼儿奶粉出口价格未有什么变动,中国市场价格变动可能是代理商和渠道商在提价。

业内专家穆峰告诉记者,假洋奶粉品牌活得好不好,基本是看两个条件,一是定价是否够高,“此外,就是舍得花钱铺货。” 穆峰表示,全国市场那么大,没有十几二十亿元作为推广费用根本无法铺货。

奶粉监管“内外有别”?

然而,遍地洋奶粉,如何监管是一个难题。圣元国际CEO张亮就明确表示,“三鹿事件之后,政府重新审核婴儿奶粉生产许可证,在中国生产奶粉已经初步建立起监管体系。可外国进口的就没人管了,1000多个品牌的大杂烩市场能管好才怪呢!”

另外,对于奶粉的监管,目前存在“内外有别”的情况,张亮在微博上声称,“本土奶粉检测64项,风险监控更有几百项,国外进口的能检测20项就很不错了,对制造商连最基本的许可认证都没有,谈不上监管。 ”

对于此事,前述质监局内部人士不置可否,只是强调,“目前国家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奶粉、牛羊肉、粮食,每个项目同样重要,不可能将所有资源都用于奶粉的监管上,就奶粉的监管,市面上两百多种牌子,不可能平均用力。”

此外,对于洋奶粉出现质量事故,以及香港对于奶粉的严格限购,蒙牛总裁孙伊萍近日在公开场合称,香港奶粉限购对中国乳企来说是机遇。不过,南都记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蒙牛的欧世和伊利,这一个多月销量似乎并没有明显增长。

中乳协: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好于进口产品

4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调查报告称:国产奶粉质量优于进口奶粉,同时在价格上,进口品牌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为了对比国产和进口奶粉在质量上究竟有何差别,中国乳制品协会近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北京及周边的省会城市的市场随机抽样,共抽检25个品牌的1段婴儿配方乳粉样品。其中,国内生产的国内品牌13个,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3个,原装进口产品9个,检验指标包括主要营养指标、微生物指标、矿物质指标,污染物限量超标、真菌毒素限量超标等共20项。

检测结果表明,16个国产品牌(包括国内生产的国内与国外品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且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9个原装进口产品中,有3个不合格,其中一个产品甚至有两项指标不合格,分别是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钙磷比;另两个产品均为钙磷比不合格。此次质量调查总的评价是,国产产品质量好于进口产品。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表示,此次质量调查显示,国产产品无论是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质量均好于进口产品。而且从价格上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国内品牌近一倍。

对于不合格产品品牌的名称,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肯定是知名品牌,但协会不是执法部门,因此不适宜对外公布企业名单。宋昆冈还表示,三个样品不合格的项目都是营养指标,而非安全指标。“但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只要有一个项目不达标即为不合格”。

称乳业新标准“世界最严格”

中乳协表示,新修订的标准是我国婴幼儿乳粉的第四代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内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则是codex没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总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中乳协还指出,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检验手段和能力已是世界先进水平。“四年多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整顿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稳定可靠,有关机构的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9%以上。”该协会在报告中称。

报告为何与消费者感受相矛盾?

对于上述乳业报告,不少消费者表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感受相矛盾。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乳业专家穆峰给出了答案。

1检测参照什么标准?

“对于报告中公布的数字我不怀疑,但检测的具体参照标准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检测?覆盖率是多少?”穆峰说,“两会时,农业部称‘99%的乳品都是安全的,只有1%不安全’。这一消息公布后,有99%的消费者不相信这一数字。调查结果与消费者实际感受是相矛盾的,这次大家的感受依旧如此。”

 中外合作大学监管 一个监管体系下,中外乳企品牌的市场博弈
2问题奶粉怎么流入国内市场?

穆峰表示,面对消费者对国内乳业的不信任,现在更应该做的是督促乳品企业做好自控,改造加工工艺。

“相关主管部门现在应该少说多做。出现质量问题的奶粉是怎样通过国家检测流通到市场中的?”穆峰说,乳业报告中检测的原装进口奶粉不合格,海关为什么还要放行让其流通到国内市场?

3原料质量标准与国外一致吗?

对于报告中中乳协所称的“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穆峰说:“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和三聚氰胺时候比是大幅提高,可现在和国外的水平相比呢?”

2011年6月,我国乳业曾陷入“中国生乳标准全世界最差”的争论之中。据了解,卫生部2010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则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中国乳业四年清整成效显著

中乳协表示,四年多来,中国乳业经过清理整顿,完善法规标准,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加大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政府和企业加强了对原料基地的整顿和改革。对奶站进行全面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关闭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原料乳进厂批批检验,一些大型乳制品企业自有奶源比例达到40%甚至超过60%。所有进口乳清粉不仅要经过入关检验,企业还要批批检验。

国产婴儿奶粉合格率99.23%

协会昨天还强调称,我国目前执行的是婴幼乳粉的第四代标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内许多指标“等同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标准,有些指标则是codex没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总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凡在国内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无论国内外品牌都要执行这个标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产品同样要符合这个标准”。协会表示,2011、2012年,国家质检总局共抽检国产乳制品样品128240个,产品合格率99.74%,其中婴幼儿乳粉样品12082个,产品合格率99.23%。从实测数据看,产品质量稳定向好。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昨天表示,工信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建立乳制品行业“黑名单”制度。

洋奶粉新规逐渐实施

从五月一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实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进口乳品将通过更严格的检疫提高准入门槛,尤其是进口乳品标注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得提供经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外国驻中国使领馆等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

按照新规,无论《办法》实施之前是否有进口记录,下月起从境外启运的某一产品从某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为首次进口。对于首次进口的乳品,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报检时应提供相应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列明的项目的检测报告,包括标准中引用的食品中污染物和真菌毒素的标准。

此产品从同一口岸(指同一直属局辖区)进口的后续批次,视为非首次进口。非首次进口的乳品,报检时应当提供首次进口时提供的检测报告和报检单的复印件,以及质检总局规定项目的检测报告。检测项目按乳品种类有别,最少的检测5-6项指标,多的达30多项。

公告特别指出,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获得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应当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有关证明文件。

首次进口要提供污染物报告

  “美素丽儿”奶粉改标掺假事件、新西兰奶粉二聚氰胺事件……备受家长们“宠爱”的洋奶粉却屡曝出问题。按照新规,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或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可入境。

  此外,自5月1日起,从境外启运的某一产品从某一口岸第一次进口,均视为首次进口,尤其是首次进口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基粉原料(乳基预混料),报检时还要提供微生物、污染物和真菌毒素项目的检测报告。

  不合格乳品销毁后要上报情况

  一些洋奶粉常宣传在国外有多好,获得多少认证和荣誉,但真实情况消费者往往并不知情。为防止“忽悠”消费者,质检总局特别要求,进口乳品标签上标注的国外奖项、荣誉、认证标志等内容,需提供经外交途径确认的证明文件,而这个外交途径指的是经我国驻外使领馆或外国驻中国使领馆来确认。

  新办法还规定,进口乳品商要向公众公布乳品种类、产地、品牌等信息,记录进口乳品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编号、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保质期等,记录保存不少于2年。

  根据规定,需做销毁或退运处理的不合格进口乳品,进口商完成处理后,要在5个工作日内把情况向检验检疫机构报告,防止不合格乳品被混装二次流入市场。

  此外,当向中国出口乳品的国家地区发生可能影响乳品安全的动物疫病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质检总局可发出风险预警,再依据疫情变化、食品安全处置,评估后调整或解除控制措施。

  分析:洋奶粉价格暂不会上调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由于检验检疫项目增加,入境审批和检测时间加长,一些销售额比较小的进口乳品商可能会因检测费增加而出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洋奶粉市场。

  进口乳品门槛提高,会不会推高洋奶粉的价格呢?乳业专家穆峰分析指出,对规模大的进口奶粉商来说,占经营成本的比例并不大,不存在成本压力,洋奶粉市场整体价格暂时不会出现波动。

  有记者致电询问多家采购、使用进口奶源的奶粉企业、以及进口奶粉企业,他们目前均表示暂时不会涉及奶粉价格的调整。  

洋奶粉出事,不代表国内乳企会提升

奶粉质量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难以排遣的集体焦虑。最近几个月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有双氰胺,这让迷恋洋奶粉的国人骤然一惊,如果连“源自新西兰的优质奶源”也不可靠,难道只能养头奶牛自给自足?

洋奶粉似乎正在走下神坛。在这种关口,国内乳制品企业切莫幸灾乐祸,毕竟三聚氰胺等事件是无法抹去的“前科”。洋奶粉声誉受损,并不意味着国产奶粉的口碑就会自动变佳,就能自动抢占份额,笑傲市场。近期的市场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内乳企该思考的是,如何重塑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度,进而一步步收复“失地”?

毋庸讳言,这几年,洋奶粉摧营拔寨,已经神气地占领了一大块中国市场,甚至到了让消费者崇拜的地步。前不久,中国人在乳业大国荷兰“扫荡”奶粉,导致当地婴儿出现“断粮”,迫使不少超市推出奶粉限购政策。抢购浪潮甚至蔓延了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地。这不免使人悲哀。

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高质量、满足国人需要的奶粉?或者说,为什么国产奶粉得不到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曾有网友调侃,解决食品安全比登天还难。虽是揶揄之词,却也难让人轻松。

解决国人饮奶需求不能一味仰赖洋奶粉,庞大的国内奶粉市场也不能眼睁睁地让洋乳企“攻城略地”。国货当自强,国内乳企、乳制品行业应该知耻而进。广告吹不出信任,自我标榜难有口碑,空想也出不了业绩,激活国人对国产奶粉的好感,惟有立足于精益求精的信念、高标准的要求和实打实的措施。

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应该摈弃捂盖子、护犊子和戴帽子的心理惯性。每有奶粉事件发生,行业协会第一时间往往不是公布真相,而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是与涉事企业一道,开诚布公地直面舆论质疑,而是唯恐企业受到伤害,甚至拿民族感情说事。殊不知,正是这种行事逻辑,导致一些乳企不思进取,缺乏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动力。

谁失去了消费者,谁就失去了市场;谁不尊重消费者,谁就会被消费者抛弃。国内乳企已经到了再也输不起的时刻,如果想生存发展,只能痛彻反思,埋头前行。从生产企业到行业协会,再到监管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国产奶粉方有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63445.html

更多阅读

转 Linux下,使用cue拆分flac文件并转换mp3 flac生成cue

Linux下,使用cue拆分flac文件并转换mp3最近flac格式很流行。虽然它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但是很多专辑都被做成了一个大flac文件。这使得使用播放器播放起来不太方便。而且,很多随身听也不支持这种格式。在Linux下,通过几个程序的协作就可

互联网时代品牌塑造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如何铸造品牌?

企业想在某个领域长足发展,品牌建设必不可少,建设品牌除了最初的品牌设计,最主要的就是媒体推广了。如今,看报纸的人少了,因为他们手机上就有手机报或网络新闻;听广播的除了出租车里的师傅们,也很难找到了;人们也不像以前那样粘着看电视了,

声明:《中外合作大学监管 一个监管体系下,中外乳企品牌的市场博弈》为网友肆意的妖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